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自2014年成立以來就一直把學習空間創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不僅建設了“未來教室”的樣板,而且在2016年釋出的《中國未來學校白皮書》中提出了未來學習空間的五大特徵,近兩年還指導建立了山東濰坊未來實驗學校和廣東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兩個未來學校的樣板校,其中創新性的學習空間就是這兩個學校的一個典型特徵。為進一步深化對學習空間的研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於2019年啟動了覆蓋全國範圍的“中國中小學學習空間調查”專案,該專案旨在瞭解目前我國中小學學習空間的發展現狀以及利益相關者對學習空間的認識和看法,以為更大範圍的未來學習空間創新探索提供實證研究基礎。

在調查實施過程中,首先在問卷設計上,本次調查我們使用了OECD於2018年釋出的《OECD學校使用者調查:一起改進學習空間》問卷。該問卷包括學生問卷、教師問卷和學校領導問卷,原文為英文,我們將其翻譯成中文,並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個別題項進行了修改。其次在抽樣方法上,我們採取的是方便抽樣,儘可能覆蓋到所有的省級行政區域。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4240份,其中學生問卷16515份、教師7321份、學校領導404份,三個樣本分別覆蓋全國28個省級行政區域(包含香港和澳門)、17個省級行政區域(包含香港和澳門)和1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香港)。最後在分析工具選用上,我們採用的是SPSS19.0版。

本次調查的主要結論按調查物件分述如下。

一、學生對學習空間的認識和態度

針對學生的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校裡學習空間的配備及使用情況、對學習空間影響學習效果的看法、學習空間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體驗以及技術裝置的使用等。總體來看,學生對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感到滿意,總體滿意度得分為4.09分(總分5分)。

(一)多數學生課餘安靜和合作學習的空間需求得到滿足

本次調查顯示,在課餘時間,學生總是或經常能找到獨自安靜學習的空間比例約為三分之二,而總是能找到或經常能找到和同學一起學習的空間比例則接近70%,可以看出受調查學生所在學校滿足了多數學生對安靜學習或與同學一起學習的空間需求。基於學習空間的特點,同時結合學校所擁有的學習空間比例和學生課餘使用頻率分析,我們推測學校為學生課餘提供獨立安靜學習或與同學一起學習的空間最大的可能是學校的圖書館和科學實驗室,因為這兩類空間在受訪學生所在學校擁有的比例均超過60%,而且每星期使用一次及以上的比例圖書館超過60%,科學實驗室則接近60%。教室外走廊、能進行空間重組的教室雖然每星期使用一次或以上的比例也超過了60%,但一般來說這些空間在課餘難以保證安靜需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這次調研是在“雙減”政策之前做的,在該政策之後,課餘時間學生在學校的時間相對會增加,如果學校在課餘時間鼓勵給予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機會的話,那麼對於獨自安靜學習的需求可能會增加,所以需要學校在空間的改造或建立上應對於這一發展趨勢給予一定關注,並進行提前佈局。

(二)室溫被認為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空間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學習空間對學習成績有一定的影響。 [1] 本次調查從學生的體驗也證實了這一觀點。例如,超過65%的學生認為室溫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學習空間因素,其次是空間裡有自己喜歡的科目(56.25%),第三位的是齊全的學習裝置(52.12%)。其他諸如傢俱的舒適性、是否容易與小組同學合作、是否能夠看到外面三個因素也超過了50%的比例。除了比例最低的“其他”選項外,是否可以選擇喜歡的地方、顏色以及是否可以自由走動比例也不是太低,均超過了40%。這說明空間的各個特性均對學生的學習有影響,所以學校在提高教育質量舉措上,除了關注師資質量等常見的要素外,也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空間的改善,儘可能地考慮學生的視角。例如,本次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表示能夠選擇可以調整適應自己身高的椅子和桌子。再如,在經常使用的學習空間,為了讓空間適合不同學習需求,有超過一半的學生表示需要對學習區域的傢俱進行重新佈置。

(三)學習空間滿足大多數學生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體驗

學習空間的環境要素包括室溫、空氣質量、光線、聲音、視覺等。從調查結果來看,這些環境要素的質量滿足大多數受訪學生的舒適性體驗。其中在室溫上,在外面很冷時,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剛剛好的比例超過70%,在外面很熱時,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剛剛好的比例超過65%;在空氣質量上,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沒有氣味的比例超過60%,而感覺有愉快的氣味的比例也接近45%;在光線上,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剛剛好的比例合計接近80%;在聲音上,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能清楚聽到老師聲音的比例超過85%;在視覺上,感覺在大多數或全部空間能輕鬆看清楚黑板或白板上內容的比例超過80%。

除了環境要素外,安全感也是學習空間的一個重要方面,通常一個安全感強的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從本次調查的結果來看,學生總體上對學校的環境感到安全。例如,在安全儲存物品上,有約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學校有這樣的儲存空間;在教學樓或校園裡,有接近80%的學生表示安全或非常安全;在校園日常空間(如教學樓內外衛生間、教室等),70%以上的學生總是或經常感到安全。

二、教師對學習空間的認識和態度

針對教師的調查,內容主要涉及教師對學校學習環境的看法、學校裡學習空間的配備與使用、學習空間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體驗、學習空間的佈局與調整、技術裝置的配備與使用以及總體滿意度。總體來看,大多數教師對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感到滿意,總體滿意度得分為3.87分(總分5分),低於學生對學習空間的滿意度得分。

(一)教師對學校學習空間的各種支援有較高認同度和滿意度

學習空間的支援主要包括政策支援和實踐支援,前者主要涉及願景目標、激勵機制、時間安排等,後者主要涉及空間設計及空間效用等。本次調查顯示,就教學需求而言,教師對這些方面的認同度或滿意度較高,得分分別超過3分(認同度滿分4分)和4分(滿意度滿分5分)。具體來說,認為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習空間有著共同的願景、學校領導鼓勵教師嘗試不同方式使用現有學習空間、學習空間設計滿足教師之間合作需求、學習空間設計滿足教師各種教學實踐、學校學習時間安排合理可以讓教師有效利用學習空間的教師比例均超過90%;認為學習空間設計適合自己喜歡的教學實踐和有時間與其他老師合作制定計劃的比例也接近90%(均超過89%)。對於學校的“會議室”和“課前和課後安靜工作的空間”,教師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的比例超過了70%。而就非教學需求支援,例如對“教職工可以用來社交和交談的空間”的滿意度雖然低了一點,但差距不是很大(滿意或非常滿意的佔比67%),而且有70%的教師表示學校有供教師們放鬆和休息的空間。

(二)學習空間滿足大多數教師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體驗

調查顯示,大多數教師對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體驗良好。具體來說,對於室溫,當外面很冷或很熱時,有60%左右的教師表示在所有空間或大多數空間剛剛好;對於空氣質量,有超過60%的教師表示在所有空間或大多數空間感覺通常沒有氣味;對於光線,有超過70%的教師表示在所有空間或大多數空間通常剛剛好;對於聲音傳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教師表示能清楚地聽見學生們說話。這些資料表明大多數教師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在物理條件方面符合教師的體驗期望。在學習空間的安全性體驗方面,大多數教師也給予了積極的回答,例如超過80%的教師表示教學樓裡和校園裡安全或非常安全。

這也就是說,大多數學校的學習空間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差距不是很大,是一種標準化的建設。這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何教師在教學樓和設施對吸引本人或其他教師留在本校、吸引新教師和吸引生源上沒有較高的認同度。在本次調查中,教師對這幾項的認同度得分為2.5分多一點(1分表示完全沒有影響,最高4分表示影響很大),處於“幾乎沒有影響”和“一定程度上有影響”之間。

(三)因條件所限教師對學習空間的利用方式比較單一

本次調查將空間佈局劃分為演示、小組、個體和團隊四種型別,結果顯示教師使用最多的空間佈局型別為演示型別,有43%的教師每年都使用,遠遠高於其他三種空間佈局型別。與此相應的,教師在教學中重組空間行為最多的是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在空間裡走動,這與使用最多的演示型別的空間佈局也是一致的。相對而言,課程開始前重新佈置、為不同班級改變不同的空間佈局、在課堂上重置傢俱等重組空間的行為在教學中的發生頻率不是很高。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目前學校的空間大小和裝置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師開展小組、個體和團隊等教學的需要。例如,本次調查顯示,在問及影響空間重組的因素時,教師認同度最高的是“有足夠的空間以不同方式佈置傢俱”和“可輕易移動資料投影儀和白板等裝置”,兩者的認同度得分均為2.73(最高位4分,表示強烈同意)。進一步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例如對於“小組佈局”“個體佈局”“團隊教學佈局”,教師認為大多數空間(75%)可以快速(五分鐘內)重置傢俱的比例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而即使是“演示佈局”,比例也只有四分之一多一點。

三、學校領導對學習空間的認識和態度

針對學校領導的調查,內容主要涉及學校的基礎資訊、物理環境(基礎設施、教學樓、教學空間分配、教學環境利用認同度等)、技術裝置(教學裝置、網路、學生自帶裝置)以及滿意度等。總體來看,大多數領導對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感到滿意,總體滿意度得分為3.86分(總分5分),略低於教師對學習空間的滿意度得分。

(一)學校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常規教學技術裝置普遍擁有

調查顯示,受訪學校在通電、用於教學的網際網路與電腦、飲用水、衛生間的配置上幾乎實現了全覆蓋,不過在為殘疾學生改造的基礎設施上還比較弱,僅有略超一半的學校配備。在國家大力推進特殊教育的政策背景下,這應成為學校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強的一個領域。另外,就教學樓而言,平均佔比最多的是曾翻修過的10年以上的教學樓,相對而言新建教學樓比較少,例如三年及以下的平均佔比只有不到4%。在教學裝置方面,目前互動式白板或螢幕的平均覆蓋率約實現了70%,投影裝置和臺式電腦平均覆蓋也超過了六成,而網路覆蓋率則超過了90%,網路速度平均在100Mb以上,這說明近些年我國教育資訊化的推進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二)學校領導對學習空間的利用有較高的認同度

不論是在學習空間的政策支援上,還是在實踐支援上,學校領導均有較高的認同度,說明學校領導對自己所在學校的學習空間有足夠的自信。其中認同度最高的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對學習和如何最好地利用學習空間有著共同的願景”,有99%的學校領導選擇了“強烈同意”或“同意”,排在第二位的“學校領導鼓勵教師嘗試不同的方式使用現有學習空間”,有98%的學校領導選擇了“強烈同意”或“同意”,排在第三位的是“學校對學習時間的安排合理,可以有效地利用學習空間”,選擇“強烈同意”或“同意”的佔比95%。學校領導這種對自己所在學校學習空間的高度認同感雖然對學校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若從未來教育的視角來看,這種高度認同也削弱了對學習空間創新的動力。事實上,從國際趨勢來看,圍繞未來教育需求而進行學習空間的創新已經得到廣泛認可,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深化對教育工作者未來教育理念的認識,即不能僅僅侷限在教育教學改革上,應該將學習空間創新也納入進去,因為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也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習空間。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知識星球,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