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訊原始碼的內容運營正在變為下一個戰場
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國外的視訊行業的發展現狀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直以來,美國的科技和文化都是全球領先的,但是近些年,國內的視訊和電影等泛娛樂產業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CAA經紀公司中國區的老大也曾說,中國在電影領域,過去十年做了美國幾十年做的事。 國內新晉催生的網紅電商,正以著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猛發展,最典型的張大奕,2015年靠賣衣服就吸金上億。電商成為網紅變現方式中最為直接、變現能力最強的商業轉化。這也是直播為什麼在國內火爆的原因,直播有天然的導購土壤。通過直播,藝人可以在平臺上售賣自己的產品,把電商帶到直播平臺進而變現,甚至於亞馬遜也推出了自己的網路視訊平臺,得以販售自己在電商的產品。之前一直是我們在“山寨”或者“抄襲”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模式,到了直播和內容電商領域,中國一騎絕塵,發展的速度之迅猛引得國外開始反過來研究和學習我們的模式了。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公佈, Facebook2016年第二財季利潤超過20億美元,距離首次跨過10億美元大關只過了六個月。Facebook已經鎖定了下一個增長目標:視訊。該公司正在為此投入巨資。 虛擬禮物和付費訂閱是中國環境較為盛行的產物,即觀眾付費給視訊門戶,然後按月的點播服務,虛擬禮物則是由現金購買後贈送給主播,稱之為“打賞”,而虛擬禮物的價值將和平臺分成,只有五成以下歸於主播。這些玩法美國現在都還沒有,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願意在直播平臺上要買些假花假禮物給主播,只為了主播跟他說一句謝謝你送我的假花。 YouTube作為一個社交和娛樂產業的集合體,覆蓋了85個國家76種語言,擁有價值10億的使用者,很多人認為YouTube會成為下一個好萊塢,但是近些年它遭遇到了非常多的競爭,前有Hulu,Netflix,Amazon,HBO等,這些在美國網際網路上炙手可熱的網路電視的平臺夾擊,後有Facebook,Twitter,Twitch等社交網路,以及網路直播平臺的來勢洶洶的追趕。這和國內的格局何其相似。一方面優酷土豆,愛奇藝,搜狐,燒著巨資購買頭部劇,頻寬成本和版權成本入不敷出,後有愈演愈烈的直播大戰各領風騷,小咖秀和一直播仗著微博的大力扶持異軍突起,粉絲互動方面使用者始終培養不出在視訊網站的評論和訂閱習慣,依然留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社群論壇,船大難掉頭,混沌如一團亂麻。 互動的魅力,是網路娛樂產品區別於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內容生產者以及網紅們,可能每天要花超過50%的時間和精力與粉絲互動,產生粘性,培養忠實鐵桿粉,並且從他們產生的反饋,評論和UGC內容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新鮮訊息。最典型的就是關愛八卦成長協會,馬睿的“小老婆”堪稱遍佈全球。網紅的魅力更多的在於線上的網紅都是真實的個體,而演員都是在朗誦劇本,表演型人格或者團隊塑造出來的。 當然這只是看起來,張大奕的微博上每一張看似不經意的照片背後都是團隊從數以萬計的照片裡精心挑選出來的,在網紅張大奕是怎麼走到今天的?中我們能看到張大奕背後強大的團隊:如涵科技。如涵電商作為網紅孵化器的首批試水者,在網紅店背後,解決“水電煤”的工作。 當人們的口味越來越刁鑽,所有孤軍奮鬥的個體戶都將遭遇瓶頸,唯有有資本運作和團隊幫扶的PGC才能最後笑傲江湖。 短視訊和直播的內容製造者,門檻要比好萊塢的精良大製作低很多,屬於low budge production,每個人都一專多能。內容做出來後要分發到不同的平臺上,並針對各個平臺上的特點和優劣勢進行有區別和側重的分發。 國外網紅經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這幾個典型案例: Pewdiepie Pewdiepie是YouTube全站頻道訂閱排名第一的遊戲實況者。擁有高達兩千百萬以上的粉絲收看自己的實況。甚至有些獨立遊戲因為他的實況銷售量大增。 擅長搞笑以及各種惡搞扮演,粉絲稱作Bros.同時他的粉絲團叫做Bro Army,習慣在每部實況視訊中以揮拳伸向攝像頭作結尾。Pewds實況的遊戲沒有固定平臺(電視遊戲也納入範圍),他的初衷只有想通過自己的實況視訊讓觀眾大笑。Twitter粉絲750萬; By PEWDIEPIE_專題_bilibili_嗶哩嗶哩彈幕視訊網 Pews的YouTube頻道:youtube.com/PewDiePie Unboxing videos(開箱評測)品類中有一個小孩,光靠unbox芭比娃娃年入百萬,這類視訊針對潛在芭比購買者(小孩)對產品的評測需求有點類似於科技開箱視訊或者chiphell 這種論壇的開箱帖,滿足芭比愛好者(小孩)這方面的觀看需求,國內的王自如手機類評測也屬於這一類; 隨便搜了一下關鍵詞“toyzcollector”找出來幾個: CN玩具收藏家提供了一個驚喜蛋視訊, 隆重介紹一個我感到最驚豔的視訊製作者Zach King:話不多說,先看兩個案例: 簡直太酷了!根本停不下來! 他在Vine上製作的視訊,每個視訊只有7秒鐘,有350萬粉絲和10億瀏覽量,他不僅在Vine上,在YouTube上也有自己的頻道,他現在自己成立了公司,有製作精良的內容,今年在新加坡還開始接單拍攝了幾支廣告,天啊如果每支廣告都是像他這樣做,我願意忍受在廣告中插播電視劇。 在Twitter旗下,有一款網路直播軟體叫Periscope,上面比較火的名人叫Jordan Paul,他每週五晚上都會邀請他150W的粉絲到他好萊塢的家來開Party,很顯然,他家經常被擠爆的樣子。 盈利模式 如果算上人工和時間成本,他們可能賺取的廣告費只是毛毛雨,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想把自己打造成網紅呢?因為靠平臺積累到聲量和知名度之後,線下會有大量的商業演出和出場費用,這些網紅每每出席一些品牌活動,順帶和自己的粉絲交流互動的時候,就會為商家帶來極大的曝光和互動,具有不錯的宣傳效果。這些費用相當不菲,從粉絲剛剛及格的主播出場2000一天到一小時十幾萬的頂級主播不一而足。 看到這裡,如果你是一位商家廣告主,是不是很想問去哪裡找這些網紅洽談廣告呢,報價單在哪裡,流程怎麼走? 這裡,MCN就要隆重登場了,什麼是MCN? 美國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s),即所謂的YouTube頻道整合商,一般專注於一個特定的垂直領域,比如兒童相關內容集中的AwesomenessTV,遊戲玩家集中的Machinima,時尚美容相關的StyleHaul,食品和旅遊相關的Tastemade,體育相關的Whistle Sports,拉美內容集中的Mit Networks,舞蹈和音樂相關的DanceOn,還有內容更為複合多元的Maker Studios和Fullscreen。 by 當年融資數億,如今紛紛轉型,MCN視訊聯盟怎麼了? 在國內,我們更多的將其稱之為網紅經濟代理公司,專做秀場的美女模特的,專做電子競技,特定遊戲選手的,等等,找到網紅經濟公司,提好需求,給足預算,他們就會率領旗下“藝人”為你策劃和執行。如果想跨領域一次性找齊,同時洽談很多網紅經濟公司也不太現實,就可以直接找視訊網站的BD商務人員,他們對站內的簽約主播和頻道主都有一定的維護和運營任務,幫其拉些廣告和贊助,於公於私都是非常樂意牽頭的。而除了主播自己的粉絲陣地以外,如果還想要平臺的推薦位,那又是一筆不菲的廣告費用,則要交由平臺和主播共同分成,國內某著名直播平臺刊例價已經漲至20w/h,大有搶奪電視臺蛋糕的趨勢。 上一年TVB邀請了香港本土比較有名氣的網路人(類似網紅)同臺較量(節目:網路挑機),TVB和網路人分成兩team人分別製作節目,看哪邊的更受歡迎,最後誰做得更好各有各的想法,但節目也透露出一些YouTuber最終的想法,想成為網路上的TVB。節目中王晶說過他也有很多想法,但當某些東西做大了,更有規模了,或者自己去到另一個層次了,那麼有一些所謂的小聰明小伎倆便不能使用,需要確保自己負責的內容能持續穩定地輸出。就目前來說,短視訊熱度如此高,一方面是智慧手機的普及,網紅能隨時輸出點內容,不用顧及視訊質量,甚至敢發沒有經過任何剪輯的視訊;另一方面是有大量學歷不高的網民支撐,這部分網民的共同點是閒,工作壓力不大,喜歡低俗無厘頭,不用思考的視訊短片,看完哈哈一笑便繼續漫無目的地點選下一個視訊或刷刷朋友圈。他們現在對視訊短片質量要求不高,網紅所做的節目也還沒達到一定規模,可以不顧及視訊質量和輸出的穩定性,受監管力度也不強,可以隨心所欲地製作視訊(所謂的節目),也許作為小打小鬧的網紅可以活得不錯,但要更進一步呢? 從網紅的角度,以香港的mingjai14(ming仔)欄目為例,最初他的視訊短片和現在國內流行的短片相仿,坐在camera前做一段free-style show(類似脫口秀),接著製作情景劇,小電影,後來客串商業電影,拍旅遊節目(廣告),分享旅遊心得(廣告),拍微電影(廣告)等,目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廣告和其他YouTuber合作一起拍片,自負盈虧,有更多的商業機會,但搞笑無厘頭成分會越來越少。而他的目標是拍商業片,這好像又回到了傳統節目製作的流程,需要有一定規範,專業性高,標準化和穩定地輸出,還需要受到更大的監管和內容限制。(當然,也可以像國內大部分網紅那樣銷售自己的商品) 從另一個角度,把網紅籤成自己文化娛樂公司名下呢?好像又回到目前的娛樂圈模式。只不過是從電視到網路,從電視劇到網路劇,從電影院上映到視訊網站獨播權,或同步進行。在這個模式下可能更容易引入資本,形成一個網際網路的娛樂圈行業。 其實網紅的玩法就是低配版明星,或者接地氣版明星,通過大量的互動來獲得粉絲成為曝光節點~並且在很多場合的曝光效果更優於明星,但是網紅的初期定位就決定了他的變現方式,如果強行跨界只會帶來粉絲的水土不服。測評類的電商只是目前比較簡單粗暴的一種轉化方式,之後的網紅應該會和更多的視訊類的網站進行合作從而加深自身定位的形象。包括出現各種以網紅為主的綜藝等等。 但是網紅的大尺度也存在許多的政策風險,政策風險同樣也代表著投資風險,網路自制內容經驗不足,尺度過大可能就會出現諸如吐槽大會這種的下架情況,所以如果在娛樂尺度和政策稽核風險中取得平衡,也是網紅背後的運作人需要考慮的東西~ 在國外視訊行業還有一家非常有意思的短視訊系統開發公司,上海的一家公司14年從教育直播轉行開發了一款對口型假唱的app,因為低門檻的ugc和精準的時機,在2年內風靡歐美。在app Annie的排行中長期處於前30,最近的新聞據說已經估值3億美金。細講的話太多,列幾個有意思的點吧。 1、這可能是中國企業在歐美最成功的社交軟體,至少在美國的名氣是比wechat大的。 2、軟體的平均使用者年齡好像是15歲,其中粉絲最多的紅人是個14歲的女孩,粉絲過千萬。 3、同樣中國出海公司中的佼佼者獵豹投資了這個軟體的A輪 4、大部分歐美成年人看到這個軟體第一感覺都是WTF,第一是因為實在看不懂一群小孩像模像樣假唱有什麼好玩,第二則是看不慣12,3歲小女孩用一些不可描述的音樂製作的視訊。 5、使用者熱門視訊在YouTube上輕鬆就能有百萬觀看。熱度甚至超過twitter旗下視訊大將vine。 6、根據TechCrunch報導,這個公司新的直播APP-live.ly.通過旗下紅人的站臺已經獲得不錯起步。 所以對於開發者來說短視訊原始碼的開發工作正在超越國外市場,相應的國內短視訊直播行業一直領先於國外市場,大大的激勵了國內開發者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