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與線上教育的區別是什麼?知識付費系統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萬嶽教育系統發表於2021-12-01

如果用一張圖來概括知識付費和線上教育的關係的話,就是知識付費包含線上教育,它們同屬於內容變現。

線上教育有著嚴格的教研體系,由長期負責相關教育的專業人士把關教學內容、定期輔導和考試製度等,知識付費則並不需要全職從事教育。在“內容為王”的時代,知識付費的最大意義是能夠刺激大多數普通人貢獻出自己的認知盈餘,它重新定義了知識生產的方式。

相較於線上教育的內容侷限,知識付費更加符合移動生產和消費的模式,內容更加多樣化、時長更短、展現形式更自由,像是聲音、文字、視訊皆有,這三個特徵,是知識付費在自媒體平臺出現小爆發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知識付費與線上教育的最大區別。那麼知識付費系統平臺是如何發展的?

一、早期原型(2013年前)

總體上來看,知識付費的原型包含很多行業,如教育業、出版業及諮詢行業等等。

早期教育業的特徵為“固定化的內容朝向規定化的受眾”。內容相對成熟和固定,受眾明確,互動即時,在確保使用者獲得知識方面,貢獻了最多方法論和體系。

出版業的特徵為 “ 固定化的內容朝向不固定化的受眾 ”。內容固定,但受眾不明確,只能通過內容來篩選受眾,缺乏反饋,但節省知識分享者的時間,能夠快速複製是它的優勢,是知識付費最廣泛、成本最低的一種。

但是早期知識付費的產業化仍然步履維艱,其中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使用者缺乏付費意願。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版權保護不力,尤其是跨平臺版權保護不力;使用者對內容付費沒有形成心理習慣,且支付手段非常繁瑣;缺乏內容平臺的篩選、查詢及整體服務,無法吸引專業人士入駐,造成使用者整體體驗低下。因此除了線上教育以外,其他知識付費產業都發展緩慢。

二、 整合(2013年—2016年前)

2013年到2016年,知識付費產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總體上說有三個原因:移動端內容及移動支付的普及、打賞制度的出現和自媒體的發展。微信公眾平臺在2013年迅速普及,改變了中國網民的閱讀模式。而同樣是2013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197.4億,同比增速707.0%。移動支付給予了多數人最直接的支付方式,這是以往使用者進行類似交易的痛點之一。

2014年,付費打賞和付費閱讀模式開始出現,此外還出現了一些使用者自主嘗試付費,這是早期知識付費的重要過渡形式。儘管早期的嘗試有得有失,但是這進一步加強了使用者對於內容和付費的直接連線意識,而不是內容、廣告、付費的間接連線。除此之外,付費微信群,付費分享會也逐漸成型,出現了一些小型的 知識付費系統 平臺app。

三、 發展期(2016年—現在)

2016年年中,出現了大量的新型別知識付費系統平臺,知識付費的體系逐漸正規化,使用者群迅速擴大。知識付費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期。

知識付費於此時爆發的理由有二:從生產者角度上看,自媒體平臺及知識社群已經培育出了大量經營知識的IP和願意付費的粉絲使用者;從平臺及資本角度上看,知識社群進入成熟期,客觀上需要更成熟的商業模式以變現,線上支付已經成熟,技術上不存在障礙。

以上就是知識付費的發展情況,由此可見,知識付費產業尚在快速發展期,還有很多的盈利機會。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8464/viewspace-284517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