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背景:
研究生,是令人羨慕的天之驕子,頭頂“高學歷人才”光環,更是家人的驕傲和期望的焦點。可是對於偏基礎型學術型研究型的生命科學領域來說,這個象牙塔裡的追逐科學夢想的學霸群體,在光環之下卻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捉襟見肘的補助,起早貪黑的實驗工作,琢磨不定的實驗結果,不知何時能發表論文的壓力,使得他們在正值戀愛婚姻生兒育女的黃金時期更加壓力倍增。
在這種學術上的高點,和生活上的低點的落差上,許多研究生開始覺得迷惘,特別是同齡人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打拼,掙得自己的一席之位時,他們還面臨著學業,婚姻,立業等各方面的壓力。
中興事件帶來的震盪和餘波,使人們突然再次深刻地認識到,掌握核心技術對於科技強國的重要性。今天的科學家是從研究生走過來的,今天的研究生正是明日振興中華的科技棟樑。
要培養出一位研究生不容易,家庭和國家都付出了許多,正當他們站在即將成材,成為科學家(即使不成“家”,也能在科學上做出貢獻)的關鍵十字路口上時,我們應該十分警醒:他們看似堅強,其實急需各方的幫助,靜心聆聽下他們的需求,也許就能挽回許多不必要的,讓人痛心的損失,這正是此次生物通“2018生命科學研究生壓力現狀調查”的初衷!
收入篇:
根據“2018生命科學研究生壓力現狀調查”,從整體上來看,大陸地區華北和華東是生命科學研究生收入津貼較多的地區,如華北地區碩士平均津貼為1241.35元,博士平均津貼為2661.31元,具體見下圖:
“2018生命科學研究生壓力現狀調查”各地區平均收入分佈圖(單位:元)
相對來說,華西地區收入津貼較少,碩士平均津貼為958.1元,博士平均津貼為1936.66元。同時港澳臺和海外地區同等級收入較高,這與當地的生活成本有關。
根據人民網公佈的2016年各省份平均工資資料,全國有15個省份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達到了5000元。其中京津滬、浙江、廣東、江蘇等6地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2016年平均工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上海以全社會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78045元在列)。
專業差別
從專業面來看,生命科學研究生收入津貼差別更大,最高的為免疫學專業,平均收入津貼達到了2036.20元(包括碩士與博士在讀研究生),最低為農業科技,平均收入津貼為1350.37元。
“2018生命科學研究生壓力現狀調查”各專業平均收入分佈圖(單位:元)
由此可見,單就收入津貼這方面,農業科技,生態、環保專業和動植物研究這三個專業的研究生的壓力較大。
此次調查也指出了不同性別收入的差別,總體來說,女性比男性的收入少(8%),尤其體現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領域,這可能與該領域生物資訊學需求有關,但從資料中我們也看到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收入津貼最高的免疫學領域,女性收入反而比男性的高,分別為2136元與1905元,為何女性會更多選擇某些研究領域,而男性則選擇其它領域,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專業差異。
實際收入與期望收入的差距
現實與夢想之間總是存在差距,體現在實際收入與期望收入之間就更為明顯,從這個調查中可以看出,在讀碩士的實際收入為1168.72元,在讀博士的實際收入為2573.96元,而他們期望的收入則分別為2802.43元與4570.14元,確實存在不小差距。
根據“2018生命科學研究生壓力現狀調查”,經濟問題確實也是目前生命科學研究生群體的主要壓力來源之一。
雖然在壓力情況中選擇了“壓力較大”和“壓力很大”的研究生中,認為自己壓力來自於“每月補助微薄”的僅為15%(主要壓力來源為“發表論文”),但具體來看,男性博士中感覺自己收入不足以維持,或者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比例居然高達54%,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男博士存在經濟壓力。
碩士表現的更明顯:認為自己的收入津貼不足以維持,或者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碩士比例為77%,其中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比例為40%!
從地區上看,華西地區博士情況最為嚴重:認為自己的收入津貼不足以維持,或者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比例高達68%,其它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比例為56%,53%和57%。
這說明目前經濟問題確實造成了研究生們的壓力,此外來自農村的學生往往家裡經濟狀況不佳,無法為其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援,他們的壓力也會在這方面高於城市學生的壓力。
讀研期間主要經濟來源
儘管如此,在此次調查中也凸顯出了生命科學研究生們的獨立性,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讀研期間研究生們主要的經濟來源,家庭的幫助與自己的獎學金比例相差不大,分別為36%與30%。
不少研究生讀研期間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的是自己的努力,這一點值得肯定,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研究生的獨立性,但這也指出,如果能提高這部分的比例,無論是國家資助,還是企業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和個人願意多關注他們,提高獎學金的比例和資助力度,也許將能給予他們極大的幫助和肯定。
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也從導師處得到了資助(22%)。
讓夢想照進現實
隨著各地生活成本的提高,不少研究生都面臨著交學費,交友,找工作等開支問題,已婚研究生還有家庭的經濟壓力,對於經濟壓力較大的這部分研究生,如果能卸下他們沉重的經濟包袱,也許就能緩解他們的各方面壓力。
此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院士也提出,“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研究生、博士後的收入較低,應該讓他們多參與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主力。今後,要建立一種機制,讓科研經費更多地投入到一線年輕人身上,讓向人看齊的概念得以實現,改變科研經費向物看齊的現狀。”
他指出,如瑞士、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科技強國的頂尖機構,博士後的年收入在稅後4萬美元(約25萬人民幣)左右,高的可達5-8萬美元(約32-50萬人民幣)。瑞士的博士和博士後工資非常高,博士後每月平均工資6千瑞士法郎(約4萬人民幣)。
另外也可以考慮多種途徑增加收入,比如:
-
一些研究生採用的方式是嘗試助教,或者與專業相關的培訓,比如生物學專業知識講課,英語培訓,或者公務員培訓,只要有某個方面的專長,都可以從這些方式中得到報酬,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能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
-
目前對於科普的市場需求也不小,尤其是中小學生,如果各地政府願意出資,聘請高校研究生到各小學初中進行生物學的科普,這也不失為一種雙贏的資助方式。
-
幫助企業,或者民間組織(個人)建立更加有效和有力度的資助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