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經濟為基礎,長三角的數字一體化會呈現怎樣的面貌?

10月9日,21世紀經濟研究院與阿里研究院共同釋出《打造全球數字經濟高地:2019數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報告》,基於自身資料庫以及官方資料,全面上海、杭州、湖州、嘉興、寧波、舟山、紹興、金華、台州、溫州、南京、蘇州、無錫、南通、泰州、揚州、鹽城、鎮江、常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滁州、宣城27個長三角中心城市的區域創新程式、數字經濟發展狀況和數字一體化推進狀況。

報告顯示,在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城鎮化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以1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0%GDP、人均GDP正在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長三角地區,有著良好的科技創新實力和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區域內部空間、商業、人才、民生服務、政務、科創等領域一體化程式都在加速。

所謂的數字一體化,根據報告的定義,是指在數字經濟時代,以大資料為生產資料、雲端計算為生產力、網際網路平臺為紐帶,推動區域要素資源配置一體化,商業和產業協同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社會治理一體化,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形成全球領先的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模式。主要涵蓋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

報告認為,在推動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數字一體化是大勢所趨、應有之義。報告建議,下一步要優化長三角一體化的商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創新推動消費增長;搭建長三角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臺,打造世界級數經濟產業叢集;創新建設長三角金融科技平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共建高效協同的“長三角協同治理平臺”,推動長三角資料治理標準統一;打造“長三角政務服務網”,藉助“智慧+”提升群眾獲得感;建設安全可靠的“長三角區域資訊樞紐示範區”,實現資料安全可控。

一體化潛力巨大

繼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之後,長三角一體化也上升為國家戰略。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長三角要更好地代表國家參與新一輪全球合作與競爭,打造我國發展強勁的增長極和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當前,長三角一體化定位為“一極三區一高地”,即長三角通過一體化發展,使其成為全國經濟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成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引領區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示範區;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長三角地區的數字一體化潛力如何?

從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來看,報告指出,長三角是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城市群,僅用全國10%的人口,創造了近20%的GDP、25%的進出口總額和34%的貨物吞吐量。從2016年開始,長三角27箇中心區城市人均GDP達到13652美元,已跨越世界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整體邁入高收入階段。報告預計,27城將在2023年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整體越過發達經濟體門檻(以IMF定義的39個發達經濟體中的人均GDP下限估算)。

從數字化的角度來看,長三角地區數字經濟總量達到8.63萬億,佔全國的28%,數字經濟佔當地經濟總量的比重也達到了41%。發達的數字經濟孕育出各類獨角獸企業,總體估值在國內三大城市群中排名第一,顯示出不凡的科技創新實力,這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

報告還將長三角27箇中心區城市與發達地區做了橫向對比。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四大灣區相比,27個長三角中心區城市,由於納入了很多內陸城市,在地均GDP產出和人均GDP產出上均有很大差距。不過,世界500強企業佔16家,一體化潛力可以想象。隨著數字經濟等業態發展的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無疑將迎來縮小區域內部差距的良機。

如何做好區域一體化?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提出,建好一張網、打造一個庫、編好一張圖、共認一個章、辦好一張卡的“五個一”是近期長三角一體化的著力點。就是以要素、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互聯互通為目標,從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發展規劃、資料共享等多個領域,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這些都與數字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今年以來,浙江、江蘇、安徽相繼推動各自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方案,在各地的實施方案中,基礎設施、產業叢集、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態環境成為關鍵詞。報告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尤為重要。

數字經濟全國領先

長三角要實現高質量的一體化,需要以數字經濟為推動力,實現數字一體化。作為一個發端於電商、新零售業態,逐漸成熟於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的經濟業態,數字經濟正在對商業、產業等區域經濟重要領域的變革起到推動作用。

一方面,數字經濟與產業網際網路、數字治理等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方向天然契合,使得數字經濟天然成為區域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所帶來的技術普惠與制度創新,從電商帶來的日常生活便利化開始,正自下而上地,逐步向促進市場一體化、分工有序化,服務和制度均質化、政府工作高效化過渡。指數的多項資料均顯示,在第三方支付介面等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數字民生等貼近民生的指數,是長三角27箇中心城市中得分差異最小的。

對此,報告專門釋出了27城的數字經濟指數。從總體排名來看,杭州與上海以83分和74分共同組成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梯隊,具備良好的數字經濟發展基礎。排名3到10位的城市分別是蘇州、南京、寧波、金華、合肥、嘉興、溫州和常州。這些城市在數字經濟得分上各有千秋。

在建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道路上,杭州已經領先其他城市一個身位。指數的5項二級指標中,杭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商業、數字政務、數字民生4個指標都排名第一。作為電商零售行業的中心城市,杭州以此為基礎,近年來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從產業到生活,數字經濟正在全面改造這座城市。

此外,別的城市也各具亮點。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在指數總分排名第二。新零售帶給上海與眾不同的消費結構與消費習慣,在數字商業、數字民生等領域都排名靠前,三級指標中的物流指數與品質消費指數都位列第一。

蘇州工業數字經濟發展與交通出行支付指數均列第一,這個蘇南模式的典型在工業方面數字化程度較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快。

浙江金華區域貿易指數排第一,義烏小商品產業與電商的緊密結合,這個城市擁有全國數量最多的淘寶村,對數字經濟的帶動功不可沒。

數字一體化加速

報告認為,在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基礎上,數字一體化已經在長三角27箇中心區城市初見雛形。

長三角一體化,數字一體化是必由之路。從一體化發展的外延看,數字一體化突破傳統一體化發展的邊界和阻礙,能真正促進要素的自由、高效流通。

在一體化發展深度上,數字一體化能夠做得更深。數字一體化可以打破行政壁壘,政府治理水平與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居民消費、出行、就醫等各方面享受到極大的便利;傳統產業得以改造提升。在一體化發展的廣度上,數字一體化能夠做得更廣。數字一體化帶來新的產業如5G,產生新的領域如移動支付等。

以空間一體化為例。作為區域一體化最直觀的體現,導航等移動數字技術的普及,讓區域內部的交通和通勤呈現出監管更精細、使用更便利的特點,有效的推動了空間一體化程式。同時,其所產生的海量資料,也更為直觀的顯現了長三角空間一體化程式。

高德資料顯示,2018年國慶長假期間,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跨城出行緊密程度,明顯高於其他區域。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跨城出行量,佔到全國的總跨城出行量的14.5%,是所有城市群中最高的,是排名第三的京津冀城市群的接近三倍。

在一些城市,人車出行活躍區域已經開始超出城市轄區。以“滬昆同城”為例,其跨城出行核心活躍區出現了明顯的同城化趨勢,不僅兩城之間聯絡越發緊密,在上海與蘇州邊界的蘇州崑山,逐漸向東與上海對接,形成了新的出行熱點。

此外,一些地理條件造成的“跨省出行”,比如上海與周邊城市,和南京與周邊的滁州、馬鞍山等地,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旺盛,滁州、馬鞍山與南京的跨省交通聯絡密切程度,甚至明顯高於與本省省會合肥之間的聯絡。

在數字商業一體化上,電商等數字經濟業態的發展,使得長三角在商業一體化上也呈現全新的特點:從建設智慧物流體系、供應鏈創新到網際網路、大資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形成商貿繁榮、物流暢通、供應鏈高效的一體化大市場。同時,服務型消費正在成為長三角居民的消費領頭羊,呈現出高階化、多元化和日常化的特徵。

其中,作為“江浙滬包郵區”,長三角地區物流運輸時效性在全國具有優勢。上海、杭州、南京、無錫、嘉興、蘇州分列前六位,且物流效率都超過全國30%。伴隨著新零售對於這些區域人、貨、場的重構,物流業也逐步開始數字化程式,長三角物流時效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為區域的商業一體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此外,依託於數字技術、體制機制改革與網際網路平臺建設,在民生服務、政務服務、環境治理等領域,一體化程式也在加速。

報告建議,長三角區域與世界發達地區的城市群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通過不斷改革開放,推動商業、產業、金融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一體化,不斷提升生產效率,進而塑造全球競爭優勢。

具體而言,要優化長三角一體化的商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創新推動消費增長。長三角區域要進一步優化支付、物流、雲端計算能力,不斷提供豐富的消費場景和消化內容,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消費升級需求。

還要搭建長三角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臺,打造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叢集。通過人貨場數字化重構,將商品產地和目標市場進行最直接的連線,實現庫存更低、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大力發展5G、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核心產業,發揮電商平臺、大資料核心技術與長三角製造網路等既有優勢,通過資料雙向傳導,將新零售、新制造通過智慧骨幹網進行全連結閉環,打造世界領先的服務製造業網路,推動數字經濟不斷向智慧化升級。

創新建設長三角金融科技平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發揮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和區塊鏈技術優勢,探索在普惠金融、反洗錢、智慧風控、智慧運營、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應用。探索數字貨幣研究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應用,不斷豐富金融科技應用場景,為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提供支援金融保障。

共建高效協同的“長三角協同治理平臺”,推動長三角資料治理標準統一。以數字化、智慧化推動社會事務的跨界治理,應對都市圈、城市群等城鎮化發展形態帶來的對社會治理能力的挑戰,更好地實現新型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