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如何更好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是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
外界已經注意到,在此次全球疫情中,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展現了越來越多作為,體現出一個大國在全球突發衛生事件中的責任與擔當。
後疫情時代,中國在全球健康治理體系建設中將扮演怎樣更為重要的角色,中國製造與中國創造又將在全球健康體系建設中實現怎樣的發展願景,這些內容都引人關注。
在近日於上海奉賢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特別論壇——首屆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上,眾多參會重量級嘉賓就此進行了展望。
中國作為引人關注
此次全球疫情中,中國的表現令世人驚歎。
中國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論壇致辭時表示,應對疫情,中國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第一時間分離鑑定病原,並向世界分享病毒基因組序列,為各國開展藥物篩選和疫苗研發提供了條件;快速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並持續提升核產品效能,基本滿足當前疫情防控不同場景的檢測需求;迅速篩選評價了多種有效治療藥物,為不斷完善診療方案、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提供有力支撐;五類13個新冠病毒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令人關注的還有,中國積極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推動“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中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在公共衛生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功。”中國疾控中心高階顧問Lance Rodewald說,中國是首個分離出病毒,並且把病毒序列和世界其他國家分享。中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阻斷了病毒的進一步傳播。中國因為新冠肺炎而失去生命的最後一個病例距離今天也有6個月的時間。而且中國幾乎保護了所有的人群。而且到目前為止,2—4周的時間內,中國就可以讓輸入型的病例阻斷它們的傳播,這主要是通過非藥物干預的措施以及全國都進行非常好的檢測和接觸者追蹤,進行有效隔離,這在全球中極為少見。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發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忱認為,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始終同國際社會開展交流合作,並且力所能及地為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援助。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國始終強化同國際組織的溝通交流,同有關國家在溯源、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開展科研交流和合作,共享科研資料資訊,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
與此同時,中國的許多企業也積極研發、生產和供應新冠防護、檢測、藥物、和疫苗等產品,並且積極申請國際認證,推動國際合作和技術轉移,在全球抗疫中展現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作為”。
中國未來願景: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首屆全球健康與發展論壇中,眾多專家對全球健康體系建設與共治達成共識。值得關注的是,與會專家認為,伴隨著科技創新浪潮的迭起,中國有望在未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並承當更加重要的國際責任。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秀玲表示,得益於科技創新,全球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而在應對全球健康危機的過程中,不同領域要通力合作,不同專業要通力合作,不同國家和地區要通力合作,儘可能創新性技術應用應對人類健康的藥物、診斷、治療、包括疫苗的研發當中。這方面,中國將展現更多作為。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 祕書處助理執行主任聶曉偉認為,中國在整個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雖然晶片、積體電路等領域還受制於人,但是一些關鍵技術,例如量子技術等,中國反而超越了國外,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
尤其在全球健康領域,通過這次疫情,中國的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一系列的經驗,到後來都是由中國分享到世界。未來,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社會治理的進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經濟發展的融合和深化,都會給全球其他國家帶來借鑑。
喬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Craig Anderson表示,大資料以及人工智慧的應用對於抗疫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傳統的手段不足以快速有效預測和判斷疫情的發展,而有了大資料,有了人工智慧的快速演算法,可以更好地預判形勢。而在中國有廣泛的人口資源,又有強大的科技資源,未來中國一定能夠在全球健康體系建設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世界衛生組織新發傳染病臨床診治、培訓、研究合作中心共同主任盧洪洲教授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投入越來越大,基礎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但基礎研究方面,真正的具有創新性的,能夠起到革命性、突破性的基礎研究還是比較缺乏。他建議,未來依然要在基礎研究上有更多的創新發現,並且把它轉化成可以造福人類健康的產品。
而這意味著,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在未來全球健康體系建設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並將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多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