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雜誌開源(GitHub: ruanyf/weekly),歡迎提交 issue,投稿或推薦科技內容。
週刊討論區的帖子《誰在招人?》,提供大量程式設計師就業資訊,歡迎訪問或釋出工作/實習崗位。
封面圖
日本東京有一家專門生產電梯按鈕的公司,該公司把生產過的1000多種電梯按鈕,做成了一面展示牆,按上去每個都會亮。孩子們和大人都很喜歡。(via)
本週話題:移動支付應該怎麼設計?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壟斷了中國的移動支付,兩家合計的市場份額超過90%。
雖然它們用起來非常方便,可以說完美解決了手機付款,但是,作為整個國家移動支付的解決方案,我總覺得,現在的狀況是有問題的。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最大問題,就是把使用者鎖在它們的體系裡面。 支付體系本應該是開放的,只要有手機就能支付,但是現在你首先必須是支付寶和微信的會員,然後才能支付。
理想情況下,在銀行開戶後就應該可以付款,但是現在多了一個步驟,就是必須將銀行賬戶與支付寶和微信繫結。沒有這一步,使用者實際上無法手機支付。
此外,至少還有其他三個缺點。
(1)二維碼不通用,只能用自家的應用開啟,導致商戶必須張貼多個二維碼。
(2)不能互相轉賬,支付寶不能轉給微信,反之亦然。同時,也不能轉給他人的銀行賬戶,只能先提款到自己的開戶行。
(3)餘額提現要收手續費,雖然這可能不是支付寶和微信的問題。
那麼,有沒有更好的移動支付方案呢?答案是有的,有一個國家已經做到了。
前不久,我讀到彭博社的一篇報導,驚奇地發現,巴西有了一個更好的移動支付系統,勝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2020年11月,巴西政府為了解決手機支付問題,推出了 Pix 系統。
它的設計很簡單。首先,你到銀行開戶時,選定一個或多個個人標識,可以是手機號碼、電子郵件、銀行卡號、使用者名稱等等,只要能夠唯一識別你即可。然後,你下載政府開發的 App,輸入你的個人標識,就會得到一個二維碼,用來收款和付款。Pix 系統會自動把支付請求轉到你的開戶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由它們來實際處理。
短短11個月內,Pix 取得了瘋狂的成功,使用者達到1.1億人(巴西全國人口2.1億)。今年九月份,這個系統的支付金額大約為890億美元,相當於每個使用者支付了800美元,最高一天發生了超過4000萬筆交易。
我覺得,這個系統有很多優點,特別適合中國的需要。
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開放。(1)任何支付機構都可以加入這個系統,而不是被一兩家大機構把持。(2)體系內所有支付機構可以互相轉款,不存在市場割裂。(3)二維碼是全國統一的,任何客戶端都可以讀取,任何人都可以開發客戶端。
最後,對於使用者來說,它的轉賬是免費的,不存在手續費。政府向接入這個系統的支付機構收取年費,彌補運作費用。
我覺得,它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優越。我們國家真的應該學習,政府出面建設一個全國統一的移動支付體系。這會大大方便資金流動,帶動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在是一件好處無窮的事情。
KubeSphere 介紹
過去十年,軟體開發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答案大概就是 Docker 容器的出現。以前的軟體都部署在物理機或虛擬機器,現在部署在一個個容器,可以快速擴縮容。
你可能聽說過 K8s,它是谷歌公司的開源軟體 Kubernetes(K 和 s 之間有8個字母),作用就是排程和管理容器。
Docker 的標誌非常像一艘集裝箱船,K8s 則像是一個控制輪船的舵盤,這就是兩者的關係。想象一下,成百上千個 Docker 容器分佈在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以及邊緣節點,整合成一個雲原生應用,在同一個平臺進行統一排程和運維,這就是 K8s 的作用。
K8s 的最大問題就是太複雜,雲生態技術棧和工具集十分龐大,它的開發、管理和運維都是專門工種。個人和中小企業如果缺少這方面的專家,是不容易搞定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業界有很多基於 K8s 的發行版。它們把 K8s 作為核心,在外層封裝一個易用的互動介面,整合了很多周邊工具,大大降低了上手門檻,就好像 Ubuntu 和 Linux 核心的關係。
本週向大家介紹一個開源的國產 K8s 管理平臺:KubeSphere。
它的最大特點就是易用和高度產品化,有一個體驗非常優秀的控制檯,讓不熟悉容器的使用者以非常低的成本上手,快速使用各種高階功能。整個操作過程都是嚮導式圖形化的 UI。
下面是一段 2 分鐘的演示影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KubeSphere 容器平臺豐富的功能,以及透過 KubeSphere 操作 K8s 的簡單便捷。
在定位上,KubeSphere 針對企業級應用設計,注重安全性和穩定性,提供秒級監控與告警通知,內建日誌、審計、事件檢索,還提供計量計費,可實現 K8s 基礎設施的可度量運營。它還提供多叢集和多雲管理,幫助企業實現業務高可用,做到自動化運維。
它也充分考慮了國情,相容各種既有的企業 IT 管理流程,可平滑整合到現有 IT 體系,讓企業不用改原來的程式碼,就能把應用直接部署到容器平臺。
對於軟體開發者和運維人員,KubeSphere 內建了 Java、Nodejs 等常用語言模板,整合了常見的開源專案,提供了 DevOps、微服務灰度釋出、鏈路追蹤、應用生命週期管理、邊緣節點管理等功能,實現了程式碼提交、應用釋出、應用運維的一站式管理。你只需提交程式碼,後面的流程 KubeSphere 都會自動幫你搞定。
目前,KubeSphere 的主倉庫在 GitHub 已經有 7000 多個 Star,社群有超過 250 位貢獻者,全球下載超過 70w 次,近一半以上的使用者來自海外,國內使用者有新浪、微眾銀行、中通、中國銀行等著名企業。這裡有一篇來自問答社群 SegmentFault 的使用者使用經驗分享,大家可以參考。
如果你們公司想嘗試 K8s,或者你個人想學習 K8s,建議可以從 KubeSphere 入手。它可以快速從零搭建 K8s 叢集,也可以只用兩條命令,就部署到現有的 K8s 之上。官方有線上 Demo(賬號:demo1 / Demo123),以及友好的中文文件、雲原生影片教程 和開發者社群。
科技動態
1、最小的飛行器
美國西北大學的科學家研發出了世界最小的飛行器,跟一粒沙子的大小差不多(下圖)。它自身不能飛,全靠風力帶動。
它基本上就是一個超小型電路片,包含了感測器、電源、無線天線,以及資料儲存器。對它輕輕一吹,就會四處飄揚,可以用來監測環境,比如空氣有沒有汙染物的洩露。
2、手機小鍵盤
國外的一個硬體愛好者製作了八個鍵的小鍵盤,貼在手機背面,作為輸入裝置。
它的每個鍵都可以自定義,不同按鍵組合還可以對映26個字母和10個數字。由於可以不看鍵盤,只按照肌肉記憶按鍵,所以用起來非常方便。
缺點是,它只適合橫屏時使用,不適應豎屏時使用。
3、亞洲最大蛋雞場
今年9月份,亞洲規模最大的蛋雞場在上海崇明島投產,產出了頭窩雞蛋。這個蛋雞場可以養殖300萬隻母雞,每年產出8億枚雞蛋,平均每天200萬枚雞蛋。
母雞會先在青年雞場飼養105天后,然後再轉到蛋雞場,工作72周,然後再退休。蛋雞場會每月輪換一批母雞。
4、機器看門狗
韓國現代汽車向波士頓動力公司,採購了一些機器狗,在工廠裡面巡邏。這種機器狗帶有熱像儀和 3D 鐳射雷達,白天可以識別異常發燙的裝置,及時報警,防止發生火災。
到了晚上,它就變成廠區裡面遊蕩的看門狗,用於發現哪扇門沒有鎖好、哪間屋子沒有關燈。但是,它不會去追逐入侵者,程式沒有做這方面的設定。
相比人類,機器人(或機器狗)在門房、巡夜這些方面,有著巨大的優勢,功能更強、成本更低。如果發現異常,它只要能及時報警就可以了。不難想象,再過幾年,你遇到的安保人員可能都是機器人。
5、最古老的手印
考古學家確認,在拉薩市郊區的邱桑村發現的人類手印,可能是迄今最古老的人類岩石活動的遺蹟,距今16.9萬年至22.6萬年之間。
當地有很多地熱溫泉,手印就保留在一塊碳酸岩之中。考古學家推測,大約20萬年前,泉口附近有很多軟泥形式的碳酸鈣,兩個孩子在嬉戲。
他們覺得留下自己的印記非常有趣,先按下一個腳印,然後再把手印壓在上面。以後,泉水改道或季節性乾涸,軟泥迅速脫水並固結成巖,一直儲存到了今天。
6、居家辦公的監控攝像頭
一家跨國的客服外包公司的員工,向新聞媒體投訴,公司允許居家辦公的條件是,必須安裝由公司提供的監控攝像頭,在辦公時間監控他的一舉一動和所有語音對話。如果不同意安裝,公司就不許在家辦公。為了生計,他只能同意。
這種做法以後可能會成為常態,公司使用強制監控,保證員工在家也能專心投入工作。
文章
1、Windows 11 執行安卓應用是什麼體驗?(中文)
Windows 11 可以執行安卓應用,本文給出了詳細的操作步驟,作者也總結了自己的使用體驗。
2、杭州西站的設計(中文)
杭州西站是為2022年亞運會新建的高鐵站,包含了很多創新。建築師把高鐵站臺放到了樓上,樓下是正常的城市交通,避免了火車站和鐵軌將城市一分為二的囧境。
3、中芯國際的超級晶片工廠(GigaFab)(英文)
中芯國際最近宣佈,計劃在上海臨港建造中國第一家超級晶片工廠(GigaFab,月產超過10萬片晶圓的工廠)。本文是對這件事的分析。
4、vscode.dev 釋出(英文)
VS Code 正式釋出官方的瀏覽器版,從此可以在瀏覽器裡面使用這個編輯器。它跟另一個網站github.dev
很接近,唯一的區別是還支援其他的程式碼託管服務。(@StevenNin 投稿)
5、怎麼為網站申請 ISSN 號碼?(英文)
作者介紹怎麼為自己的個人網站,申請了一個 ISSN(國際標準期刊號),便於被學術期刊引用。
6、你的網站是否有 Security.txt 檔案?(英文)
越來越多的大公司開始在伺服器放置"Security.txt"檔案,這是一項新提議的標準,該檔案用來描述網站的安全政策和漏洞聯絡方式。
7、不要只構建一套通用 API(英文)
作者提出,後端應該提供兩套 API,一套是外部使用的通用 API,服務特定的資料,另一套是自家使用的應用 API,服務特定的頁面。
8、我如何組裝 Linux 遊戲電腦(英文)
作者介紹自己如何選擇各種元件,組裝了一臺專用於遊戲的 Linux 桌面電腦。
9、網頁的發呆檢測 API(英文)
Chrome 瀏覽器現在原生提供IdleDetector
物件,在它上面部署了發呆檢測 API,可以用指令碼獲知使用者是否正在發呆(即沒有任何操作)。
工具
1、EBS Design
一個 React 元件庫,設計很有現代感,目前還在積極開發中。
2、bunny.net
一個收費的 CDN 服務,看上去不錯,可以當作 Cloudflare 的後備。
3、context-note
一個 Chrome 瀏覽器外掛,可以對網頁做筆記,下次開啟該網頁,筆記就會顯示,並提供富文字編輯器和筆記標籤。(@betterRunner 投稿)
4、APIAuto
騰訊公司內部的開源專案,一個強大的 HTTP 介面測試工具,可以機器學習零程式碼對介面測試。(@TommyLemon 投稿)
4、3D 管道屏保
這個開源專案將 Windows 的 3D 管道屏保,搬到了網頁上。
5、Composable
一個網頁版的向量圖作圖工具。
6、lists.sr.ht
一個免費的郵件列表服務,可以用來架設自己的郵件列表。
7、Kill the Newsletter!
一個開源服務,可以將新聞郵件,轉為 RSS feed 輸出。使用者可以自己架設服務,也可以試用作者架設的 demo。
8、一行程式碼的旋律生成
一個有點神奇的演示,只需要一行 C 程式碼,就能生成一段音樂旋律。這裡是介紹文章。
9、AirGuard
一個安卓 App,用來檢查是否有 AirTag 在追蹤你。
10、Black
一個 Python 程式碼格式化的庫,可以自動對 Python 程式碼進行格式美化。
資源
1、10 個響應式網頁的開發測試工具
本文介紹10個小工具,用來測試響應式網頁,在不同大小螢幕的顯示效果。
2、樹莓派家用伺服器搭建指南
樹莓派系列教程。作者買了一臺低配雲伺服器獲得固定 ip 地址,透過 frp 內網穿透,把家裡的樹莓派 4B 變成了一個真正的雲伺服器,可以在公網訪問。(@zhaoolee 投稿)
3、英特爾處理器博物館
一個愛好者的個人中文網站,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自己收藏的從 3101 到 Pentium M 的多種英特爾處理器晶片資料。(@TransparentLC 投稿)
4、Git 飛行規則
一個 Git FAQ 的中文翻譯,收集各種 Git 操作出現問題後的應對措施。(@xcuYao 投稿)
5、去中心化圖書館
Libgen 電子書圖書館專案宣佈,該專案已經完全做到了去中心化,搬到了 IPFS 上面,網頁檔案、資料庫、甚至域名都不是集中託管的。它給出了去中心化圖書館的幾個域名。
圖片
1、
英國正在嘗試一種新型的人行天橋,架設在鐵路上方。這種橋的材料是輕質纖維聚合物,重量很輕,形狀是精心計算過的,最大化節省材料,可以快速、低成本架設。
2、Dissection Font
電腦科學大師高納德(Donald Knuth)曾經參與發明一種"解剖字型"(Dissection Font)。所有的字元都可以切成碎片,拼成一個 6 x 6 的正方形。
3、海平面上升100米
現在的世界地圖是這樣的。
如果海平面上升100米,世界地圖會變成下面這樣。
文摘
1、直流電的迴歸
(1)交流電為什麼獲勝?
19世紀末,人類開始使用電力。當時有兩派,一派主張直流電,另一派主張交流電。
最後,交流電獲勝,主要原因是交流電長途傳輸的效率更高,直流電做不到長途傳輸。
當時,交流電已經可以做到高電壓,但是直流電的電壓一直做不上去。這導致大功率傳輸時,直流電就會產生很大的電流(因為 電壓 * 電流 = 功率)。另一方面,電流透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這意味著,直流電的長距離傳輸會因為電流較大,而產生很大的熱量損耗。交流電由於電壓可以做得很高,就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高電壓是長距離電力傳輸的關鍵,這就是交流電獲勝的根本原因。直流電直到1960年代才有辦法做到高電壓,但是已經太晚了。目前,直流電的應用都侷限在低壓短距離的使用,傳輸距離往往在幾米之內,最長不超過1公里。
(2)兩個新趨勢
但是,最近出現的兩個趨勢,導致人們重新對直流電發生了興趣。
第一個趨勢是太陽能發電的興起,使得發電變成了分散式,而不是集中式。哪裡需要能源,哪裡就放置太陽能板,這種場景下不需要長距離電力傳輸。此外,太陽能發電產生的是直流電,電池釋放的也是直流電。
第二個趨勢是越來越多的電器內部使用直流電,比如所有電子裝置(包括計算機和手機)、固態照明 (LED)、平板電視、微波爐等等。專家預計,未來20年內,多達50%的家庭負載消耗的是直流電。
(3)電流轉換的損失
如果家庭使用的是太陽能發電,就要進行兩次電流轉換。
首先,光伏板的直流電透過逆變器轉換為交流電,傳輸進入家庭。然後,交流電再次透過逆變器轉換為直流電,才能被電腦、LED 和微波爐等直流裝置使用。每一次電流轉換,都會發生能量損失,最嚴重情況下,會損失掉20%~30%。
如果帶有光伏板的建築直接採用直流供電,就可以避免這種電流轉換損失。
(4)直流供電的好處
首先,一旦直流供電,就沒有了電流轉換的能量損耗,所需的光伏板變少了,儲存能量的電池系統也可以變小。
其次,逆變器是一種昂貴的裝置,而且壽命短於光伏板。不使用逆變器,可以節省不少錢。
再次,目前的很多直流電氣裝置,內部帶有交流電到直流電的轉換,去掉這個部分,可以使這些裝置更簡單、更便宜、更可靠、能耗更低。
最後,直流電的電壓低。很多直流電器不超過24伏,沒有電擊或火災危險,使得電工可以使用相對簡單的接線,無需接地,也無需擔心觸電。這進一步節省了成本。
(5)直流供電的缺點
低壓直流電的最大問題是無法長距離傳輸。
前面說過,能量損失等於電流的平方乘以電阻。一根普通的銅線,在10米的距離內以12V的電壓傳輸,100瓦的功率對應的電流是8.33A,會產生3%的能量損失,這可以接受。但是,電線長度為 50 米時,能量損失變為16%,長度為 100 米時,能量損失增加到了32%。這足以抵消直流電的效率優勢。
由於線路損耗很高,大功率電器也很難使用直流電。如果在12V直流電網上執行 1,000 瓦的微波爐,在電線長度僅為1米的情況下,能量損失高達16%,在電纜長度為3米的情況下,能量損失會增加到47%。
所以,低壓直流電網不適用於洗衣機、洗碗機、吸塵器、電飯鍋、電烤箱或熱水鍋爐等大功率電力裝置。另外,有些電器(比如冰箱)本身的功率比微波爐小,但是它每天 24 小時執行,長時間下來也會導致巨大的線路損耗。
同樣的,線路損耗也限制了多臺低功率裝置使用同一根供電線纜。如果一根12V的電纜長度為 12 米,並且我們希望將線路損耗保持在10%以下,那麼所有電器的總功率將限制在大約150瓦。這意味著,這根線路只能同時使用兩臺膝上型電腦(每臺 20 瓦的功率)、一臺直流電冰箱(45 瓦)、五個8瓦的 LED 燈(總共 40 瓦),還留下25瓦可以支援其它較小的裝置。
(6)解決方案
有幾種方法可以避免低壓直流電的線路損耗。
第一種方法是儘量減少配電電纜長度。比如,廚房、客廳、臥室這些用電最多的地方,儘量搬到屋頂光伏板的下方,減少電纜長度。
第二種方法是每一個或兩個房間,設定一個獨立的太陽能發電系統。
第三種方法是選擇更高的電壓:24V 或 48V 而不是 12V。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大多數低壓直流電器都在12V下執行,而且更高的電壓(高於24V)消除了直流系統的安全優勢。美國有很多資料中心、辦公室、住宅建築使用的直流電系統升壓到了 380V,這就需要跟 110V 或 220V 交流電一樣嚴格的安全措施了。
第四種方法是使用兩套供電系統,同時供應交流電和直流電。低功率裝置使用直流電網,比如 LED 燈(< 10 瓦)、膝上型電腦(< 20 瓦)、電視(30-90 瓦)和冰箱(<50 瓦),大功率裝置使用單獨的交流電網。但是這樣做,直流電帶來的節能和成本降低效益,就微乎其微了,很容易被抵消。
言論
1、
當我 80 歲時,我不會後悔嘗試過的事情,比如我嘗試了網際網路創業,就算失敗了,我也不後悔。我後悔的是那些我想嘗試卻沒做的事情,它們每天困擾著我,如果我當時嘗試了,我的人生會怎樣。
-- 《讓遺憾最小化》
2、
我在大學裡得到的最好建議是:"找到最好的老師,上他們所有的課,不管是什麼課。"
這個建議也適用於網際網路。
-- David Perell
3、
"英雄專案"指的是80%以上的貢獻來自20%的開發人員的專案。透過對 1000 多個開源 GitHub 專案的分析,發現大多數開源專案都是英雄專案。
--《為什麼軟體專案需要英雄》
4、
很多人認為,照抄國外的成功軟體,不能算是創新。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論點,將一個商業模型複製到另一個市場,真的沒那麼容易。
執行就是創新。能夠成功執行,調整模型適應當地需求,就是創新。
-- 《如何發現下一個獨角獸》
5、
通用晶片(比如英特爾的產品)不再適合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會開發自己的晶片,並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進行生產。蘋果公司的 M1 晶片、YouTube 的影片轉碼晶片、亞馬遜的 Graviton 晶片和谷歌的 Pixel 6 晶片,都是自己研發的。
我們已經到了現成的晶片無法解決各家公司的問題的階段,定製自己的晶片比購買低價的通用晶片更重要。
-- Hacker News 讀者
歷史上的本週
2020年(第 130 期):低齡化的網際網路
2019年(第 78 期):下一個風口是什麼行業?
2018年(第 27 期):賈伯斯的"熱情假設"對不對?
訂閱
這個週刊每週五發布,同步更新在阮一峰的網路日誌和微信公眾號。
微信搜尋"阮一峰的網路日誌"或者掃描二維碼,即可訂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