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角色,十五年,二十萬選手:我們如何理解“百度之星”?

naojiti發表於2019-10-16

你在上學時,有幻想過那些漫畫主角般的經歷嗎?

就是經歷千辛萬苦,見證世界之大和高手無數,最終登上世界頂峰,邁入時代前沿。這種《灌籃高手》《足球小將》裡的劇情,大多數人只在看漫畫和做夢時在腦海中演練過。

但對有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青春。

比如黃宇揚,今天在ThinkForce擔任深度學習框架開發工程師。2016年的時候,大四的他成功贏下了有著技術界“奧斯卡”之稱的“百度之星”總冠軍。

“百度之星”是百度面向中國高校學生和程式設計愛好者舉辦的程式設計大賽,自2005年至今,已走過15載,每年的百度之星都會吸引高手前來的交流切磋,很多今天在業界赫赫有名的“大牛”,比如樓天成、戴文淵,都曾是百度之星得主。

在贏得這座榮譽之前,黃宇揚從初中開始學習程式設計,大學每一年都在打百度之星,前三次沒有獲獎,最後一年得了冠軍。在這場陪伴他四年的比賽裡,他認識了AI改變世界的真實方案,見證了高手無數,比如他曾經碰到參賽時才初二的毛嘯,知道了AI天才真實存在。

這些聽起來像是動漫中的熱血情節,年年都在現實中上演。今天,眾多AI公司的創始人、大量頂級科技公司的高T、穿行於智慧世界的極客、“別人家孩子”的少年學霸,此時此刻都在共享同樣的一段記憶:百度之星。

很多人因他改變人生,很多人因他改變對技術世界的看法,中國科技領域甚至被它改變了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走過十五年,我們究竟該如何認識和評價百度之星?

或許,我們可以從選手的回憶出發,發現百度之星深處的三個徵象:風帆、橋樑與故鄉。

十五年,百度之星讓20萬選手開啟遠行,又讓他們隨時可以回到技術的家園。漫長的時間、不斷更迭的技術,以及無數身影,這些東西鏈鎖在一起,變成百度之星沉澱給時代的三個角色。

風帆:聆聽潮汐十五年

百度之星為什麼重要,歸其根本在於它為網際網路時代產學交流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百度之星用比賽的形式,把技術的最新變化,產業的最新需求,百度對未來的細微洞察,都傳遞給在校大學生,以及無數技術的信仰者、極客文化的踐行人。

退回到2005年以前,百度之星的破曉前夜,在校大學生的軟體與程式設計學習常常被認為缺乏實踐指導,無法把握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市場究竟需要什麼技能、哪些能力,年輕人不知道究竟如何學習才能在未來脫穎而出。

百度之星的誕生,給了象牙塔中的他們,看向真實產業世界的視窗。此後十五年,百度之星就是校園與產業間的風帆。哪些技術真正需要大量人才投入,真正擁有未來前景,基於百度思考後的結論,會第一時間完整呈現在百度之星的賽題中。這也是為什麼百度之星誕生不久就達到了上萬人的報名盛況。

回顧十五年比賽史,會發現其中印證著百度對技術世界的第一時間思考。比如2005-2010,百度之星賽題直接指向當時網際網路產業的實踐痛點,培養參賽者即刻投身產業洪流中的能力;2010年開始,百度之星走向全民程式設計時代,配合移動網際網路的廣泛技術需求,以及程式設計本身更廣闊的社會價值;2015年開始,當AI之風剛剛吹動,百度之星就果斷駛入了AI賽道。賽題開始連續向AI演算法轉變,並且在程式設計比賽外開設開發者大賽,配合智慧時代需要雙軌人才的特殊性。攻防遊戲、貪吃蛇到道路擁堵躲避,AI世界最熱點不斷展現在百度之星賽場上。

今年的百度之星,首次雙賽同時聚焦飛槳。圍繞深度學習的底層技術和應用,分別以深度學習計算圖優化和目標檢測作為決賽賽題,這與今天深度學習走向工業大生產模式的時代脈搏緊密相扣。

我們知道,在深度學習走向千行萬業的時代主軸中,開發框架是最重要的底層工具。程式賽的決賽賽題,深度學習計算圖排程問題就是將晶片算力與AI作業系統的特性結合在一起,讓選手給出系統自動生成的計算圖較優的計算或通訊排程順序,以充分利用計算資源。在現實的智慧化場景中,如何利用和優化異構晶片中的計算圖排程演算法,是產業解決成本快速解決AI問題的關鍵,可以說這是一道直接指向時代底層需求的算題。

在今年的百度之星頒獎典禮上,百度CTO王海峰提到,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給社會帶來巨大變革,而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的核心基礎。

基於飛槳,聆聽深度學習走向產業變革的脈動,這是百度最新的機遇與責任,也是王海峰所代表百度技術人對時代的新奉獻。在很多業界人士還是思考未來的時候,百度已經將答案在賽題中告知了年輕的選手門——十五年來,當參賽選手能在帆上聽到風,世界就會聽到滾滾而來的技術洪流。

橋樑:世界和少年在此握手

百度之星是教育與應用的相遇,而更具體而微的世界裡,百度之星是人和產業的相遇。

高效、可持續、精英化的技術人才培養,是全球所有國家面臨的問題。為此美國孕育了矽谷合作圈、極客精神、車庫文化,以及大量的賽事、社群、產學研合作體系。

當網際網路浪潮與AI啟明星陸續在中國升起時,這個國度應該如何處之?

百度之星或許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與更多是為企業內部招牌和品牌行為的校園賽不同,百度之星不僅陸續為百度輸送了超過千人的技術人才儲備,同時為社會提供了無數技術人才,社會化、大規模的程式設計與開發者賽事,廣泛容納從中學生、大學生到社會開發者的群體加入,歷經十五年,為整個網際網路與智慧產業培養了幾代工程師,被稱為中國計算機領域的黃埔軍校——家也國也,不必空談,大可以從一行程式碼中表達一切。

小馬智行創始人樓天城、第四正規化創始人戴文淵、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這些百度之星中脫穎而出的名字,如今都成為了AI時代的中堅力量。不難發現百度之星中脫穎而出的選手總是發展很好,成長曲線快人一籌。這裡有百度之星培養能力和人才辨識能力的因素,同時也是因為眾多頂級科技公司,包括國際頂級企業,都對百度之星產生了充分認同,願意將其作為評定人才的標準。

另一方面,阿里、騰訊、微軟、美團等等公司也在積極借鑑百度之星的模式,開啟了各自的程式設計大賽,從而構築瞭如今中國廣泛的高校技術賽事體系。

迄今為止,百度之星持續為行業培養人才,15年吸引了超過20萬參賽者加入。校園之山與產業之海,就這樣用十五年搭建起了一道橋。這道橋是產業世界與少年們交流的方式,也是技術信仰者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勳章。

故鄉:作為中國技術文化基因的百度之星

十五年,其實已經是不斷的歷史。如果我們放在漫長的時空關係中看待百度之星,會發現它的萌發和壯大,影響最強力的部分在於,百度之星補完和充實了中國的技術文化,讓中國技術人群找到了精神上可傳續、充滿儀式感的故鄉。

我們知道,程式界的主要賽事,有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谷歌舉辦的GCJ以及Facebook主機板的Hack up,但對於中國大學生而言,這些比賽距離遙遠、門檻較高,而且很多層面與自身就業選擇是割裂的。作為世界網民第一大國、500萬以上程式設計師工作的地方,中國的技術人才培養,需要有一個足夠貼合產學實際的舞臺,讓社會認同軟體和程式設計的價值,讓大學生,甚至中學生找到證明自己的通道,讓科技公司獲得尋找合適人才的視窗。

久而久之,這些因素沉澱下來會成為一種記憶、習慣和文化符號。如今在計算機專業,跟“我考研”“我做課題”一樣,“我打百度之星”已經成為了一個特有片語。說出這個片語時,主人公的朋友、家人、老師會認同他時間和精力的去向,會給予期盼和驕傲。

大多數中國人家沒有給孩子鼓搗電路板用的車庫,但中國有百度之星,有更符合國情和未來需求的技術人才培養方式。

隨著AI時代的層層深入,百度之星也在不斷完成自我變革與突破。這些滲透了百度對AI技術理解與價值觀的改變,正在伴隨著百度之星的時間壯大而幾何增長。比如百度之星比賽正在不斷向高中生滲透,這是全球AI教育中未有的奇景。今年的百度之星程式設計賽裡,前十名有九名為在讀高中生。其中冠軍是入選過資訊奧賽國家集訓隊,高一就被保送清華的張哲宇;第二名來自清華大學的毛嘉怡,赫然是程式設計賽中少見的女生,而她曾經拿下過全國資訊學奧賽金牌,同樣是早早的清華報送;第三名鄧明揚,是在程式設計界被稱為“鄧神”的少年天才,初二就已經拿到資訊學全國銀牌,初三獲得全國數學奧賽金牌,橋牌和圍棋也是頂級水平。

這些少年天才軍都選擇百度之星作為舞臺,一方面展現出中國資訊人才的絕對潛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百度之星的價值,在初級教育領域的影響力與全面滲透。這個舞臺,成為了少年天才和他們背後家長、學校,所認同的真正能撬動未來的地方。

同時換個角度思考,從今年百度之星程式設計賽十強有九個中學生,也可以看到飛槳的易用性和低門檻。當智慧時代來臨,千行萬業需要可以隨時啟動的AI作業系統,而這些少年選手,正是飛槳最好的檢驗者,智慧時代晨曦的洞察家。根據IDC釋出的《中國深度學習平臺市場份額調研》,百度深度學習平臺飛槳已經成為中國企業使用度最高、市場份額最大的中國深度學習平臺,與谷歌、Facebook名列前三。關於未來的智慧土壤,整合在這次飛槳與百度之星的相遇中。

隨著百度之星走出的老選手不斷獲得更大成就,傳幫帶生態愈發顯現,百度之星成為了一種文化故鄉,一個大多數選手不喜歡多說話,卻願意相互給予堅定擁抱的地方;成為了很多人青春的一部分;成為了少年極客走向這個世界的出發點和歸來之鄉。

每個AI人才都是一片帆,他們的到來和離開,讓百度之星這座港口越來越繁忙,最終港灣覆蓋了整片大海。滿眼望去,這個時代都是Astar投下的光輝。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6012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