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共同釋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019》。我們邀請了報告作者曹淑豔和譚璐銘分享國際四大灣區的對比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可持續發展建議。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019》,粵港澳大灣區人均擁有的生物承載力空間僅0.27全球公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全球平均水平的1/6。“生物承載力”是衡量自然提供生態資本的能力,與之對應的是“生態足跡”,衡量我們消耗的生態資本。“全球公頃”是其單位表示,1全球公頃代表全球平均生產水平下1公頃土地的生產能力。生物承載力的全球公頃數越低,也表示了自然提供生態資本的能力越低。

土地、能源、水、大氣、生物多樣性是我們最基礎的生態資本。生態資本是未來區域間發展競賽的“家底”,粵港澳大灣區在“拼家底”上已經輸於美國的舊金山和紐約灣區。自然生產力空間是區域財富的本源。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將灣區建設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是灣區發展的核心問題。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
WWF:2019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