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軟體技術人,看中國工業軟體差在哪?

ineuos.net發表於2021-08-23

      “中國工業軟體”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命題,理想的狀態是常談常新,可是對於工業軟體的發展依然不樂觀。作為一位有10多年開發經驗的技術人員,談談這個巨集觀的話題,以正視將來的發展。

      最近和一個做床上用品的老闆交流,他原來給別人送原材料貨物、後來做產品、慢慢發展做品牌、現在在某寶和拼DD開旗艦店。在網上銷售產品,是一種新的品牌宣傳和銷售方式。一開始每天只有10多的瀏覽量、現在有200多的瀏覽量,每天形成訂單的轉化率大概有10%左右。我問他為什麼不買流量呢,他表示沒有好的產品品質,買了流量後可能死的更快了,本質上還是要做好產品,現在的流量、轉化率在慢慢提高

      按我們的思維模式,“做產品”也試用於工業資訊化領域,但是做產品”不是某個技術問題,而是“工程技術”問題,包括了工程化思維、領域業務、產品設計、技術基礎等。各公司在招聘“業務專家”、“產品經理”、“技術工程師”的崗位,但是按軟體工程化思維整合這些資源的過程中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反而逐步走向內卷化。經過多年的積累和鍛鍊,培養起來的工程技術”人員,會被內卷化束手束腳

      “工程技術”人員的發展受限於大環境的限制,要麼變成了老油條,要麼尋求環境突破的開拓者。“老油條”的藉口是大環境限制了個人的發展,“開拓者”同樣面臨著業務、產品和技術的限制,因為不可能一個人兼具所有能力。例如我們是開發人員,在開發iNeuOS工業網際網路作業系統的過程,要整理、整合過去積累的程式碼,形成框架、形成應用、形成產品、形成系統儘管不考慮市場銷售短板的情況,也是煎熬的過程。但是與wincc、intouch等成熟工業軟體相比,具備後發優勢。

      就算有了產品,同樣面臨拿來主義的“工程產品”的衝擊。國內專門有一批公司習慣盯住國外矽谷,只要那邊有軟硬體半成品或開源產品,立即打包或改造成國內公司的產品進行市場化和商業化,但是國內公司又跟不上國外工程化思維的發展,所以國內有自主能力的個人或公司面臨國內外的雙重惡劣競爭的壓力。另外,現在是人人都可以談框架,例如我們在搞工業平臺建設過程中,別人會問為什麼不用kafka、flink、hadoop等,國內的技術人員已經習慣了拿來產品化的元件進行堆砌,同時又契合了市場需求和質疑。習慣養成後自然降低了自主創新的能力,與其說改變習慣困難,不如說改變人性困難。好現象是現在國內一些企業在建模工具、資料庫、業務等方面有了自主產品。

     對企業來說,無論研發新產品,開闢屬於自己的市場;還是靠低成本、低價格搶奪市場的路,都要求具有研發或應用創新能力。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做自己沒做過的事,通過產品形態的差異化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優勢。

     通過“工程技術”實現體系化、標準化技術和應用模組,才能做大規模的定製化開發與生產。只有做到定製化,才能實現差異化;實現了差異化,才有議價能力、才有利潤、才能可持續發展。


物聯網&大資料技術 QQ群:54256083
物聯網&大資料合作 QQ群:727664080
網站:http://www.ineuos.net
聯絡QQ:504547114
合作微信:wxzz0151
官方部落格:https://www.cnblogs.com/lsjwq
微信公眾號:iNeuO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