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再次拉開帷幕,一場果敢佈局、爭分奪秒的智慧革命,在浦江兩岸開啟全球“新賽場”。
一年前,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曾吸引40餘個國家的4萬餘名嘉賓、17萬人次參會和觀展,包括圖靈獎得主在內的335位學術界、產業界領袖到場致辭。當時簽約的20多個專案,已經全部落地。
而會議的熱度,折射的是整個人工智慧行業在全國的熱潮。
全球知名創投機構CB Insights幾個月前曾釋出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獨角獸企業名單。全球共有32家估值10億美元以上的人工智慧公司上榜。中國共有10家,其中6家在北京,2家在深圳,1家在上海,1家在廣州。
從名單來看,中國的人工智慧企業更偏技術類,集中在面部識別、語音技術和人工智慧晶片研發上(估值第一名的位元組跳動除外),而美國的公司更偏人工智慧技術在農業、商業、醫療、汽車工業等各行業的應用。
14億人口的紅利、堅實的製造業基礎、彎道超車的網際網路企業……讓中國在人工智慧產業領域飛速發展。中國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在2017年融到了49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將近50%的人工智慧資金,首次超過美國。
如果說全球範圍內,中美是人工智慧行業的領頭羊,那麼在國內,北京、上海、深圳雄心勃勃,不僅在機構數量還是機構實力上,都遠遠領先於我國其他城市。
“區域競賽”
2017年5月27日下午,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在棋盤前落下了眼淚。他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失敗,連輸三局,而他的對手——阿爾法圍棋(AlphaGo)是由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應用。
柯潔向AlphaGo投子認輸後不到兩個月,國 務 院公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將要對人工智慧發展給予更多資金、政策支援,以及國家級的統籌規劃,並希望到2030年中國能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創新中心。
政策與資本,雙重驅動了人工智慧產業區域間競賽。
2017年10月,在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的指導下,中國信通院牽頭髮起了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AIIA),聯盟的會員單位超過7成(345家)都坐落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四個城市,其中北京215家,上海74家,深圳29家。這345家機構可以看作是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種子單位。
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資料研究中心2018年的統計,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各地(不含港澳臺地區)的人工智慧企業為1040家,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是人工智慧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從城市層面來看,北京(412家)、上海(211家)、深圳(122家)是聚集人工智慧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杭州、廣州、重慶跟隨其後。
到了2019年,按照各城市最新的統計資料,全國已經擁有超過4000家的人工智慧企業。北京和上海均超過1000家,深圳近700家。
每年一更新的資料背後,是越來越擁擠的賽道。
北京:科研技術的全面領先
人工智慧的發展離不開頂尖的科研機構和人才,它們是城市技術力量背後的支撐。AIIA 的345家聯盟會員單位中有19家科研機構,北京獨佔11家,上海6家,深圳2家。其中在北京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都是我國甚至是世界頂尖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
這些機構有多強呢?
中國的人工智慧論文數量自2014年起超過美國,並且遠超其他國家。中科院、清華大學是產出最多的地方。過去20年間,中科院學院釋出了26176篇,清華大學超過19693篇。中科院不僅論文數量多,而且水平高,有242篇高被引論文數和7篇熱點論文居國內榜首。2012-2016年前,清華大學甚至在被引用次數上超過了史丹佛大學等老牌人工智慧院校。
2019年發表的全球電腦科學專業排名(CSRanking)裡,人工智慧領域分支的世界各高校排名榜單前十中,北京的機構佔了3席。清華大學以110.1的分值高居第一。北京大學排名第二,中國科學院排在第九位。這項排名主要參考美國人工智慧促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國際計算機學會人工智慧專業峰會論文數量。
此外,北京還擁有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等 10 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北京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在中國一枝獨秀。許多創業公司和創業者是從大學和科研機構走出來的。如AI晶片領域的獨角獸——寒武紀科技,是由中科院計算所智慧處理器中心孵化的人工智慧晶片企業;剛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的曠視科技,由清華姚班的三位畢業生共同建立。
北京擁有最多的人工智慧技術專利,多達8183個。中國專利保護協會發布的《人工智慧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專利申請量排名前五的申請人依次為百度、中國科學院、微軟、騰訊和三星。其中,百度以2368件的申請量在國內申請人中位列第一,遠超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
除了百度,京東、美團、聯想等網際網路巨頭建設的企業實驗室,都向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投入了大量的社會資本。
頂尖理工科大學、科研機構的聚集,良好的產業基礎、優勢企業提供的高薪酬,都吸引了人工智慧人才往北上深集中。北京擁有全國最多的人工智慧人才,佔比近28%;佔比12.1%的上海,排在第二位。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北京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最多,同時也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領域最多元化的地方。從企業型別來看,北京的人工智慧企業覆蓋了上游的硬體製造(如寒武紀、地平線)、軟體技術研發(商湯、曠視)、通用平臺支援(百度、金山)、終端產業應用(出門問問、助理來也)等各個產業鏈環節。
深圳:把演算法轉換為持續經營
李開復在《AI·未來》裡寫道:“人工智慧許多抽象的研究工作大都已經完成,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大都也已解決,現在是創業者‘擼起袖子加油幹’,把深度學習演算法轉換為持續經營的事業的時候了。”
千千萬萬使用者的行為資料都掌握在網際網路巨頭企業手中。龍頭企業在商業應用上的帶動作用甚至已經超越了科研機構帶來技術創新上的推動。誰擁有海量的資料,誰的演算法就能更精準,誰就能在這一局比賽中佔據上風。深圳就深諳此道。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的345家核心會員單位中,只有27個企業、2個研究機構在深圳,遠低於北京和上海。但這27家企業中,卻包括了赫赫有名的騰訊、華為、中興、平安科技……其中,超過一半(14家)的企業註冊資本在5000萬以上,擁有超過205623個專利,3632個軟體著作權;6家公司融資過億。
深圳的特殊之處,在於能讓軟體落地的製造業系統。在深圳令人眼花繚亂的電子產品市場上,數千種電路板、感測器、擴音器、攝影機可以供創業者挑選。“在美國需要花3個月才能找齊的電子元器件,到了華強北可能只需要一天。”而北京的小米為了搭建智慧家居系統,投資了220家公司,孵化了29家創業公司,其中大多就位於深圳。
在深圳人工智慧企業百強榜中,超七成處於產業鏈中的應用層。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認為,深圳具有包括機器人在內的完備的製造產業鏈,能為設計、開發、製造人智慧系統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圳的科研機構主要依靠企業和政府主導的研究院,企業實驗室例如騰訊優圖實驗室、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中興通訊雲端計算及IT研究院等,由政府主導則有深圳智慧機器人研究院、深圳人工智慧與大資料研究院。
藉助騰訊、華為、中興等巨頭企業的技術積累與研發能力,深圳也在人工智慧技術創新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739個人工智慧方向的專利排在我國第四位。
上海:劍指全球高地
根據中國信通院在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大會上釋出的產業報告,上海以211家人工智慧企業排在中國第二位,全球第四位,牢牢佔據人工智慧城市智力第一梯隊的位置。
上海全國是出 臺相關政策最多的城市,數量達到44項。通過規劃、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充分利用技術創新資源、人才與市場優勢打造人工智慧聚集區。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園共有6家,為園區內的人工智慧企業提供人才、資本、技術方面的整合資源。
從政策指向性來看,上海出 臺的政策在人才、創新生態、產業聚集、投融資支援等方面都有涉及,特別還針對企業關心的資料資源開放和應用提出具體措施。而資本的踴躍進入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聚集,可視為對政策的某種回應——上海初創企業融資金額350億元,數額超過第三位深圳近四倍。
相比北京和深圳,上海最大的特色是全球化。微軟、亞馬遜、SAP等國際企業在上海設立人工智慧研究院。除了國際巨頭,上海也集聚了一大批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前來佈局,產業叢集效應明顯。華為、騰訊、京東等國內龍頭企業在滬設立8個人工智慧創新平臺。阿里巴巴、百度等10個創新中心落戶上海。
上海也有很多規模不大但潛力巨大的原創公司。如依圖科技位列全球AI獨角獸企業排名第十一位,是目前人臉識別領域技術最頂尖的公司,曾在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NIST)主辦的全球人臉識別測試(FRVT)中奪得第一。
如果說我們看到的無人駕駛、智慧醫療、人臉識別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結果,那麼人工智慧晶片則是其基礎支撐的硬體,而這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人工智慧行業的弱勢領域,也是上海在人工智慧行業的重點佈局。
今年,上海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又啟動建設了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全球第一個獨角獸初創公司——寒武紀科技落戶人工智慧創新引領發展區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