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數學O 集合論基礎 第三節 序關係

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孩子發表於2020-12-01

初等數學O 集合論基礎 第三節 序關係

這一講的目標是在非空集合中定義序關係,讀者可以把序關係理解為大於小於關係的抽象化與公理化。我們總是試圖把一些耳熟能詳的結果公理化,是因為這些結果非常實用,公理化之後可以在更多場景中應用這些結果。把大於小於抽象為序關係之後,只要在某個集合上我們能夠定義一個序關係,這個集合中的元素也就有了像數字一樣的大小關係,我們就能比較任意兩個元素的大小、找出最大值/最小值。


定義0.10 序關係
假設 X X X是一個非空集合,用 ≤ \le 表示 X X X中任意兩個元素的關係,如果 ∀ x , y , z ∈ X \forall x,y,z \in X x,y,zX

  1. x ≤ x x \le x xx (自反性,reflexivity)
  2. x ≤ y , y ≤ z ⇒ x ≤ z x \le y,y \le z \Rightarrow x \le z xy,yzxz (傳遞性,transitivity)

就稱 ≤ \le 是一個先序關係(preorder),如果它還滿足

  1. x ≤ y , y ≤ x ⇒ x = y x \le y, y \le x \Rightarrow x=y xy,yxx=y (反對稱, antisymmetric)

就稱 ≤ \le 是一個偏序關係(partial order),並稱配備有偏序的集合 X X X偏序集;如果一個偏序還滿足

  1. x ≤ y x \le y xy, y ≤ x y \le x yx中至少有一個成立 (完全性, totality)

就稱 ≤ \le 是一個全序關係(total order)或者線性序關係 (linear order),並稱配備有偏序的集合 X X X全序集。讀者可以自行驗證,實數的大小關係是一個全序。


例0.4 假設 X X X是一個非空集合, P ( X ) \mathcal{P}(X) P(X)是它的冪集, ⊆ \subseteq 是冪集上的全序嗎?


i)驗證自反性, ∀ E ∈ P ( X ) \forall E \in \mathcal{P}(X) EP(X), E ⊆ E E \subseteq E EE顯然成立;
ii)驗證傳遞性, ∀ A , B , C ∈ P ( X ) \forall A,B,C \in \mathcal{P}(X) A,B,CP(X), A ⊆ B , B ⊆ C A \subseteq B,B \subseteq C AB,BC,顯然可得 A ⊆ C A \subseteq C AC。一種更嚴謹的敘述是藉助驗證包含關係的操作, ∀ a ∈ A \forall a \in A aA, A ⊆ B A \subseteq B AB說明 a ∈ B a \in B aB B ⊆ C B \subseteq C BC說明 a ∈ C a \in C aC,因此 A ⊆ C A \subseteq C AC
iii) 驗證反對稱, ∀ E , F ∈ P ( X ) \forall E,F \in \mathcal{P}(X) E,FP(X), E ⊆ F , F ⊆ E E \subseteq F,F \subseteq E EF,FE,根據集合相等的定義, E = F E=F E=F
iv)驗證完全性。事實上完全性不成立,顯然兩個集合不一定總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也可以是相交、不相交的關係,比如 X = { 1 , 2 , 3 , 4 } X=\{1,2,3,4\} X={1,2,3,4}, E = { 1 , 2 } E = \{1,2\} E={1,2}, F = { 1 , 3 } F = \{1,3\} F={1,3},顯然 E , F E,F E,F沒有包含關係,所以完全性不成立。

綜上, ⊆ \subseteq 不是冪集上的全序,但它是一個偏序。

例0.5 假設 X X X是一個非空有限集合, P ( X ) \mathcal{P}(X) P(X)是它的冪集,對冪集中的任意兩個集合 E , F E,F E,F,基於集合的勢定義 E ≲ F E \lesssim F EF如果 ∣ E ∣ ≤ ∣ F ∣ |E| \le |F| EF ≲ \lesssim 是冪集上的全序嗎?


i)驗證自反性, ∀ E ∈ P ( X ) \forall E \in \mathcal{P}(X) EP(X), ∣ E ∣ ≤ ∣ E ∣ |E| \le |E| EE顯然成立,所以 E ≲ E E \lesssim E EE
ii)驗證傳遞性, ∀ A , B , C ∈ P ( X ) \forall A,B,C \in \mathcal{P}(X) A,B,CP(X), A ≲ B , B ≲ C A \lesssim B,B \lesssim C AB,BC,說明 ∣ A ∣ ≤ ∣ B ∣ |A| \le |B| AB, ∣ B ∣ ≤ ∣ C ∣ |B| \le |C| BC,根據數的大小關係的傳遞性, ∣ A ∣ ≤ ∣ C ∣ |A| \le |C| AC,因此 A ≲ C A \lesssim C AC
iii) 驗證反對稱, ∀ E , F ∈ P ( X ) \forall E,F \in \mathcal{P}(X) E,FP(X), E ≲ F , F ≲ E E \lesssim F,F \lesssim E EF,FE,這說明, ∣ E ∣ ≤ ∣ F ∣ |E|\le |F| EF, ∣ F ∣ ≤ ∣ E ∣ |F| \le |E| FE, 根據Schroeder-Bernstein定理(第二講定理0.4), ∣ E ∣ = ∣ F ∣ |E|=|F| E=F,因此反對稱成立
iv)驗證完全性,要說明 ∀ E , F ∈ P ( X ) \forall E,F \in \mathcal{P}(X) E,FP(X), E ≲ F , F ≲ E E \lesssim F,F \lesssim E EF,FE必有一個成立,就要說明 ∣ E ∣ ≤ ∣ F ∣ |E| \le |F| EF ∣ F ∣ ≤ ∣ E ∣ |F| \le |E| FE必有一個成立,這正好是第二講定理0.3的內容,既然我們已經定義了序關係,現在我們可以完成定理0.3的證明了。

假設 J \mathcal{J} J表示所有從 E E E的某個子集到 F F F的某個子集的單射的集合,即
J = { f : A → B ∣ A ∈ P ( X ) , B ∈ P ( F ) } \mathcal{J}=\{f:A \to B|A \in \mathcal{P}(X),B \in \mathcal{P}(F)\} J={f:ABAP(X),BP(F)}

我們可以在 J \mathcal{J} J上定義偏序關係。 ∀ f 1 : A 1 → B 1 , f 2 : A 2 → B 2 ∈ J \forall f_1:A_1 \to B_1,f_2:A_2 \to B_2 \in \mathcal{J} f1:A1B1,f2:A2B2J, 如果 A 1 ⊆ A 2 , B 1 ⊂ B 2 A_1 \subseteq A_2,B_1 \subset B_2 A1A2,B1B2,就稱 f 1 ≲ f 2 f_1 \lesssim f_2 f1f2。根據例0.4,我們不難驗證 ( J , ≲ ) (\mathcal{J},\lesssim) (J,)是一個偏序集。顯然它的所有子集都有一個上界,也就是 E → F E \to F EF的雙射,根據下文定理0.7中的Zorn引理, J \mathcal{J} J存在一個最大元,記為 f : A → B , A ∈ P ( X ) , B ∈ P ( X ) f:A \to B,A \in \mathcal{P}(X),B \in \mathcal{P}(X) f:AB,AP(X),BP(X)。下面我們做一個遞迴:如果 x 0 ∈ E ∖ A x_0 \in E \setminus A x0EA, 我們可以找一個 y 0 ∈ F ∖ B y_0 \in F \setminus B y0FB,通過定義 f ( x 0 ) = y 0 f(x_0)=y_0 f(x0)=y0擴充單射 f f f,然後將 A ∪ { x 0 } A\cup \{x_0\} A{x0}定義為新的 A A A B ∪ { y 0 } B \cup \{y_0\} B{y0}定義為新的 B B B。重複這個操作,直到 A = X A=X A=X或者 B = Y B=Y B=Y,因此 ∣ E ∣ ≤ ∣ F ∣ |E| \le |F| EF ∣ F ∣ ≤ ∣ E ∣ |F| \le |E| FE必有一個成立。

綜上, ≲ \lesssim 是冪集上的全序。

例0.6 在二維歐氏空間 R 2 = { ( x , y ) : x ∈ R , y ∈ R } \mathbb{R}^2=\{(x,y):x \in \mathbb{R}, y \in \mathbb{R}\} R2={(x,y):xR,yR}中,驗證下面的關係是不是全序:

  1. ( x 1 , y 1 ) ≤ 1 ( x 2 , y 2 ) (x_1,y_1) \le_1 (x_2,y_2) (x1,y1)1(x2,y2)如果 x 1 ≤ x 2 x_1 \le x_2 x1x2
  2. ( x 1 , y 1 ) ≤ 2 ( x 2 , y 2 ) (x_1,y_1) \le_2 (x_2,y_2) (x1,y1)2(x2,y2)如果 ∣ x 1 ∣ + ∣ y 1 ∣ ≤ ∣ x 2 ∣ + ∣ y 2 ∣ |x_1|+|y_1| \le |x_2|+|y_2| x1+y1x2+y2
  3. ( x 1 , y 1 ) ≤ 3 ( x 2 , y 2 ) (x_1,y_1) \le_3 (x_2,y_2) (x1,y1)3(x2,y2)如果 ∣ x 1 ∣ 2 + ∣ y 1 ∣ 2 ≤ ∣ x 2 ∣ 2 + ∣ y 2 ∣ 2 |x_1|^2+|y_1|^2 \le |x_2|^2+|y_2|^2 x12+y12x22+y22

這個例題比較容易,讀者可以自行驗證這三個關係都是全序。

評註0.4

  • 說明一個關係是序關係只需要逐條驗證定義即可,有些關係驗證起來比較複雜,比如例0.5,但有些序關係非常明顯;
  • 例0.6的幾個結果說明在同一個集合上可能存在多種不同的全序,在不同的全序下元素的大小關係可能是不一樣的,比如 ( 2 , 0 ) (2,0) (2,0) ( 1 , 4 ) (1,4) (1,4)相比,在 ≤ 1 \le_1 1下前者更大,在 ≤ 2 \le_2 2 ≤ 3 \le_3 3下後者更大,所以具體選用什麼序關係取決於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比如在二維歐氏空間中,我們想在圓 ( x − 2 ) 2 + ( y − 2 ) 2 = 1 (x-2)^2+(y-2)^2=1 (x2)2+(y2)2=1中找一個距離原點最近的點,就可以在圓上定義序關係 ≤ 3 \le_3 3,找出最小元即可。再比如我們在比較兩種方案時,方案一需要花掉90%的預算但能完成100%的工作,方案二隻需要花掉70%的預算但也只能完成60%的工作,因為兩種方案都沒有花完預算,所以我們可以把預算作為 y y y,工作進度作為 x x x,用序關係 ≤ 1 \le_1 1來選出一個最優方案。

基於序關係可以定義最大元、最小元:

定義0.11 最大元與最小元
假設 ( X , ≤ ) (X,\le) (X,)是一個全序集,

  • 最大元: ∃ M ∈ X , ∀ x ∈ X , x ≤ M \exists M \in X, \forall x \in X, x \le M MX,xX,xM
  • 最小元: ∃ m ∈ X , ∀ x ∈ X , m ≤ x \exists m \in X, \forall x \in X, m \le x mX,xX,mx

定義0.12 良序
如果 ( X , ≤ ) (X,\le) (X,)的每個非空子集都存在最小元,就稱 ( X , ≤ ) (X,\le) (X,)是良序集(well-ordered set),稱 ≤ \le 是良序(well ordering)。

定理0.7 集合的最大元

  • Axiom of Choice(by Zermelo 1904):一列非空集合的笛卡爾積也是非空集合;
  • Zorn’s Lemma:如果偏序集的所有全序子集都有一個上界,那麼這個偏序集有最大元
  • Hausdorff Maximal Principle:每個偏序集都有一個最大的全序子集
  • Well Ordering Principle (by Cantor 1883):任意非空集合上都可以定義一個良序使之成為良序集

評註0.5
說明:選擇公理敘述中的笛卡爾積我們還沒介紹到,所以等介紹了笛卡爾集合之後再討論選擇公理的內涵。

第一部分:Hausdorff Maximal Principle與Zorn引理的等價性

Hausdorff Maximal Principle說的是每個偏序集都有一個最大的全序子集,考慮偏序集 ( X , ≤ ) (X,\le) (X,),則 ∃ E ⊂ X \exists E \subset X EX ( E , ≤ ) (E,\le) (E,)是全序集,並且 E E E包含 X X X其他所有全序子集。按Zorn引理的敘述,偏序集的所有全序子集都有一個上界,則 ( E , ≤ ) (E,\le) (E,)存在一個上界,記這個上界為 M M M,則 M M M X X X的最大元(如果 M M M不是最大元,可以把 M M M納入 E E E中,定義 E ′ = E ∪ { M } E'=E\cup\{M\} E=E{M},驗證 E ′ E' E為全序集,則 E ′ ⊃ E E'\supset E EE,這與 E E E是最大的全序子集矛盾)。

當然Zorn引理也可以匯出Hausdorff Maximal Principle,記 C \mathcal{C} C ( X , ≤ ) (X,\le) (X,)所有全序子集的集族,則 ( C , ⊂ ) (\mathcal{C},\subset) (C,)是一個偏序集,對這個偏序集應用Zorn引理,顯然它存在一個最大元,這個最大元就是 ( X , ≤ ) (X,\le) (X,)最大的全序子集。

第二部分:Zorn引理推出良序原理

使用Zorn引理可以證明良序原則。我們需要引入一個工具:良序集的擴張。假設 ( A , ≤ ) (A,\le) (A,)是一個良序集, A ⊂ B A \subset B AB,定義關係 ≤ B \le_B B使得:

  1. ( A , ≤ ) (A,\le) (A,) ( A , ≤ B ) (A,\le_B) (A,B)等價;
  2. ∀ x ∈ B ∖ A \forall x \in B\setminus A xBA y ≤ B x , ∀ y ∈ A y \le_B x, \forall y \in A yBx,yA

( B , ≤ B ) (B,\le_B) (B,B)也是一個良序集,稱之為良序集 ( A , ≤ ) (A,\le) (A,)的擴張。

我們再定義一個良序之間的序關係,用 R R R表示,因為 ( B , ≤ B ) (B,\le_B) (B,B) ( A , ≤ ) (A,\le) (A,)的擴張,這種序關係記為 ( A , ≤ ) R ( B , ≤ B ) (A,\le)R(B,\le_B) (A,)R(B,B)。用 C \mathcal{C} C表示偏序集 ( X , ≤ ) (X,\le) (X,)所有良序子集的集族,則 ( C , R ) (\mathcal{C},R) (C,R)是偏序集,根據Zorn引理,它存在一個最大元,接下來我們可以把最大元擴充套件到 X X X上,使 X X X被良序化。

第三部分:上面四個結論等價

事實上良序原則可以匯出選擇公理,選擇公理也可以匯出Zorn引理,因此這四個結果是全部等價的,當我們接受了選擇公理之後,我們就可以基於這四個結果對集合進行分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