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歸零、長租暴雷,盤盤那些網際網路洗白過的偽創新

naojiti發表於2020-12-09

“自由啊,多少罪惡假汝而行!”

1793年,羅蘭夫人被雅克賓派送上行刑臺時,留下了這句不朽名言。如今我們借用這個句式來如此形容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啊,多少騙局假汝而行!”

身為這一屆網際網路打工人,我們究竟有多難?有人為了“睡後收入”的美麗憧憬把辛苦攢下的錢全投進了P2P卻遭遇暴雷,有人為買新上市的手機、化妝品而借下了高息消費貸卻無力償還,有人為討要小黃車的押金去排了一整天的長隊,有人花了大筆積蓄去玩“擊鼓傳花”的雲養貓,也有人買了當紅帶貨主播的養生燕窩後才知道原來只是一碗廉價糖水……

今年11月中旬,極盛時曾達到5000家數量的P2P網貸機構徹底清零。同一時間,長租公寓行業第二、赴美上市不滿一年的蛋殼公寓最終暴雷,瘋狂大躍進的長租公寓成了一場所有參與方全盤皆輸的生意……

這些案例只是近幾年來所謂網際網路創新模式下失敗案例的一部分,既不是最新的,也不會是最後登場的,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創新商業模式”被那些雄心勃勃的創業者們發明出來。

我們知道,創新固然是有風險的,但這些案例中的“創新者”卻藉著網際網路的東風將創業的風險轉嫁給了社會和大眾,自己卻早在一輪又一輪的融資或者龐氏騙局中全身而退,最終卻留下一地雞毛讓全社會來買單。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網際網路創新”,什麼又只是通過網際網路模式包裝出來的一場場收割流量和智商稅的“騙局”式的偽創新?我們其實只需要一些常識,來看看這些網際網路創新產品的底細,以避免未來再次被收割一波又一波智商稅。

這些年,我們見過的網際網路“創新”和“偽創新”

如果對比這十年時間的變化,網際網路,特別是智慧手機普及所帶來的移動網際網路的興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服務模式的創新。

原有的以BAT為代表的資訊、電商、社交的經典網際網路業務依然強勢發展,並以各自領域的優勢業務為基礎開始野蠻生長。但即便如此,BAT以及同年代的老玩家們也沒有阻止新物種的出現。

在資訊聚合領域,出現了位元組跳動這樣的野蠻人,用今日頭條、西瓜視訊、抖音等現象級產品成為毋庸置疑的新巨頭。在淘寶京東的激烈競爭中,卻殺出了拼多多這樣的社交電商的奇葩。在經歷了千團大戰的02O領域,美團最終憑著外賣送餐成為一枝獨秀的勝出者。在交通出行上,滴滴不僅成功地將Uber模式帶進中國,挑戰了原有的計程車行業模式,也戰勝了包括Uber在內的絕大多數對手,坐上了共享出行領域的頭把交椅。

這十年間,我們見證了直播的興起、洗牌和轉型,見識了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等萬物共享的喧囂,短視訊的火熱,P2P、幣圈區塊鏈等網際網路金融的瘋狂,以及像今年疫情催生的線上教育、社群團購的凶猛增長……

此外,還有無數的數不清的傳統企業進行的+網際網路的嘗試,和網際網路企業對線下商業模式的網際網路+的改革,酒店、超市、便利店、生鮮店、餐廳、咖啡、家政服務、美容美甲、租房等等,一切行業都在進行網際網路化的改造。

傳統行業進行網際網路化的本質,其實就是利用網際網路平臺來減少中間環節,消除資訊不對稱;再通過使用者規模來降低交易成本的過程。

因此,幾乎所有行業的網際網路產品的首要目標就是擴大使用者規模,增加日活月活資料,佔領更高的市場份額,實現贏家通吃的競爭格局。這一點我們從滴滴和快的當年的補貼大戰到最後在資本力量下的握手合併,再到現在滴滴一家獨大分享幾乎所有市場利潤的案例中就可以體會。

參照這一網際網路的成功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幾乎大多數網際網路創新的產品都在前期奉行“前期免費,後期收費”、“只管規模,不問盈利”的燒錢模式。從我們普通使用者的視角來看,在這些產品推廣前期或者作為新人使用者的時候,總是可以獲得大量的優惠、補貼,而一旦行業競爭格局已定或者成為資深使用者,就淪為平臺的流量收割方。

真正網際網路模式的創新,必須是在整個商業模式建立起來後,原有行業的企業可以削減交易成本、獲得利潤增長空間,使用者可以獲得更好的服務或者付出更少的消費,而網際網路平臺藉助規模優勢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營收。

但是大量的“網際網路創新”是建立在消滅對手,獲得壟斷性平臺優勢的基礎之上的,這樣他們掌握定價權之後,既能壓榨入住商家、騎手、司機、短視訊博主等產品服務提供者,又可以對使用者進行精準的營銷和提價。

當然,為了維護網際網路平臺背後龐大的人力和技術投入,這樣的商業模式創新仍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還有一些則是典型的“網際網路偽創新”。

一種是產品或服務網際網路化之後根本沒有產生更高的淨產值,只能依靠資本的不斷投入才能維持這種經營模式,就像孫正義曾大力支援的共享辦公模式Wework,以及那些曾經風光一時最後又悄無聲息的共享服務。長租公寓,這種資金密集型投入的租住模式一旦出現風險失控,管理團隊盲目擴張等情況,就容易成為這種“用規模來換增長”的龐氏騙局。

再一種就是在傳統行業裡就是灰色產業的網際網路化,這種正是利用廣大網民的資訊不對稱和貪圖高額收益等心理,進行的“割韭菜”的網際網路騙局。就像P2P模式誕生是一種解決個人之間小額信用借貸的成功網際網路模式,但是從來到國內之後,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淪為民間借貸在網際網路上掀起的一場收割韭菜的狂歡。

這些“網際網路偽創新”在中國龐大的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時代裡所向披靡,而最終會在遭遇黑天鵝事件或者只是一場小意外之後轟然坍塌,留下了一地雞毛。

註定團滅的P2P和命懸一線的長租公寓

實際上,P2P確實是一種網際網路創新模式。這種Pear to Pear的個人對個人的民間借貸平臺,依託一個公開透明的資訊平臺,為出借人和借款人搭建起雙方都確認的借貸關係,平臺從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費來維持盈利。理論上,P2P平臺是不接觸錢的,所有資金都走第三方支付。

P2P模式最早引入中國的時候,以拍拍貸為例,還是以這種資訊中介的方式來運營,但是很快,眾多平臺就以金融創新的方式衍生出違規的類信用中介,包括擔保模式、超級債權人模式、類資產證券化模式等,實質就是資金池方式運營,背離資訊中介職能,存在期限錯配、自融、龐氏融資等多種違規操作。

做純粹的資訊中介營收低、成本高,隨著平臺規模擴大,佣金收入難以覆蓋管理開發成本,收著如此巨大的資金往來,幾乎沒有哪個平臺能抵抗住“高息攬投”,進行資金運作的誘惑。

如果P2P平臺直接動了投資資金的主意,那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高回報”、“高收益”的方式騙取出借人更多的錢,用龐氏騙局的方式進行資金運作,最終在無法填補高額回報的窟窿後,原地暴雷,以“e租寶”為典型代表。

如果P2P平臺打起了借貸人的主意,就會通過利滾利、暴力催收的方式來賺取暴利,名噪一時的“裸貸”風波成為這一方式的註腳。

對於那些規模巨大,致力於嚴格風控的P2P平臺,一個根本的缺陷就在於一旦出現一點問題就會呈現出雪崩式的踩踏擠兌。劣幣驅逐良幣,甚至於劣幣摧毀良幣,在P2P領域幾乎是必然性的。P2P為出借人營造的“穩賺不賠”的投資假象,對有償還能力的借款人壓榨乾淨,對劣質信譽的借款人不作甄別的放貸,又會必然導致這一風險的出現。

最終平臺相互踩踏,連鎖暴雷,後入場的出借人被套牢鎖定,無力償還的借款人信用喪失,最後只能落得滿地雞毛,七年瘋狂一朝歸零的慘狀。

所謂長租公寓,原本就是房產中介或二房東的租房業務,以押一付三、隔斷房為廣大一線城市的打工人所熟悉。

但這波長租公寓,既做了網際網路的創新又做了金融的創新,其模式就是發行專門的ABS(資產證券化融資),把房客月付或季付的租金打包做成有利息的金融產品賣給投資者,自己從借貸機構提前拿到1年甚至數年的租金收入,然後再把這錢拿去收更多房源,做大規模。

因為奉行“規模決定市場地位”的法則,這些拿到融資和機構借款的平臺以高於正常價格20%到40%的租金來搶奪房源,並且以精裝修、配家電、管家服務等噱頭,但又以優惠租金方式來吸引租客,最終形成“高進低出、長收短付”的模式進行大躍進擴張。這本身就違背了租房行業“賺差價”的基本市場規律,最終只能在“越擴張越賠錢”的運作下,陷入難以為繼的僵局。

最終我們看到的結局就是,房主收不到租金又無法收回房子的境地,貼錢貼工的各類供應商收賬無門,被工人四處討債的絕境,而租客則面臨著被斷水斷電、被攆走後還要還貸的悲慘境地,而長租公寓平臺方則陷入鉅額債務當中無力償還。碎了一地的蛋殼和悄悄隱身的那些平臺高管們,將租客、租戶、供應商和金融機構都陷入無法脫身的泥潭。

難怪像一位行業人士曾提醒的,長租公寓暴雷,一定比P2P更厲害。真是一語成讖。

長租公寓的根本問題在於它只吸取了網際網路中“用規模搶市場”的一面,但卻忽略了純線上的網際網路模式可以做到“大幅度降低邊際成本”的規模效應,而線下的租房確是實打實一套房就是一套房、一個月就是一個月租金的高成本模式。只要資金鍊發生鍛鍊,就一切難以挽回。我想這些聰明的創業者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除非他們從一開始就想到了把這個局做大,讓“上船”的人越來越多,最終自己搶收一波規模的營收後撒手不管。

這種“破壞式創新”,就是一種典型的偽創新,而且是壞透了的那種“惡的創新”。

那些正在到來的網際網路偽創新

切換到我們這些網際網路打工人的視角,我們該如何識別這些網際網路偽創新的模式呢?

網際網路產品的特點就是:如果你不在上面消費,你就屬於平臺的流量,成為平臺賺錢(主要是廣告費)的工具;如果你在上面消費,你就屬於平臺的客戶,平臺會提供儘可能差異化的服務和符合你興趣的產品來提升轉化率。

傳統產業的網際網路化,往往會將線下的交易模式變為線上模式,但是如果其本身交易費用最終還是高於線下模式,那麼這種創新就並不成立,一開始消費者從平臺獲得的好處最終還是會通過更高收費或者直接暴雷、逃跑的方式再索要回去。對於我們來說,只要平臺一直靠補貼才能維持使用者使用,靠投融資才能維持補貼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偽創新。

對於網際網路理財投資,那些承諾給你“穩賺不賠”又有“高額收益”的投資平臺,百分百絕對是“非騙即假”的假平臺,即便是正規銀行和少數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機構也不可能同時承諾這樣的產品。對於那些借貸平臺,我們也要清楚地知道這些本質還是靠賺“利息差”來盈利的傳統借貸模式。如果你無法管住自己的超前消費的慾望,最終還是會淪落到“拆東牆補西牆”,最終無力償還的陷阱當中。

關於偽創新,我們可以探討下現在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殺入了“社群團購”模式。

這一模式相當於對傳統超市和菜場的零售模式的一次“創新”變革,這些巨頭試圖聯合夫妻店、社群便利店作為觸達渠道,對消費者進行再一次的“生活方式”的教育,通過一方面減少中間商賺差價,壓低進菜成本,一方面進行鉅額補貼,吸引消費者“薅羊毛”買單的方式培養購菜習慣,佔領和顛覆賣菜這個萬億新市場藍海當中。

可以預計,現在處在跑馬圈地期的各大平臺能夠拿出鉅額的補貼進行流量獲取,虧損是一定的,只是看各家能夠承受的虧損的力度有多大了。而一旦行業洗牌完成,這波網際網路創新一定會跟叫車、外賣補貼一樣,出現“低價補貼、緩慢抬價、價格迴歸”的路線。到時候如果價格漲到跟之前線下渠道買菜一樣的價格的時候,消費者所付出的成本可能比之前還要高。而這些平臺所摧毀的將可能是數以萬計的零售攤販的生計。

網際網路巨頭殺入“賣菜”領域,是否是一場“偽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的,至少可以稱得上網際網路創新的一種退化。

對於我們來說,識別這些偽創新的意義,可能就在於能夠遠離那些既想收割我們流量又想收割我們錢財的壞產品,也能讓我們冷靜地看待那些讓我們薅羊毛的套路APP。

正如這一波社群團購的狂歡中,我們在享受了“1分錢買菜”的便宜之後,只要有時間還是儘可能照顧下小區旁的菜攤的生意。畢竟,到時候多一個渠道,我們就多了一份選擇權。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086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