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houette of a question mark with human head

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的研究人員釋出的一項研究發現,至少一半的經濟學論文難以復現,這反映了學術界的“再現性危機”(reproducibility crisis)不只存在於實驗室科學(lab sciences)中。

該研究試圖重現13家著名期刊上所發表的67篇經濟學論文的結果,但即便是在資料不機密、有正確的分析軟體,並在必要時聯絡了作者的情況下,也只有49%的案例得以復現。

這一結果加深了人們對研究者操縱資料的擔憂——一些研究者所用的資料不夠開放,並在研究中存在偏見,以求得到有利於其研究發展的積極結果。

根據這項研究,無法復現研究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找到得出原始結論的正確資料或計算機程式碼,或是程式碼缺失關鍵的功能,或是資料中缺乏某些變數。而且在9個案例中,儘管作者提供了正確的資料和程式碼,還是得到了不同的結果,或程式碼未能成功完全執行。

德國弗萊堡瓦爾特·歐肯研究所(Walter Eucken Institute in Freiburg)研究員莎拉·內克爾(Sarah Necker)對此表示,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可能更易陷入資料操縱。例如,經濟學家能夠通過觀察資料發現經濟增長的原因,並發現其與某一變數的聯絡,而如果控制的是另一個變數,則這種聯絡可能消失。由於是研究者自己決定要控制哪一變數,因此研究者有很大的空間來操縱結果。2014年,內克爾對若干位經濟學家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1/3的受訪者承認會控制變數,直到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內克爾表示,在經濟學研究中一些“花哨的數學方法”流行開來,這導致其研究結果更難復現。現在,有些期刊會要求作者提供資料,但經濟學家提供開放資料的積極性還不高。內克爾還提到,提供資料以供公眾監督是一件“耗時”的事,這也增大了發現更多研究錯誤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