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華為正式吹響全面自研晶片的號角,推出兩款採用自研架構的晶片,包括面向資料中心的昇騰 910、主打終端低功耗的昇騰 310。終端系列已經量產,雲端系列明年二季度量產。
激情昂意的釋出會之後,業界目光不約而同地轉向常被和華為一同提起的晶片創業公司——寒武紀。去年彼時,這家公司因為華為手機晶片麒麟 970 提供 NPU IP(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吸引了無數聚光燈,「天才少年」、「當之無愧獨角獸」的光環紛至沓來。
今年 6 月完成 B 輪融資後,寒武紀的估值高漲至 25 億美元。
寒武紀兩位創始人陳天石、陳雲霽兄弟(分別為右一、左一)
然而一年之後,寒武紀與華為的「甜蜜期」似乎已所剩不多。
華為宣佈自研晶片後氣勢高漲,尤其強調「全面採用自研架構」,外界一度解讀為「華為已經放棄與寒武紀在晶片 IP 層面的合作」。更為重要的是,華為此次推出的兩款晶片直指寒武紀同類產品,此前寒武紀也曾推出三款終端智慧晶片,一款雲端智慧晶片。在宣傳層面上,華為所瞄準的目標市場與寒武紀也幾乎完全吻合。
「這次華為對寒武紀的確是個打擊,產品完全對標」,有AI晶片創業同行分析。昔日的「客戶」轉身一變成了強勁的「競爭對手」。一時間,業界看衰寒武紀的聲音此起彼伏。有媒體寫道「寒武紀同時迎來可能失去客戶,並確定增加最大對手的雙重打擊。」
一前一後,業界對於寒武紀一揚一抑的態度反轉之大讓人意外,也頗為玩味。
作為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寒武紀有著當下 AI 晶片創業公司的普遍共性,業界態度轉變背後折射出的正是——晶片創業從追捧過熱到批判式降溫的滑落,共性的問題十分值得進一步追問和探討。依靠授權 IP 的盈利模式是否可靠?當客戶技術能力越發強勢,合作關係變得脆弱,晶片創業公司該如何應對?
華為滾滾而來的「全覆蓋」晶片攻勢所威脅的絕不僅僅只有寒武紀一家。
與此同時,作為背靠中科院計算所的「國資」晶片公司,寒武紀所承載的國家使命和市場戰略具備一定特殊性,創業公司和「評論家」在認清這個事實以後,也將更為客觀地看待其產品路線和市場關係。
過度崇拜,抑或是無端貶低,總歸是偏頗的。
華為對於寒武紀意味著什麼?
「我覺得所有人都有相應的心理準備,並不意外。」
當被問起如何看待華為自研晶片對於寒武紀後續的合作影響時,幾乎所有業界人士都表示「並不意外」,「寒武紀也應該早有察覺」。早在幾個月前,外媒就已經曝出華為的「達芬奇」自研晶片架構計劃。
透過接近華為的內部人士,機器之心瞭解到,華為在採用寒武紀 NPU IP 的同時,已經在同步設計自己的 NPU IP,並且研發工作已經長達數年時間。就現階段來看,在國內已經發布的麒麟 980 將繼續採用寒武紀的人工智慧模組 IP——1M。
但同時也有行業人士指出,「如果華為自己的 IP 足夠成熟之後,自然是不會不用自家技術的,棄用寒武紀 NPU IP 只是時間問題。」
需要指出的一個被部分媒體誤導的錯誤觀點:事實上,華為提到的「自研架構」和「外購功能 IP」並不矛盾。
在全面採用自研架構之後,華為仍然有可能外購 IP。「買 IP 很正常,基本都會買。所有的 SOC 晶片公司都是這麼幹的,概莫能外。」不願具名的華為晶片工程師向機器之心表示。
「自研」並不意味著「所有模組都需要親自做」。晶片強調的是裝機後整體效能表現,核心影響因素在於各個模組之間的融合與協同,以及軟硬體的系統化能力。
據機器之心瞭解,在華為內部,研發「達芬奇架構」和「NPU IP」屬於兩個專案,被分屬在不同的部門推進。「兩個部門的研發工作可以理解為兩件『獨立的事』」,接近華為的內部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的一個尷尬細節是,儘管外界已經預設「寒武紀為麒麟晶片提供 AI IP」,同時該段話也出現在寒武紀的官方宣傳資料中。但是,華為卻未在公開場合承認過此事,而是強調「其 AI 能力主要來自於自家研發 10 年的積累。」
「IP 廠商作為服務方,通常是非常低調的,並且會尊重客戶的。一般情況不會公開合作關係。」臺灣一家晶片 IP 提供商向機器之心表示,「這樣高調地公開客戶關係,同時作為公司宣傳,這的確是少見的。」在與華為晶片工程師交流時,言語間也感受到對於寒武紀該行為的的不滿。
既然華為在晶片技術領域將「自產自用」的訊號越發強烈,那麼如果失掉華為這個客戶究竟對於寒武紀意味著什麼?行業看衰的觀點是否合理?
「這將會是一大利空訊息。」半導體行業資深分析師王樹一談道,「遍觀全國終端市場,幾乎很難再找到第二家像華為這麼大出貨量的客戶。」
據業內人士透露,光是麒麟 970 晶片的出貨量就已經超過 3000 萬片。據機器之心瞭解,這幾乎是目前安防智慧晶片市場總量的兩倍。可以預見的是,華為如果逐步採用自研晶片模式,將絕大部分地截斷寒武紀透過 IP 進入終端市場的路。
相信寒武紀自身不會沒有意識到這項合作關係的雙面性,終端之外,寒武紀的雲端市場早已佈局。今年年中,寒武紀推出面向資料中心市場雲端智慧晶片 MLU100。
相比終端市場的碎片化和自由開放性,資料中心市場似乎更適合自帶資源的「國資」企業開拓。據機器之心瞭解,寒武紀目前已經獲得杭州一家智慧城市專案公司超過千萬元的雲端晶片訂單。此外,寒武紀的技術服務專案也已經深入到軟體層面。
至於部分報導中提到的,「寒武紀伺服器端尚未量產」,則是可以推翻的莫須有猜測。寒武紀 CEO 陳天石首次對外回應時也提到,「浪潮、聯想、曙光都將對外發售搭載寒武紀 MLU100 晶片的 AI 伺服器產品。」
「從這個層面來看,就算失掉華為訂單,對於寒武紀整體的影響並不大。他們不缺資源和客戶。」產業人士分析。
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的部分訂單來自於「被指定」。在中國和美國貿易摩擦越演越烈的背景下,資源傾斜給具備國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晶片公司不難理解。
「(寒武紀的)東西自然是不如英偉達。但他們在軟體層面下了很大功夫。軟體層面的問題,他們的反饋和響應速度都很快。這一點我們是認可的。」一家不願具名的寒武紀資料中心客戶向機器之心表示,「實際上,在國內除去寒武紀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否則只有英偉達。」
談到寒武紀,對於大眾而言,仍然是一家十分遙遠的公司,網路上對其大部分的報導一直止於「據說」。在這次業界熱議之前,寒武紀對於媒體的態度一向都是「高冷」,甚至有些諱莫如深。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外界對於其各種「無端猜測」。
根據機器之心向數位半導體領域資深產業與學術人士採訪,還原一個對於寒武紀較為公允的評價。
「寒武紀出身於學術背景,進入晶片行業較早,早期的學術研究和論文成果具有較大影響力。
從技術層面來看,寒武紀的 IP 產品偏向雲端場景應用,硬要將其放在終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也是經過一到兩年的產品化之後,他們在終端市場仍然沒有開啟來的原因。
寒武紀推出的終端 NPU IP 在市場層面並沒有十分強勁的競爭力。當年能夠獲得華為的訂單,有一定的歷史因素。將寒武紀的理論模型轉化成成熟產品,華為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另外,對於華為過於強勢的合作模式,業界也有一些不同聲音。
有產業人士認為,華為作為一家系統整合商公司和終端產品公司向上遊無線延伸的做法,對於供應商有些不太地道。「作為一家合作伙伴,在和華為進行技術合作的同時,你的技術方案或者思路也有可能被華為「參考」或者「學習」。」
「賣IP 」的護城河有多高?
在寒武紀與華為的合作案例中,技術提供方寒武紀的角色過於被動,很大程度上還在於其商業模式本身的脆弱性——出售單一 IP。
儘管在宣傳和釋出層面,寒武紀面向終端市場提供的產品以完整晶片呈現,但實際上仍以 IP 授權為主。不止寒武紀一家,這已經成為晶片創業圈裡心照不宣的「套路」,儘管這在晶片行業並非主流。
分析師王樹一表示,部分AI 晶片公司炒作能力比較強,但是相對而言落地能力卻比較弱,所以 IP 授權就成為一種優先的商業模式。
在以 IP 授權為盈利的商業模式中,主要依靠演算法和 Konw-how 授權收費。「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Konw-how 積累比較少,主要還是演算法。但是演算法更迭快,所以護城河是比較低的。」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演算法缺少產品的附著,只能依靠別人來進行產品化,說明你的演算法和 IP 價值並不大。」王樹一談道。
以高通為例。雖然華爾街曾經一直高喊,「高通晶片業務不夠賺錢,相比核心 IP 授權業務利潤率太低,應該將其分拆出去」,但高通仍然堅持保留晶片業務。其關鍵就在於,專利授權部門只有結合晶片業務的 IC 設計部門和其他產品部門才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緊跟市場趨勢的新技術。
對於小規模的 IP 廠商而言,模式本身就存在各種生存危險。除了新晉的巨頭公司,光是與已有的 IP 大廠競爭就已經不易。
資深晶片 IP 工程師李一向機器之心表示,Faraday、Cadence、Synopsys 等成熟 IP 晶片公司已經整合了一整完整的晶片 IP 系列,包括 video codec、encoder、incoder、DSP 等軟硬體產品。對於只能提供單一 IP 的創業公司自然是缺少競爭力的。
「基於過往經驗來看,如果公司只有 IP 和演算法,那麼被大廠晶片廠商或者系統廠商收購是最好的出路。這應該是最可靠的商業模式。」業界人士評價。更為偏激的說法是,「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如果定位演算法,趁早找一家大公司被收購;如果定位晶片,那關門就是了。」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業界對於晶片創業公司工程落地能力的質疑。投資人士評價,資本進入市場時,對於 AI 技術背後所能承載的市場規模到底有多大或者有多小不夠清晰,所以產生了許多不合理的估值現象,導致市場過於狂熱。
如果對標頂尖的純 IP 晶片公司,臺灣 Andes、以色列 Ceva 等,中國的晶片創業公司估值仍然是「過於虛高的」。
如何與巨頭共存?
隨著越來越多的「AI 晶片」創業真相浮出水面,資本估值將趨於理性。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生存環境無疑更為殘酷。華為在 AI 晶片業務的崛起顯而易見的影響是寒武紀,但更為深層的影響將波及到該領域的每一家公司。
單從華為今年的產品趨勢來看,主打雲端和終端市場,聲稱要「全場景覆蓋」。
資深產業人士對此分析,華為進入雲端市場可以理解,因為資本和體量足夠大;寒武紀攻雲端市場也有其特殊優勢。但對於新創公司而言,「貿然打入雲端市場,就是自尋死路。」
資料中心市場基本都是大廠的地盤,新進入者需要面對的是英特爾、英偉達這樣體量的競爭對手,他們的生態佈局已經非常密集。相應地,終端市場更適合創業公司參與並且生存下來。
因為終端市場極度碎片化。光是手機的身份認證是否採用 3D 結構光(體現在前置攝像頭是採用單攝還是雙攝),是否採用屏下指紋,不同方案的手機所需要的處理器晶片都是不一樣的;而在 IoT 市場,形態更是多種多樣,有屏和無屏的智慧音響、掃地機器人等不可能由一兩款晶片覆蓋,也不可能由一家公司通吃。
單從這次華為釋出的產品來看,「華為昇騰 3 系列比較像 edge survy,還談不是完全的 edge 晶片。」
「華為想用一兩顆晶片場景全覆蓋聽起來仍然比較『理想化』的。」不願具名的資深產業人士評價,在物聯網終端市場,相對更看重團隊的 Know-how 和 IP 能力,而不是軟體生態。
將視野放大,如果當真想要在巨頭林立的市場衝出一條自己的路,分析師王樹一給出了兩條建議:
其一,產品必須具備差異化,能夠體現團隊的競爭優勢;其二,強化團隊的工程化能力,縮短產品週期,能夠更為快速地產品。
此外,有半導體從業者表示,在與強資源的公司競爭時,另一種思路就是向產業鏈下游探索,比如跟臺積電等代工廠商進行製程等方面的合作,比如 memory 技術、I/O 技術,拿到更為獨家的產品,設計符合特定應用場景的超低功耗晶片,這通常是走主流設計、定位通用市場的大公司無法覆蓋到的。
在與兩家已經流片的晶片創業公司地平線和雲知聲交流時,他們均提出了軟硬體聯合創新的產品思路,將晶片和 IP 附著在更為厚實的產品上以提升其競爭力。地平線創始人兼 CEO 餘凱向機器之心表示,地平線在智慧零售、智慧安防、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中均使用的都是自研晶片。
整體來看,當下的 AI 晶片創業環境遠不如一年前的樂觀,雖然四面受敵,資本市場也開始收緊,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既然選擇了這條註定坎坷的晶片路,就需要不畏巨頭,不懼挑戰的魄力。因為機遇永遠與風險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