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麼應該讀懂華為人工智慧?

48573554發表於2020-12-26

2017年年初,我和小夥伴們一起創辦了“腦極體”這個平臺,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關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深度解析與產業預測。當時我有一個預測,華為應該會推出面向視覺任務的人工智慧晶片,並以此不斷向前發展。

半年之後,預測真的應驗了,也就是搭載了NPU的麒麟970。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成為了最早討論華為人工智慧技術的內容寫作者。而當時確實沒想到的是,那將是我接下來幾年,不斷見證和追蹤華為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開始。

到了2020年,華為的人工智慧體系已經蔚然大觀;人工智慧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新基建”週期重點發展的技術體系;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影響到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手機中的刷臉支付、車站機場的AI測溫……突然之間我們就生活在了一個充滿人工智慧的社會中。

從2017年大部分人對AI的認識還停留在科幻電影和AlphaGO,到今天AI技術開始影響很多人的生活與工作。回頭看看,恍然一夢,或許大家跟我一樣,會想弄清楚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如果說要選取一家公司,作為讀懂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樣本,那華為恐怕是最好的選擇。無論是軟硬體底層技術深度、產業鏈覆蓋廣度,還是與各行業、各領域的深度結合,華為的人工智慧技術體系,都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絕對的獨特性。

所以在連續寫作了幾年華為人工智慧後,我突然想到應該回溯一下這門技術在華為從無到有,從基礎研究到覆蓋各業務領域的過程。一方面可以以小見大,從華為見到整個中國,甚至全球在這個關鍵週期的智慧技術發展脈絡;另一方面可以由近見遠,華為的人工智慧技術正在變成一種底座,通過與各行業、各領域結合來影響未來。讀懂華為人工智慧的今天,或許也是預測未來的一種途徑。

2020年,大家經歷了眾多艱難。但在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中,科技依舊最大的確定性。

當我們眺望2030年的時候,會希望那是怎樣的一年呢?在種種猜測裡,“智慧時代”應該是一個讓人欣慰的答案。

華為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的邏輯、歷程,以及帶給社會的價值,或許是去往智慧時代的重要風向標與藏寶圖。

所以我把這幾年,記錄下的華為人工智慧發展歷史,集結成了一本書《華為的下一座山:由AI通往2030》。

AI:改變2030的力量

華為這家公司,在今天可謂家喻戶曉。但大家瞭解的華為,可能更多是5G和手機,以及近兩年不斷被熱議的晶片。

但事實上,在近幾年華為的發展中“智慧”才是真正的關鍵詞。

2017 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華為公司的願景與使命研討會上,將華為的企業願景重新表述為“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其中,“智慧”這個關鍵詞引來了眾多猜想,也昭示了此後華為將大舉投入和發展人工智慧的企業戰略。

隨之而來的是,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在全球人工智慧產業中名列前茅的廣泛佈局。在 2018 年 10 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的徐直軍表示:“關於人工智慧,華為認同人工智慧是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GPT)。它可以以更高的效率解決眾多我們已解決和未解決的問題,替代人力和自動降低成本。”

在華為看來,人類歷史上總共出現了 25 種通用目的技術,其中包括火力、蒸汽、電力、石油、核能等。而人工智慧是第 26 種通用目的技術,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種。不難發現,任何一種通用目的技術都會引發人類社會巨大的變革,人工智慧也是如此。

面向未來十年,人工智慧技術將與5G網路、雲端計算一起,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是華為堅定推行的戰略方向,也是中國科技的一次歷史機遇。

基於以上種種,我希望能夠跟大家一起,暫且放下華為的手機、晶片、管理等等話題。這些內容當然有價值,但都是華為的昨天。人工智慧,是華為的此刻,也是我們共同的未來。

華為做了怎樣的人工智慧?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人工智慧的未來一定會與華為息息相關?為什麼我們推理未來的智慧世界,要從瞭解華為的人工智慧體系開始?

想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理解華為的人工智慧體系為何不同。先來看幾項事例:

(1)華為是中國首家、全球第三家釋出人工智慧訓練晶片的公司,代表著中國公司在 AI 晶片這個關鍵底座上不再痛失話語權。

(2)漫長的產業鏈基礎,讓華為的人工智慧佈局深入到通訊和資訊科技的各個領域,成為廣泛存在並且全架構打通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從雲技術、邊緣側到端側裝置,從學習到推理部署,從企業和行業解決方案到個人終端,華為構築了目前世界上最完整、廣泛的人工智慧佈局體系。

(3)華為強調做“產業的黑土地”,定位是隻做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具體的應用和商業創新交給生態開發者和生態合作伙伴去實現。

換言之,人工智慧領域延續了華為堅持的生態商業策略,這讓華為的人工智慧佈局將最大限度對外開放,與各行各業不斷加深聯絡。也許你在未來不遠處發現的創業機會、更好的工作選擇、符合時代需求的學習行動,都將與華為的人工智慧體系緊密相關。

(4)華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技術聚合體,從雲端計算、5G、人工智慧到物聯網,各種各樣的技術在華為產生了交織。如果說網際網路是一種單技術載體創新,那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人類將共同經歷多技術融合與協同創新的時代。華為的人工智慧體系和 5G、雲端計算等領域的佈局,客觀構成了一個技術聚合的試驗田。如果說 5G 和人工智慧將產生化學反應,那麼華為顯然是合適的反應皿。

華為人工智慧的獨特性就在於,它處在眾多聯接的中心:底層軟硬體技術與人工智慧應用的聯接、多種通訊與IT技術的聯接、各行業與人工智慧底座的聯接。

讀懂華為人工智慧,很可能就是讀懂你的工作、你的公司、你的未來,如何與人工智慧建立聯絡的開始。

這本書能告訴你什麼?

個人認為,在人工智慧時代解讀華為,指向的價值不僅僅是一個案例,更可能是去理解一個時代的底座。

就像PC時代,每個人都要了解英特爾和谷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要研讀賈伯斯和蘋果。在《華為的下一座山:由AI通往2030》當中,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這樣幾個價值:

(1)一家公司如何全面擁抱人工智慧。

華為不僅在人工智慧的多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科研投入,進行了大量直接指向人工智慧產業化應用的佈局,同時還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到華為固有的產業體系中,甚至絕對強調了人工智慧思維在華為系統中的運用;同時,華為還組織了人工智慧相關的全球合作,構築了學術界、產業界等合作伙伴的廣泛生態;另一方面,人工智慧技術被應用於華為海量的日常業務與經營、管理體系中,成為華為“看不見的員工”。如果你想了解一家企業如何迎接人工智慧,如何在人工智慧技術浪潮中尋找機遇,那麼不妨從華為開始思考。

(2)一場變革的底座。

2019 年 8 月,科技部在“2019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宣佈,將依託華為建設基礎軟硬體,建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面向各行業初創公司、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以雲服務和產品軟硬體組合的方式,提供全流程、普惠的基礎平臺類服務。

在“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中,華為承擔的作用毫無疑問是最基礎的技術與產業底座。這與華為自身完整的技術體系,以及獨特的“全棧全場景 AI”緊密相關。中國人工智慧的創新會源源不斷,而華為提供的人工智慧底座,很可能會成為大部分創新的基礎。

華為的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支撐,正在滲透到相關產業的方方面面,涉及企業、組織、政府機構、個人使用者、開發者,帶來一系列新的產業變革。在 IT、通訊、雲端計算、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中,以及我們熟悉的手機、平板、穿戴裝置上,都能看到華為提供的人工智慧基礎設施。

這本書希望用最完整的方式,展現作為人工智慧底座的華為。

(3)一個技術融合的確定未來。

上文我們已經討論過華為在技術融合趨勢下的獨特位置,而這個視角也將伴隨接下來對華為人工智慧體系各領域的討論而展開。5G 遇見人工智慧會怎麼樣?手機中為什麼要有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為何成為雲端計算市場上的焦點戰役?物聯網技術又將帶給人工智慧怎樣的遐思?更有甚者,當更多技術聚合起來,我們的未來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我希望大家不斷懸繫著這些問題來走入華為的人工智慧戰略佈局,這會讓很多技術和產業釋出的背後邏輯一目瞭然,併為我們理解未來的多技術融合世界提供一些不同的切入點。

(4)一種技術與每個人的關係。

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很難徹底躲避掉人工智慧,其實也很難不遇見“華為出品”的人工智慧。毫無疑問,未來人工智慧會與你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也許你在工作中將開始應用這門技術;也許你在人工智慧與某個行業的結合中找到了新的創業機會;也許讀懂人工智慧,會有助於你的學業和就業;也許你在某個時刻,迫切需求人工智慧的幫助。

華為預測,5 年之後全球將有 400 億個人工智慧終端,90% 的終端使用者將擁有智慧數字助理,資料利用率達到 86%,人工智慧服務隨手可得。人工智慧將改變地球上的所有行業和組織。在改變來臨之前,提前去學習和了解它,或許是我們對自己未來的一個良好投資。

2019 年 9 月 9 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 • 弗裡德曼在採訪任正非時問道:“華為要研究的下一個前沿領域是什麼?您想要攀登的下一座大山是什麼?”

任正非馬上給出了唯一的答案:“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是華為的下一座山,也是我們共享的 2030。這十年你將以什麼樣的方式和姿態參與到世界的變化中?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你思考這一問題的開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552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