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資料結構與演算法(Python)
#排序與搜尋
排序演算法(英語:Sorting algorithm)是一種能將一串資料依照特定順序進行排列的一種演算法。
#1.氣泡排序
**氣泡排序(英語:Bubble Sort)**是一種簡單的排序演算法。它重複地遍歷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遍歷數列的工作是重複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這個演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氣泡排序演算法的運作如下:
-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升序),就交換他們兩個。
-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這步做完後,最後的元素會是最大的數。
-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複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 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複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氣泡排序的分析
交換過程圖示(第一次):
那麼我們需要進行n-1次冒泡過程,每次對應的比較次數如下圖所示:
def bubble_sort(alist):
for j in range(len(alist)-1,0,-1):
# j表示每次遍歷需要比較的次數,是逐漸減小的
for i in range(j):
if alist[i] > alist[i+1]:
alist[i], alist[i+1] = alist[i+1], alist[i]
li = [54,26,93,17,77,31,44,55,20]
bubble_sort(li)
print(li)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n) (表示遍歷一次發現沒有任何可以交換的元素,排序結束。)
- 最壞時間複雜度:O(n2)
- 穩定性:穩定
##氣泡排序的演示 效果:
#2.選擇排序 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
選擇排序的主要優點與資料移動有關。如果某個元素位於正確的最終位置上,則它不會被移動。選擇排序每次交換一對元素,它們當中至少有一個將被移到其最終位置上,因此對n個元素的表進行排序總共進行至多n-1次交換。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換去移動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選擇排序屬於非常好的一種。
##選擇排序分析 排序過程:
def selection_sort(alist):
n = len(alist)
# 需要進行n-1次選擇操作
for i in range(n-1):
# 記錄最小位置
min_index = i
# 從i+1位置到末尾選擇出最小資料
for j in range(i+1, n):
if alist[j] < alist[min_index]:
min_index = j
# 如果選擇出的資料不在正確位置,進行交換
if min_index != i:
alist[i], alist[min_index] = alist[min_index], alist[i]
alist = [54,226,93,17,77,31,44,55,20]
selection_sort(alist)
print(alist)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n2)
- 最壞時間複雜度:O(n2)
- 穩定性:不穩定(考慮升序每次選擇最大的情況) ##選擇排序演示
#3.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英語:Inser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過構建有序序列,對於未排序資料,在已排序序列中從後向前掃描,找到相應位置並插入。插入排序在實現上,在從後向前掃描過程中,需要反覆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後挪位,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間。
##插入排序分析
def insert_sort(alist):
# 從第二個位置,即下標為1的元素開始向前插入
for i in range(1, len(alist)):
# 從第i個元素開始向前比較,如果小於前一個元素,交換位置
for j in range(i, 0, -1):
if alist[j] < alist[j-1]:
alist[j], alist[j-1] = alist[j-1], alist[j]
alist = [54,26,93,17,77,31,44,55,20]
insert_sort(alist)
print(alist)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n) (升序排列,序列已經處於升序狀態)
- 最壞時間複雜度:O(n2)
- 穩定性:穩定 ##插入排序演示
#4.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英語:Quicksort),又稱劃分交換排序(partition-exchange sort),通過一趟排序將要排序的資料分割成獨立的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資料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資料都要小,然後再按此方法對這兩部分資料分別進行快速排序,整個排序過程可以遞迴進行,以此達到整個資料變成有序序列。
步驟為:
1.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基準"(pivot), 2.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割槽結束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割槽(partition)操作。 遞迴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3.遞迴的最底部情形,是數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遠都已經被排序好了。雖然一直遞迴下去,但是這個演算法總會結束,因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會把一個元素擺到它最後的位置去。
##快速排序的分析
def quick_sort(alist, start, end):
"""快速排序"""
# 遞迴的退出條件
if start >= end:
return
# 設定起始元素為要尋找位置的基準元素
mid = alist[start]
# low為序列左邊的由左向右移動的遊標
low = start
# high為序列右邊的由右向左移動的遊標
high = end
while low < high:
# 如果low與high未重合,high指向的元素不比基準元素小,則high向左移動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high] >= mid:
high -= 1
# 將high指向的元素放到low的位置上
alist[low] = alist[high]
# 如果low與high未重合,low指向的元素比基準元素小,則low向右移動
while low < high and alist[low] < mid:
low += 1
# 將low指向的元素放到high的位置上
alist[high] = alist[low]
# 退出迴圈後,low與high重合,此時所指位置為基準元素的正確位置
# 將基準元素放到該位置
alist[low] = mid
# 對基準元素左邊的子序列進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alist, start, low-1)
# 對基準元素右邊的子序列進行快速排序
quick_sort(alist, low+1, end)
alist = [54,26,93,17,77,31,44,55,20]
quick_sort(alist,0,len(alist)-1)
print(alist)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nlogn)
- 最壞時間複雜度:O(n2)
- 穩定性:不穩定 從一開始快速排序平均需要花費O(n log n)時間的描述並不明顯。但是不難觀察到的是分割槽運算,陣列的元素都會在每次迴圈中走訪過一次,使用O(n)的時間。在使用結合(concatenation)的版本中,這項運算也是O(n)。
在最好的情況,每次我們執行一次分割槽,我們會把一個數列分為兩個幾近相等的片段。這個意思就是每次遞迴呼叫處理一半大小的數列。因此,在到達大小為一的數列前,我們只要作log n次巢狀的呼叫。這個意思就是呼叫樹的深度是O(log n)。但是在同一層次結構的兩個程式呼叫中,不會處理到原來數列的相同部分;因此,程式呼叫的每一層次結構總共全部僅需要O(n)的時間(每個呼叫有某些共同的額外耗費,但是因為在每一層次結構僅僅只有O(n)個呼叫,這些被歸納在O(n)係數中)。結果是這個演算法僅需使用O(n log n)時間。
##快速排序演示
#5.希爾排序 希爾排序(Shell Sort)是插入排序的一種。也稱縮小增量排序,是直接插入排序演算法的一種更高效的改進版本。希爾排序是非穩定排序演算法。該方法因DL.Shell於1959年提出而得名。 希爾排序是把記錄按下標的一定增量分組,對每組使用直接插入排序演算法排序;隨著增量逐漸減少,每組包含的關鍵詞越來越多,當增量減至1時,整個檔案恰被分成一組,演算法便終止。
##希爾排序過程
希爾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將陣列列在一個表中並對列分別進行插入排序,重複這過程,不過每次用更長的列(步長更長了,列數更少了)來進行。最後整個表就只有一列了。將陣列轉換至表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演算法,演算法本身還是使用陣列進行排序。
例如,假設有這樣一組數[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如果我們以步長為5開始進行排序,我們可以通過將這列表放在有5列的表中來更好地描述演算法,這樣他們就應該看起來是這樣(豎著的元素是步長組成):
13 14 94 33 82
25 59 94 65 23
45 27 73 25 39
10
複製程式碼
然後我們對每列進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複製程式碼
將上述四行數字,依序接在一起時我們得到:[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
。這時10已經移至正確位置了,然後再以3為步長進行排序:
10 14 73
25 23 13
27 94 33
39 25 59
94 65 82
45
複製程式碼
排序之後變為:
10 14 13
25 23 33
27 25 59
39 65 73
45 94 82
94
複製程式碼
最後以1步長進行排序(此時就是簡單的插入排序了)
##希爾排序的分析
def shell_sort(alist):
n = len(alist)
# 初始步長
gap = n / 2
while gap > 0:
# 按步長進行插入排序
for i in range(gap, n):
j = i
# 插入排序
while j>=gap and alist[j-gap] > alist[j]:
alist[j-gap], alist[j] = alist[j], alist[j-gap]
j -= gap
# 得到新的步長
gap = gap / 2
alist = [54,26,93,17,77,31,44,55,20]
shell_sort(alist)
print(alist)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最優時間複雜度:根據步長序列的不同而不同 最壞時間複雜度:O(n2) 穩定想:不穩定 ##希爾排序演示
#6.歸併排序 歸併排序是採用分治法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歸併排序的思想就是先遞迴分解陣列,再合併陣列。
將陣列分解最小之後,然後合併兩個有序陣列,基本思路是比較兩個陣列的最前面的數,誰小就先取誰,取了後相應的指標就往後移一位。然後再比較,直至一個陣列為空,最後把另一個陣列的剩餘部分複製過來即可。
##歸併排序的分析
def merge_sort(alist):
if len(alist) <= 1:
return alist
# 二分分解
num = len(alist)/2
left = merge_sort(alist[:num])
right = merge_sort(alist[num:])
# 合併
return merge(left,right)
def merge(left, right):
'''合併操作,將兩個有序陣列left[]和right[]合併成一個大的有序陣列'''
#left與right的下標指標
l, r = 0, 0
result = []
while l<len(left) and r<len(right):
if left[l] < right[r]:
result.append(left[l])
l += 1
else:
result.append(right[r])
r += 1
result += left[l:]
result += right[r:]
return result
alist = [54,26,93,17,77,31,44,55,20]
sorted_alist = mergeSort(alist)
print(sorted_alist)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nlogn)
- 最壞時間複雜度:O(nlogn)
- 穩定性:穩定
#7.常見排序演算法效率比較
#8.搜尋
搜尋是在一個專案集合中找到一個特定專案的演算法過程。搜尋通常的答案是真的或假的,因為該專案是否存在。 搜尋的幾種常見方法:順序查詢、二分法查詢、二叉樹查詢、雜湊查詢
二分法查詢
二分查詢又稱折半查詢,優點是比較次數少,查詢速度快,平均效能好;其缺點是要求待查表為有序表,且插入刪除困難。因此,折半查詢方法適用於不經常變動而查詢頻繁的有序列表。首先,假設表中元素是按升序排列,將表中間位置記錄的關鍵字與查詢關鍵字比較,如果兩者相等,則查詢成功;否則利用中間位置記錄將表分成前、後兩個子表,如果中間位置記錄的關鍵字大於查詢關鍵字,則進一步查詢前一子表,否則進一步查詢後一子表。重複以上過程,直到找到滿足條件的記錄,使查詢成功,或直到子表不存在為止,此時查詢不成功。
##二分法查詢實現
##(非遞迴實現)
def binary_search(alist, item):
first = 0
last = len(alist)-1
while first<=last:
midpoint = (first + last)/2
if alist[midpoint] == item:
return True
elif item < alist[midpoint]:
last = midpoint-1
else:
first = midpoint+1
return False
testlist = [0, 1, 2, 8, 13, 17, 19, 32, 42,]
print(binary_search(testlist, 3))
print(binary_search(testlist, 13))
複製程式碼
##(遞迴實現)
def binary_search(alist, item):
if len(alist) == 0:
return False
else:
midpoint = len(alist)//2
if alist[midpoint]==item:
return True
else:
if item<alist[midpoint]:
return binary_search(alist[:midpoint],item)
else:
return binary_search(alist[midpoint+1:],item)
testlist = [0, 1, 2, 8, 13, 17, 19, 32, 42,]
print(binary_search(testlist, 3))
print(binary_search(testlist, 13))
複製程式碼
##時間複雜度
- 最優時間複雜度:O(1)
- 最壞時間複雜度:O(lo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