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認知 丨 作者 / 袁吳範
這是pointers公眾號分享的第20篇原創文章
今天是週六,杭州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曬著暖暖的太陽,給大家來一篇。
你是否經常陷入苦惱,為什麼明明工作已經非常努力了,但是能力提升還是很慢?
總是羨慕別人那麼的優秀,對他們為何優秀卻絲毫不知。
最後只能簡單地把這一切歸因於牛人對我們的智商碾壓。
請你耐心看完文章,相信我,你會有大收穫。
01能力躍升
在學生時代的時候,老師總是教我們你要你好好學習,成績不會差的。
在職場中,你的領導總是會告訴你,只要努力工作,你的能力就會提升。
最終,大家的能力天差地別,我們總是會歸因於智商碾壓,運氣好,機會多。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的分析,就會發現智商真的給他們提供了多少先發優勢嗎?
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嗎?
其實真的沒有你想象的那樣大的差距,那些現在春風得意的牛人們,跟你我一樣,都有懵懂的職場初級階段。
但是幾年後,那些優秀的人在能力和認知水平上可能會是普通人的成百上千倍,甚至更多。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個人能力發展的“馬太效應”初顯,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真正的原因是由於那些優秀人才長期堅持不懈地積累,他們的能力和認知水平相比我們普通人已經先行進入了指數增長的階段。
你還否定自己的智商嗎?
還在為自己找藉口嗎?
最後一句送給你:繼續努力,靜待花開!
02認知收益和成本
舉一個例子。
假定2個人設,你和小明,小明是一個整天不學無術,就知道好吃懶做,沒有任何想法,大腦時常空白。
而你,精通Linux核心,對計算機原理了如指掌,各種計算機語言爛熟於心。
你們兩個人同時要開發一個簡單的區域網聊天軟體。
這個任務對於沒有任何計算機知識的小明來說,簡直無從下手。無奈之下,小明只能照搬網際網路上的別人寫的程式碼,艱難完成初步開發,然後一個更加殘酷的問題接踵而至,執行期間發生的bug,對於小明來說簡直就是天書,他自己是無法獨自解決的,他就會花費大量時間,尋找幫手解決,但又不知道其原理,就這樣一直在發現問題,艱難解決問題的迴圈中前進。
這個任務對他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個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
反觀你自己,情況則完全不同。首先你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能夠經過自己的詳細設計、認真編碼、仔細測試,最終輕鬆並且迅速的完成了任務,這個任務對你來說,毫無難度,就是一個低成本高收益的事情。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清晰的發現。
初期在一定的時間內,你付出的努力之後的效果和收益是不明顯的。
就像你學習Linux核心,需要學習計算機原理、計算機語言等等,這些需要大量的前期努力。
但當你的知識和能力積累到一定層次之後,你對新知識的認知成本會急劇下降,也就說你的學習過程會越來越輕鬆。
你的認知收益還會迅速上升,也就是例子中的你,輕鬆的完成了這個開發任務。
在外人看來就是說你越來越聰明瞭。
這樣此消彼長的雙重影響下,收益與成本的比值會急劇的增大。
所以,你會發現,你身邊的牛人大多有堅持和專注的品質。
因為你做一件事情你會越來越輕鬆,而且收益會越來越大,何樂而不為呢?
這才是我們和那些“牛人”之間從本可以望其項背到後來與之判若雲泥的客觀發展過程。
上面的例子雖然現實中不太可能,但是事實卻是如此。
以我自己為例,由於大學期間,打了四年的遊戲,直到畢業,才發現身無所長,最終痛下決心,挑燈奮戰學習持續2年。好在我自己深知能力積累的“非線性增長”規律,所以也並沒有過於氣餒和急躁。終於進入海康之後,彷彿是一瞬間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厚積薄發,職場中一路飆升。
這就是認知成本與認知收益疊加之後的力量。
造成我們和優秀同事之間的能力巨大鴻溝的決定性因素其實是“知識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帶來的自身增值速度。
03認知收納和建立連結
這時候的你認識到了積累的重要性了。
但是對不起,即便是你日以繼夜的積累,也可能達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最好還差一步,就是缺乏系統思維。
你通過長期積累的知識並沒有納入到你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他們還只是單純的孤立的知識點。
我們的記憶本質就是記憶邏輯,也就是記憶關聯。
我們需要將新知識和已有的認知進行連線。
這樣才能達到融會貫通,才能達到信手拈來的程度。
那如何培養自己的系統思維呢?
我自己的學習方式是每當我學習到一個全新知識的時候,我會去思考這個知識點與我腦中現有的知識系統有何聯絡。然後再去想,我該去如何使用這些知識。
打一個比方。
我們學習資料結構的時候,其中有連結串列,二叉樹等等,這時候你就要去想,這些資料結構是怎麼使用的?在你的工作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跟你腦中的已經學習到的例如Linux核心有關係嗎?是不是Linux核心中也使用這些資料結構?核心中為什麼要這樣使用的?
通過這一番深度思考之後,是不是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就真正成為了你自己的東西了。
再仔細想想為什麼常常我們道理都明白,卻很難做到?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那就是誤把“知道”當作“明白”或者“感悟”。
想知道,道理很容易,那些祖訓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往往真正明白並內化到自己的骨子裡卻需要付出不少的精力。
所以,再看極少數身邊優秀的人,在年輕時就能把這些有價值的道理真正內化到了自己的行動上,不得不說這才是他們身上一直被人們忽略的最大的天賦。
04突破舒適區
上個月和老同學們續了敘舊,轉眼間已經畢業7年了。
有些同學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向我借10塊還沒還的同學,大學期間,每天7點起床,迅速的洗漱完,背上書包,就去實驗室,敲程式碼,練習程式設計題目,準備參加競賽。現如今已經自己創業,創立了自己的競賽培訓機構。目前已經基本財務自由。
有些同學經歷了考研,目前在華為、網易等大公司裡比較基層的崗位工作著。
短短几年之後,職業發展的軌跡就已經天差地別。
如果你還在滿足於當前的得過且過狀態,你身邊的同事們正在暗暗較勁,拼勁學習,努力積累經驗。此時將你們進行橫向對比,確實差別不大。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倘若再過幾年呢?
在認知收益和認知成本比值不斷增大的情況下,在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在你還沒有意識到時,對方能力的已經把你甩的老遠。
此時,對方已經開始嶄露頭角,領導的資源就慢慢向他傾斜。那時,你該如何是好呢?
不要在本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安逸,那樣以後的路越來越難走。天底下沒有速成的祕訣,沒有捷徑可走。
時刻保持危機感,設立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當你學會了走路,就要想學著跑步,當你學會了跑步,就要想著到水裡,學著游泳。
總之,do it now!
05最後的總結
你們可以嘗試從認真對待眼前的工作做起,為自己未來的每一年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與學習計劃,早日踏上能力積累的道路,別到明年此時,再言當初若是。
你要相信,能力是存在躍升,只是時間未到,多點耐心。
你要相信,認知收益和成本會急劇的增大,要多積累。
你要對自己的認知進行整合,建立認知連結,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你要對自己狠一點,謹防陷入舒適區,時刻保持危機感,這是生存法則。
所以,你知道你和牛人的差距了嗎?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了。
推薦閱讀(乾貨)
覺得不錯,記得關注、轉發和在看!多年經驗分享,實屬不易,感謝支援!
博主是一位物聯網大廠技術總監,從業7年。從軟體開發、高階軟體開發、技術經理再到技術總監,分享職業發展、技術管理、職場晉升、技術成長等個人多年經驗和心得。一起成長!有問題可以加我微信交流:pointersss
如果你有技術成長的瓶頸、對未來迷茫、關注我,幫你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