企業生產發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資訊化時代

數加小高發表於2021-12-09

機器的發明促成了生產方式的第一次巨大改善,這源於第一次工業革命。

蒸汽機的發明將人類社會帶進了機械化時代,傳統的手工勞動逐漸被生產效率更高的機器所取代,社會化大生產成為了當時時代的主流,專業的分工和集中化加工讓企業和企業間出現更多的合作。

但是,隨著機器生產和合作化生產的發展,企業內部協調和企業間合作的秩序開始難以控制: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生產效率普遍不高,老闆和工人的關係甚至處於對立的狀態。鑑於這樣的現象,泰羅的科學管理打破了以往的經驗式管理,科學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針對工人的各種怠工現象,提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科學管理的誕生讓無數企業紛紛效用,於是企業的生產重點轉移到了對工人的控制和管理上,生產效率發生了大幅度提升。

但是,泰羅的科學管理卻存在著缺陷。當以人為本的假設建立在把工人當作經濟人這個基礎上,認為工人的一切出發點就是金錢時,卻忽略了人的社會性和群體性。大量企業加強了對工人的管理,生產效率也不見提高,新一輪的對於工人的探索實驗逐漸展開,歷史上將其稱為霍桑實驗。霍桑實驗經歷了“照明實驗”、“福利實驗”、“訪談實驗”、“群體實驗”四個階段,深入細緻地探索了工人在不同環境下的生產效率,最終證明,工人並不能夠單純地作為經濟人來對待,工人也不是機器的延伸,而其心理歸屬感和團隊感知以及其工作滿意度才是影響工人效率的最主要的維度。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管理的激勵理論開始迅速在企業中應用,企業領導對工人有了更高的重視和關懷。

二戰之後,經濟迅速膨脹,企業競爭也日趨激烈,為了獲得更高的競爭力以及獲取更高的利潤價值,無數企業開始對於改善企業內部價值鏈以降低生產成本的探索,最後,以大規模生產為代表的生產方式應運而生,這也被現在稱為規模經濟。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產品的單位成本逐漸下降,這樣既達到縮減成本的目的,同時也使企業迅速擴張,在這樣的生產方式下,專業化生產出現了,人員分工更加細緻,員工技能分散專一,工作更加熟練,這樣的生產方式成為當時乃至現在普遍採用的方式。

但是,一個新的問題也浮出了水面。大規模的專業細緻的分工,導致了生產環節的大量增加,進而導致了生產的每個環節產生了堆積如山的庫存,而且生產秩序的控制難度也進一步加強,前後之間的缺乏聯絡使得部門之間效率不一,進而影響了整體的有效產出。基於這樣的混亂情況,以色列物理學家以小說的形式闡釋了混亂的根本原因以及解決知道,現在這個理論被成為TOC約束理論。

高德拉特提到,衡量一個企業好壞的重要指標有RIO、現金淨流量以及利潤率,但是這些指標卻很難指導實際的生產作業,於是提出了有效產出、庫存和營運費用這三個新的指標來衡量生產效率,這三個指標可以被實時觀測,而且包含了生產型企業的全部內容。

企業中的生產環節普遍存在著統計波動和依存關係,指環節內的生產效率不是固定不變的,平均效率必然有時高於平均有時低於平均,因為相互依存,一個環節的結束後才有另一個環節的開始。正是因為統計波動和依存關係的存在,每個生產環節部分都出現了大量的不平衡,生產不能按照預期的平均效率發展,從而導致效率較低的環節,企業出現大量的瓶頸,產生了大量的庫存。

到了90 年代,企業規模越來越大,有些專業化分工生產已經開始極大地制約了生產力的提高。在世界企業的無數次探索和嘗試過程中,豐田汽車公司迅速崛起,在世界汽車界中具備了很強的影響力。豐田生產方式的提出,迅速享譽全球:及時化、自動化、看板方式、標準作業、精益化是其方式的最精要思想,而“一人屋臺”生產方式更是一改之前的專業化分工。以前總是一味的強調大規模生產,把工作環節分解得越來越細,以提高效率,然後大量的生產環節卻產生了大量的浪費和大量的庫存,同時伴隨著較低的週轉率,新的一人屋臺方式的培養,要求培養更多的多能工,於是一個人可以做更完善的工作,同時工人的工作也更有意義,自身的價值也更好的得以實現。

而現在IT業迅速崛起,管理資訊系統正在茁壯成長,大量大型企業都在嘗試企業的數字化資訊化之路,強大的管理資訊系統將迅速使企業連成一體化,而基於此的大規模專業化分工的庫存、波動和混亂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服裝行業是我國的傳統產業,也可以說是分佈最廣泛的行業之一,我國的服裝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傳承。生產方式、生產裝置、產品質量、管理水平、地域風情、工人技能等都影響著企業生產方式的選擇,其目的就是按照最經濟的方式生產出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服裝產品。

具體地說應當滿足以下要求:依託自有生產裝備,充分挖掘機臺執行效能;符合產品特點,提高產質量水平;縮短生產週期,減少半成品的庫存量;減輕職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根據生產場地的不同,合理安排生產線的佈局;結合員工操作技能高低,發揮和調動員工的生產潛力和勞動積極性。

總之,服裝生產組織、生產方式的選擇沒有固化的標準,關鍵取決於企業自身的生產要求。服裝企業應當運用科學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對生產的各種要素進行正確的評估,選擇最適宜採用的生產方式。對人、機、物等進行合理地配置和優化組合,通過計劃、控制﹑協調、激勵等管理手段,保證生產達到預定的目標,實現優質、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產作業,最大程度地提高企業的生產績效。(sofastsoft . com)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06149/viewspace-284670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