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ERP--動態企業建模(DEM) (轉)

amyz發表於2007-11-13
下一代的ERP--動態企業建模(DEM) (轉)[@more@]

下一代的ERP--動態企業建模(DEM)

  DEM 產生的背景
  ---- 製造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管理思想的改變。最早的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1911年F.W.TAYLOR的著作"科學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1913年,F.W. HARRIS提出了EOQ公式,目的是為了合理地控制庫存。60年代~70年代,ORLICKY提出了MRP。隨後,又出現了MRPII,包括整合的財務管理、MRP和需求管理等。90年代後,提出了ERP,其包括了與企業相關的各種系統的整合(如HR,CAD/CAM,PDM,FINITE SCHEDULING和EDI等)。
  ---- 進入90年代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反映在製造業,就是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
  ---- 動態多變的市場要求企業的業務過程有較好的柔性,能根據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其業務過程(業務過程重組,BPR)。在業務過程重組的同時,現有的資訊系統也必須隨之調整。這樣才能在不同的層次支援業務過程的重組,使之真正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然而,現有的ERP(如SAP/R3、等)的柔性較差,還不能很好滿足這一要求。僵硬的資訊系統與動態多變的市場、頻繁的BPR將成為今後的一對重要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荷蘭BaaN公司提出了下一代ERP,即動態企業建模(Dynamic Enterpreise Modelling,DEM)的思想,並已將其付諸實現。
  ---- DEM在如下幾個關鍵方面區別於通常的ERP:
· DEM支援連續的業務過程改進;
· DEM支援軟體結構的重組;
· DEM能進行高質量的執行;
· DEM允許客戶選擇自己的介面和工作平臺,並能很方便地與其他工作平臺整合。
DEM的目的和特點
  ---- DEM的目的是讓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根據其公司內部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最快、最好地建立公司的業務控制模型、業務功能模型和業務過程模型,或對它們進行調整,節約時間、消除浪費、降低成本和提高,以期在無法預測的持續、變化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 DEM是一種革命性的軟體設計方法,其本質特徵是透過使用動態的管理模型來建立一個新的資訊系統。每個模型都是動態的,因為它允許而且便於企業規劃和記錄其發展和演變歷程,因此支援業務過程的連續。在DEM中,主要體現了兩個思想:一是在生成某公司的特定模型時,充分利用最好的例項知識和實踐,表現在企業參考模型的使用;二是在動態公司中,公司的資訊系統能夠適應公司環境等的快速變化,表現在DEM工具--企業建模工具的使用。
  ---- DEM的三個主要優點是:
· 速度快
  體現在簡短、緊湊的ORGWARE 軟體中企業建模工具的使用,透過使用預定義業務模型來減小該過程的難度。
· 柔性高
  DEM的 軟體結構可以不費時不費力地隨著企業業務過程的變化而相應改變。上述兩方面的優點透過企業建模工具和應用軟體的充分整合得以實現,這也使得企業建模過程中許多工作可以自動完成。
· 質量好
  DEM提高了企業建模的質量,因為它使用了一種簡單的方式使其中很複雜的功能視覺化。
  DEM的內容
  ---- 1?BAAN IV ORGWARE
  ---- DEM是一個概念、一種方法,而BAAN IV ORGWARE則是實現DEM的工具,是陳述DEM的關鍵。BAAN IV ORGWARE由四個部分組成,即:
· 企業建模工具 它使公司可以用圖形描述業務模型的組織結構、功能特點以及業務過程的先後順序。
· 企業參考模型 這些模型為自動化、電子、專案工程等領域內的企業,提供了建立本企業模型的參考。
· 企業模型管理工具 這是ORGWARE 效能管理工具,包括一套應用 BAAN IV ORGWARE 所有模組的預定義效能指標。簡單地說,這就是評價模組。
· 實施模組 
  ---- 在DEM概念內,BAAN 透過三個預定義模型的連續賦值來實現,每個模型表示結構的不同方面,而它們組合起來就表示了整個企業。這三個模型是:
  ---- 1)業務功能模型
  ---- 應用DEM的第一步是給業務功能模型賦值,在一個分級的功能樹中,業務過程被描述為"黑箱",這裡,黑箱定義了在不考慮具體怎樣做的情況下,在這個階段應當做些什麼,功能模型的主要目的有:
  ---- (1)建立知識庫(專家系統),即為了管理諮詢而記錄"最好例項"業務知識(企業參考模型)。
  ---- (2)指導管理人員和諮詢人員之間的對話(資訊交流)。
  ---- (3)在相關業務分析基礎上,開始業務過程的選擇和建模。
  ---- 2)業務過程模型
  ---- 業務過程模型規定在BAAN功能基礎上怎樣實現業務功能的目標,這是在過程的最低層次上建模,實際上是一個範例變換過程。於是在與主要的使用者討論具體過程時,就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和地方顯示適當的相應功能模組.業務過程模型的主要目的有:
  ---- (1)透過過程的劃分來描述業務功能是怎樣實現的。
  ---- (2)用過程來作為解釋BAAN功能的理想工具,但其中最重要的是BAAN能為使用者做些什麼。
  ---- (3)過程是生成目標使用者環境(END-USER ENVIRONMENT)的一個起點。
  ---- 3)業務組織模型
  ---- 業務組織模型根據分工、業務單元和部門來描述組織結構,關鍵問題之一是組織中作用的識別。這裡,作用指在過程中按慣例分配給某一個特定的人或工作組的行為或任務。模型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規定模型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級別和功能關係。
  ---- 2?DEM結構及其三個模型之間的關係
  ---- 1)DEM結構示意圖
  ---- DEM的結構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功能層Ⅰ、過程管理層Ⅱ和組織管理層Ⅲ。對不同的企業而言,雖然其中Ⅱ、Ⅲ是一樣的,但是Ⅰ並不一樣。
  ---- 2)DEM三個模型之間的關係
  ---- DEM中的三個模型是業務控制模型、業務功能模型和業務過程模型。當把某個參考模型作為一個PROJECT模型的基礎時,必須使用自頂向下的方法來研究和重新評價參考模型,並且從業務控制模型開始,因為業務控制模型對理解模型的整個結構是非常重要的。業務控制模型由多層框圖構成,表示了功能和這些功能間的流向。當業務控制模型的結構清楚後,就應當從頭來分析業務功能模型,以確定應當使用哪些功能和業務功能選擇和變化形式。業務控制模型和業務功能模型之間的關係是一對一關係。對業務控制模型中每個主要功能和其中的重要功能,在企業建模的業務功能模型中,都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業務主要功能和重要業務功能。在業務控制模型和業務過程模型之間也存在一個類似上面一對一的參照。
  ---- 3)企業模型的建立
  ---- 在BAAN IV ORGWARE 的企業建模中有一個目錄目標企業模組,它是專門為初次應用該套軟體建模的企業而開發的,它是一種面向里程碑的方法,它指導使用者完成BAAN方案的選擇、實施和最佳化。
  ---- 目標企業把企業的建模過程大致分為3 個大階段,以及8個小階段(對應8個里程碑)。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19/viewspace-9821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