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日報創作大腦上線,聊聊百度智慧雲面向媒體行業的“凌雲之智”

naojiti發表於2020-12-25

提到AI解放勞動力這件事,大概沒有人會比媒體從業者的感受更為深刻了。

創作,原本被視作集合了人類靈與慧的專屬能力。而這兩年利用機器學習的資料整合能力,記者可以高效穿行在網路大資料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重要資訊;自動寫稿機器人,可以減輕一部分記者的機械化新聞報導工作……都是AI應用所帶來的變化,也讓不少媒體人直呼內行。

就在最近,由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研發、百度提供技術支援,權威媒體人民日報釋出了“創作大腦”,對於整個媒體行業及從業者都會帶來哪些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將其拆解成三個子問題:

1.AI在媒體領域,究竟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2.創作大腦將AI的能力半徑放大到了怎樣的程度?

3.智慧創作深入全行業的潛力值又是多少?

找到了這些答案,或許我們就能更清晰地理解,創作大腦的出現意味著什麼。

當AI撞上新聞,媒體行業發生了哪些改變?

作為一個AI垂直類媒體記者,坦率地說,我們在看到AI神奇能力的同時,也看到了它在媒體領域力有不逮的一面。

整體來看,AI能夠幫助媒體行業解決的問題很多:

比如效率。數字時代的資訊大爆炸、分秒必爭的新聞生產節奏、跨內容平臺的內容釋出、社交媒體的重要性上升等等,這些新趨勢都讓媒體採編人員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在各類軟體應用上來回整理資料、核實資訊等等,而AI利用自然語言理解、生成演算法、風格遷移等技術手段,可以簡化數字新聞的生產流程,AI能夠高效完成一篇稿件的寫作和風格轉換,製作精美的資料圖示,將記者們從“體力活”中解脫出來。

再比如準確率。新聞生產速度已經被數字媒體提升到了誇張的水平,有網紅視訊號三分鐘不更新就被粉絲調侃“是不是想掉粉”,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新聞錯誤率、錯字率等靠人為檢查也很難完全保證。而“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相結合,就可以快速驗證專業知識的準確度,並與其他新聞事件相互印證。

在傳播等環節上AI也能幫助媒體提質增效。傳統媒體轉型期間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廣告收入流失,提出數字化媒體產品的時候又對各個平臺的演算法規則等並不瞭解,比如Facebook就經常會在沒有任何通知的情況下更改現有演算法,也讓媒體十分頭痛。加上不了解平臺讀者的口味,很可能費力經營後毫無成效,廣告投放效果不佳而影響營收。這些都是可以利用資料管理系統和個性化推薦技術等來實現針對性地改善。

當然,也有許多工作是AI勝任不了的。

比如許多新聞線索、內容之間有很多的隱藏資訊,可能是採訪物件的表情、影像之間的邏輯、社交媒體的情緒等等,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往往依靠媒體人的經驗常識和邏輯判斷來進行推演,AI要在短期內識別類似微妙的資訊,還有點難;

另外,在新聞事實的基礎上,讀者需要更深一步的資訊,更多維度的內容,來滿足相關的好奇心,如何合理地將多方內容融合在一起,滿足大眾的好奇跟訴求,是需要採編人員思考和梳理的。

從這個角度看,AI能取代的還是那些繁複的機械勞動,也能讓媒體人將更多地精力投入到創作中來。而從AI的“能和不能”之中,我們也可以對傳統媒體到智媒體轉型升級的前提條件有所認知,需要集齊“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天時指的是媒體本身有足夠的動力和需求去追求和支撐轉型;地利是員工有熱情和合理工具來快速完成工作模式的轉變;人和則是擁有可以支撐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能力的合作伙伴。

那麼,人民日報創作大腦滿足這一條件嗎?

天時地利人和,“創作大腦”改變了什麼?

可以說,百度AI與媒體行業的強耦合,正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所有要素之後的結果:

天時:隨著傳媒業態和內容形式的增多,媒體行業也必須去適應新平臺、新終端、新互動方式,一方面需要提升數字化生產率,一方面要在如此繁多的工具間閃轉騰挪,這是催生媒體行業集體開始向人工智慧靠攏的關鍵因素。而AI要全面深入資訊採集、內容生產、分發反饋等各個環節,需要全棧AI能力來保駕護航,百度AI的科技賦能就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基點。

地利:作為中國的“AI頭雁”,百度基於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在媒體行業推出了垂直產業解決方案“百度智慧媒體中臺”,從策劃、採編、審校、釋出等全流程上助力媒體轉型。資料顯示,每十萬字內容審校以傳統人力方式需要3.3天,百度機器演算法秒級就能完成;在百度的多模AI技術加持下,智慧採編可以從通稿式的“標準”內容,一鍵轉化為快訊、短視訊等多樣化形態,面向多種受眾釋出,提升媒體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彙集了多種領先技術的“百度智慧媒體中臺”到來,賦予了媒體智慧化的“地利”條件。

人和:百度也因此成為媒體行業轉型時期的重要合作伙伴,在人民日報的數智化過程中,多次看到了它的身影。早在2019年4月,百度大腦就上線了“智慧創作平臺”,集合了百度領先的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技術,成為媒體人的智慧創作助手,提升創作效率。今年9月的2020中國網路媒體論壇上,百度智慧雲的智慧媒體中臺也首度亮相,結合百度領先的AI技術和雲端計算能力,百度CTO海峰表示,希望在AI新基建的助力下,加速媒體行業的智慧化變革。此次二者強強聯合,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次推出的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就是基於百度智慧雲的智慧媒體中臺,匯聚了百度的全棧AI能力,來針對性地解決內容創作行業的諸多痛點。

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具備直播智慧拆條、線上視訊快編、圖片智慧處理、智慧字幕製作、視覺化大資料、智慧寫作、新聞轉視訊、實時新聞監測等18項重點功能。

具體來看,人民日報創作大腦的解決範圍涵蓋媒體全量業務,將 AI 能力應用到每個業務細節中:

在選題策劃環節,創作大腦收錄了來自網站、APP、微信、微博、頭條號等媒體資訊源,同時支援創作者基於具體應用場景量身定製,通過大資料工具接收實時資料推送,實時掌握最新動態。“智慧新聞”系統則會對新聞熱點進行匯聚和深入分析、輿情資訊進行監控預警,最終為媒體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和新聞素材。再利用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然語言分析平臺,提供分詞、詞性標註、關鍵詞提取與權重分析、文章自動摘要、文章情感分析、實體識別抽取、文字分類、文字相似度計算、文字聚類、典型意見提取等十幾項功能, 為新聞策劃、深度報導提供助力,相當於媒體機構的“內容中央廚房”。

在內容生產環節,創作大腦可以提供圖文編輯、視訊剪輯、素材製作等輔助核心生產流程的工具集,讓創作在AI演算法的驅動下變得更加容易。比如AI可以自動根據新聞生成視訊,輔助採編人員創作新聞;利用實時視訊AI分析,可以在直播的同時自動生成字幕、自動完成剪輯快速上線;雲盤工具可以對重要素材進行雲端備份,防止資料損失等等。除了這些高頻工具外,也能解決生產中的長尾問題,類似去除畫面抖動、提升視訊解析度、自動優化圖片的色彩和清晰度,在細節中提升內容品質,實現全場景、精細化、智慧化的高效率生產。

在內容分發環節,可以基於“人民號”為省域自媒體內容聚合平臺建設提供技術支援和資料支撐,快速搭建區域自媒體內容聚合平臺,實現流量賦能。同時,還提供網站、移動端APP、微發博、微發信公眾號、小程式、直播等多種新媒體釋出平臺的整合式服務,形成釋出平臺的矩陣式管理、多渠道傳播聯動,讓數字內容的運營及裂變變得更加簡單,助力媒體機構快速建立多渠道、多維度、多場景的輿論傳播平臺。

在資料反饋環節,利用傳播力分析,實現對原創新聞在全網傳播情況的實時監控,並根據傳播力模型計算傳播力指數,從稿件傳播路徑、傳播趨勢等多個維度對整體傳播效果進行統計分析和展示,直觀反映新聞資訊的傳播影響力,為內容數字化運營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也能夠為記者、編輯考核提供量化資料。

梳理之後可以發現,人民日報創作大腦將AI應用到了媒體業務“策、採、編、發、評”各個場景之中,打造了全流程可量化、智慧化、自動化的一站式一體化體驗,讓複雜且繁瑣的新聞流程變得簡單。在放大整個新聞生產線效能的同時,也讓AI在媒體行業的價值半徑得到了放大。

凌雲之智:藉助“雲智一體”的雙翼,飛向智慧中國的新邊界

或許你會說,人民日報能夠推出創作大腦,是因為其本身就具備較強的數字化意識和積累,作為頭部權威媒體的巨大流量和創作體量,也要求其必須儘快進入數智化轉型軌道。它的經驗是否能夠被整個媒體行業所複製呢?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與人民日報的合作,我們看到百度智慧雲還與許多媒體平臺有著密切合作,比如與央視網聯合打造的“人工智慧編輯部”,共同建成國內內容最全、規模最大的領袖素材資料庫,以央視主持為原型推出的虛擬AI主播等等,之所以百度AI能夠為眾多媒體從業者所接受,並不是因為人人都具備AI開發、落地的技術能力,而是基於百度智慧雲這個強大的“技術管道”。

我們都知道,AI發展離不開三個要素:算力、資料、演算法。難道企業想要應用AI,必須先僱傭一個高階演算法工程師,搭建一個深度學習框架,標註大規模的資料,千辛萬苦地搶到GPU計算資源,費時費力費錢地訓練出一個智慧體,再派到具體場景中去迭代升級,直至產生實際效益?

要解決各行各業應用AI的痛點,雲服務就成為現實背景下AI的最佳輸送管道。

以百度智慧媒體中臺為例,可以直接在雲端呼叫百度大腦在AI、NLP、知識圖譜等領域積累下來的垂直演算法,靈活低成本地解決算力問題。尤其是在百度智慧雲“以雲端計算為基礎,以人工智慧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戰略指引下,通過“雲智一體”、端到端的方式,可以快速將AI技術突破與產業實際需求融合在一起,實現AI與雲、智慧與產業的共生。

“雲智一體”,也成為百度智慧雲在雲服務市場中的獨特競爭優勢。前不久IDC釋出《中國人工智慧雲服務市場 研究報告(2020H1)》報告顯示,百度智慧雲連續三次在AI Cloud市場排名第一。其中,在人體識別、影像視訊、NLP(自然語言處理)等細分領域排名第一,行業使用者的認知度最高。

在工業質檢、智慧零售等應用場景中,百度智慧雲已經發展出了獨有的合作伙伴,在產品數,使用者數方面都居於領先地位,搭建起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如今伴隨著人民日報創作大腦等一系列合作的加碼,百度智慧雲在媒體賽道上也顯現出領跑者的氣質。

百度 CTO 王海峰認為,百度智慧雲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是百度踐行智慧雲戰略,持續技術創新,與夥伴一起深入產業探索實踐的最佳驗證”。

從AI賦能百度內部搜尋、地圖等核心業務,到進入城市、金融、製造、醫療等多個領域,再到現在深入被視作“人類專屬”的“新聞創作”媒體賽道,百度將AI技術能力與產業生態之間一步步地實現了強耦合,推動各行各業的數智化升級,也讓AI與雲作為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的生產力價值不斷增強,得到來自產業的反哺和支撐。

以技術為支點,不斷延展至一個個全新的賽道,百度智慧雲所繪就的不正是智慧中國枝繁葉茂的萬千氣象嗎?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552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