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普及化熱潮下的思考(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09
ERP普及化熱潮下的思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2005年的ERP市場呈現了一個新景象──包括用友、金蝶在內的國內管理軟體“大腕”們針對中小企業當前業務需求的ERP產品開始大量湧現,與之配套的諮詢實施顧問、應用服務支援體系也遍佈全國各地,給人們的感覺是ERP普及化正進入全面啟動時期!特別是今年4月6日,用友、微軟、IBM、Intel、富士通、北大縱橫、清華艾克斯特、Star-Hope等50多家ERP產業鏈上的國際技術平臺廠商、管理諮詢公司、系統整合商、增值服務商、培訓教育機構等合作伙伴代表舉辦盛大的活動,成立了“ERP普及產業聯盟”,要共同打造技術領先、產品線豐富、服務和解決方案貼近客戶應用、服務網路遍佈中國的ERP產業叢集,努力推動ERP在中國企業中的快速普及和成功應用。多家媒體評論道,ERP普及產業聯盟的成立,標誌著以用友為首的推動中國ERP普及的企業正在構築龐大的產業陣營,中國ERP普及的戰車駛入快車道,ERP普及運動高潮快速來臨!那麼,什麼樣產品才稱得上“普及化”ERP?ERP市場是否會如家電產業一樣,因普及化而帶來市場全面洗牌?留給我們深沉的思考。

  如何掙脫ERP死迴圈魔咒?  
  “上ERP是死,不上ERP等死。”這句 “名言”一直流傳在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雖然許多企業上ERP系統都是由於其在產業鏈上下游中的地位而做出的決定,但對於笠當舊恚?贓RP上的投入能否帶來直接投資回報則是問題的關鍵。對於某些中小企業而言,ERP似乎只意味著漫長的實施週期和昂貴的價格,而沒有實際的幫助。這反應的正是所謂“大軟體小應用”現象——過於完整和細緻的ERP解決方案對中小型企業不能發揮實際效能。而這樣的情況在前幾年的ERP市場並不少見。相比於國外的廣泛應用,ERP產品的概念在幾年前的國內市場有些還超前,管理軟體在大眾的心目中顯得過於“高階化和理論化”。但現在,使用者對系統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於ERP產品的投資回報要求也更高,對於ERP應用是否直接帶來營業額的提高,是否節省管理和人力成本已經有了更多實際的考慮。
  
  使用者對資訊化的主控意識越來越強的同時自然對管理軟體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他們更希望廠商能提供滿足實際需求的產品,省去整合和調整帶來的煩惱。使用者在ERP認知方面的階段性變化促使ERP廠商在商業模式和產品交付方面有所變革。用友軟體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文京認為,“是否上ERP終究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但什麼樣的ERP產品才能為更多使用者接受卻值得廠商研究。”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的行業利潤下降,也促使軟體企業用“普及化”這樣的手段擴大份額,刺激市場需求。自2003年以來,由於市場的激烈競爭和價格戰導致的利潤空間縮水,企業利潤率下降已不僅僅是個別企業的問題。2004年,利潤下滑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用友和金蝶的2004年財報中顯示,用友主營業務收入72587萬元,主營業務利潤6467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了21%和19%,但利潤率出現了7.3%的負增長。金蝶公司營業額為44599萬元,相比2003年增長了22%,但利潤同樣有所下滑。因此,業內專家認為,讓更多使用者使用ERP產品是“普及化”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
  
  主戰場──中小企業“普及”的困惑  
  我國長期以來有一個怪現象,中小企業在ERP廠商眼中則是雞肋。如今,中小企業使用者在ERP選型時很慎重,考慮的因素不僅僅是廠商品牌、產品價格、功能模組是否全面等表象的因素,而更加關注ERP產品的可用性,ERP產品是否真正適合企業業務和發展,是否真正能夠滿足企業現階段和未來的潛在需求,是否可以真正降低自己的整體擁有成本,給企業帶來工作效率的提高和銷售業績的提升。這對於廠商來講,可以說是機遇和挑戰共存。企業實施ERP最終能否成功不只是看ERP能否成功上線,更應該看ERP能否適應企業不斷的發展。當然,ERP真正的成功實施甚至於普及,往往是雙方面的,作為中小企業使用者,更應該對自己的ERP專案充滿信心。企業內部ERP專門人才在系統開發和管理過程中的成長,才是中小型企業成功實施ERP的標準和重要保障。
  
  中小企業隊伍在中國的企業中日益龐大,IT採購需求日益旺盛,企業管理也逐漸規範,中小企業呼喚著ERP普及時代的到來。這對於IT廠商來講,是好個好趨勢。但是,市場是把雙刃劍,真正實現ERP的普及又談何容易?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不同,在中國的市場上,具有靈活性往往伴隨著很多瓶頸,在實施ERP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資金,人才,時間以及更多的因素在制約著中小企業資訊化。中小型企業預算低、利潤少、對於虧損與盈利的敏感程度遠大於大企業,而目前國內ERP市場上比較成熟的主要還是高階產品,這些產品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費用以及後繼的二次開發、執行中的系統維護、更新和管理費用,令許多中小型企業望而卻步。在人才方面,實施ERP一方面需要具備掌握一定計算機知識、熟練運用ERP系統的人才,來保證系統的正常執行;另一方面需要有兼具計算機技術知識和企業管理知識的複合型人才,對系統進行管理、維護和二次開發,而中小型企業員工的素質普遍偏低,缺乏這兩類、尤其是第二類人才。在時間方面,ERP的實施週期對於管理思路經常發生變化的中小型企業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導致最終建成的ERP系統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與企業管理者的預期結果往往相差甚遠。總體說來,中小型企業更注重短期的利益,重視的是看得見的回報,而實施ERP不僅具有高風險,而且投資不能立竿見影,這就使ERP的實施主要取決於企業領導者的遠見。這也就是中小企業最終體現的管理問題所在。
  
  持久戰:定製化PK標準化  
  有專家認為,“ERP普及化對整個產業是有推動作用的。”但“ERP普及化”的戰略也對企業自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天的ERP市場格局中,資本、商業模式和客戶資源是決定核心競爭力的三個要素。相比國外的管理軟體企業,國內的企業大多是從財務軟體起家的,在客戶資源方面大多沿襲了過去的客戶資源和品牌認知度,但在資本和商業模式層面沒有優勢。過去的ERP產品主要是定製模式和複雜配置模式。定製化代價高昂,不適合普及化推廣。因此很多企業都開始在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實現ERP軟體的大規模交付上下功夫。
  
  前文提到的ERP普及產業聯盟成立時發出宣言“作為管理軟體產業鏈上的合作企業,我們將按照分工協作的原則,根據ERP業務的夥伴結構和特徵,結成ERP普及產業聯盟,共同構建適合中國企業應用的整體解決方案與專業服務,幫助中國企業快速普及併成功應用ERP,實現ERP系統的大規模個性化成功交付,幫助中國企業以合理的資訊化投資獲得最佳回報。並將持續建設ERP夥伴業務體系,充分發揮聯盟優勢,推進中國企業資訊化的程式,同時,提升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帶動中國軟體產業的發展。”該聯盟的物件包括政府部門及資訊化研究機構、企業管理諮詢機構、解決方案供應商、獨立軟體開發商、系統的整合商和增值服務商等。針對國內目前的情況,除產品外,規模化的應用服務支援體系、渠道體系和產業鏈各環節的整體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業內專家認為,按照產業鏈分工協作的原則,根據ERP業務的夥伴結構和特徵,發揮企業和夥伴的聯盟優勢,共同構建適合中國企業應用的解決方案與專業服務,對實現ERP系統大規模個性化交付很有意義。但是否成功還要看“使用者對ERP的認識程度能否快速提升以及使用者的認識和看待需求的成熟度。”

  物廉價美還是低價陷阱?

  價格戰一直是“ERP普及化”的潛臺詞。目前,ERP中低端市場上有一些規模不算大的新公司(如速達)聲稱:拼價格,沒有人是他們的對手。即便是這樣的低價格,他們也仍有降價的空間。專家認為,這些低端低價的產品其實際功能並不“出色”,但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了反響,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中小企業的需求在過去確實被企業忽略了。”目前,用友、金蝶與速達這三家企業的市場有部分重疊,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但“普及化”是否就是將價格降低到幾百元?同樣有業內專家認為,任何產品的普及都需要有價格作為支撐點。價格對於普及ERP、推動企業應用有積極意義,但價格在“普及化”的過程中“只是一個方面,並不起決定性作用。” 對於大量的中小型企業,普及化的關鍵還是“好用,易用”。據調查,很多企業使用者的心理價位大約在20萬左右。只要在客戶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價格並不是越低越好。關鍵是更多的配套措施,比如產品成熟和零活度,能否很快實施以及服務體系的支撐等等。利用現有的資源、品牌等手段在已經顯現的市場需求下使ERP普及化“水到渠成”才是關鍵所在。

  從使用者角度尋找生存法則

  目前ERP市場的競爭 “異常慘烈”,筆者認為市場分額並不是“圈地”或“低價”等手段可以單純解決的,也不是用友、金蝶、速達或任何一個企業說了算的,而是由使用者決定的。對於企業而言,在細分市場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真正關注使用者需求,得到使用者的最終認可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則,才能在大浪淘沙後真正鼎立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71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