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智庫丨打造人工智慧創新高地 搶佔智慧經濟制高點

dicksonjyl560101發表於2019-04-02

http://www.hunantoday.cn/article/201904/201904020655585027.html


導讀

人工智慧(AI)是基於資料、演算法、算力的系統整合,來模仿、延伸和擴充套件人的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科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慧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當前,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我國培育新增長點和新動能的戰略方向。

湖南與人工智慧淵源久長,應如何乘勢而上、搶佔智慧經濟制高點?《湖南日報》特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人工智慧給中國提供了“換道超車”機會

歐陽日輝

近年來,中國發展智慧經濟的步伐日益加快:連續三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人工智慧”後,今年首次將“智慧+”寫入《政府工作報告》;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從“網際網路+”到“智慧+”,我國正在構建資料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慧經濟形態。

2016年,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讓人們認識了人工智慧。經過60多年的積累,人工智慧走出實驗室,於最近短短几年間“變身”為智慧家居、家庭教育機器人、寫稿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慧醫生等琳琅滿目的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

未來5年,全球將處在數字經濟與智慧經濟交替發展的階段,專用人工智慧開始滲入各行各業。未來的超級人工智慧將在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等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人工智慧將推動形成一個新的社會。

人工智慧給中國提供了“換道超車”機會。中國經濟的人口紅利、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而人工智慧創造的“虛擬勞動力”能替代人工更高效完成現有工作,數字經濟、工業經濟在人工智慧的反哺推動下將加速發展。我國擁有人工智慧應用的廣闊市場、因人口基數龐大而產生的海量資料、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網際網路平臺,加上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發展佈局、基礎研發工作,完全有實力躋身世界人工智慧發展前列。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5年,我國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取得實質性效果,企業將實施人工智慧優先策略,通用人工智慧將得到極大發展,數字紅利和人工智慧紅利會產生疊加效應。

湖南應構建特色化、差異化智慧經濟發展戰略

當前,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紛紛把發展人工智慧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我國各省份也都在努力提高數字經濟競爭力、提前佈局智慧經濟。根據“波特鑽石模型”,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產業、政府與機遇等方面分析,湖南應該也有基礎構建特色化和差異化的智慧經濟發展戰略。

從生產要素角度看,湖南具有較優秀的人力資本與教育科研基礎,佔據了人工智慧的理論研究“高地”。據清華大學釋出的《中國智慧發展報告2018》顯示,湖南和河南位列智慧人才第三密度梯隊,其中中南大學智慧人才投入量位列全國高校第八。此外,湖南人工智慧圈還聚集了一大批產學研結合的國家級或高校企業合作級研究機構。

從市場需求角度看,湖南擁有發展智慧經濟的廣闊空間,將成為人工智慧的應用“高地”。湖南的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材料已成為萬億產業,千億工業產業達到11個,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應用場景和市場機遇。湖南人口眾多,文化旅遊產業發達,人工智慧將成為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技術。

從相關和支援產業角度看,湖南智慧運載與晶片產業獨具特色,但人工智慧企業數量不足。依託國防科技大學等研究機構,湖南在智慧運載產業、超級計算機、特種感測器、高階通用晶片、自主可控作業系統等人工智慧輔助產業中較早積累了獨特優勢,逐漸成為我國搶佔人工智慧發展制高點的中堅力量。但目前湖南擁有人工智慧產業鏈相關企業近400家,人工智慧核心產業整體規模約60億元,總體規模偏小。

從政府政策和發展機遇角度看,湖南已積極佈局“打造中南地區人工智慧高地”,志在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機遇。《長沙建設國家智慧製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湖南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等政策陸續出臺。在政府努力下,地平線、騰訊智慧產業總部、華為雲端計算資料中心、碧桂園人工智慧科技城、獵豹移動、百度Apollo等人工智慧專案已落戶湖南,360企業安全集團、浪潮區塊鏈中南研發中心、智慧醫療雲平臺、光電智慧特效產業園基地等專案將落戶長沙。

打造“智慧+”高地不容錯過

湖南應如何打造“智慧+”高地,到2021年實現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的規劃目標?筆者建議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第一,保持理論研究優勢,加強場景驅動能力。場景運用帶來的資料資訊是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實體經濟的關鍵支撐,應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產學研的交流合作;加大基礎測試區的投資建設,為測試資料提供廣闊場景來源;營造寬鬆的政策環境,匯聚更多高質量智庫和技術團隊,凝聚並轉化更多理論成果。

第二,培育特色智慧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演算法和資料是企業的未來核心競爭力,應以智慧運載、高階通用晶片、智慧醫療等為突破點,提高相關產品的產業應用與轉化能力。

第三,營造發展和應用人工智慧的環境,促進投融資與市場化。應劃清人工智慧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要調動更多資源完成前期積累,營造有利的投融資氛圍和招商引資條件,更加註重培養和發展高質量企業,做到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資雙輪驅動。

第四,摒棄“對抗式”和“孤島式”發展,實現智慧經濟區域競合協調發展。湖南毗鄰湖北、重慶、廣東等人工智慧發展大省,應加強學習、交流、合作,努力將自身打造成連線各極的重要產業鏈條和承載體,形成區域競合發展格局。

如果錯過人工智慧,我們錯過的將不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時代!“敢為人先”的湖南人創造了“於斯為盛”的網際網路創業神話,打造了微信、快手、映客等網際網路產品,也一定能打造好人工智慧產業高地。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心主任、永州眾智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

借力人工智慧,助推生態環境“協同法治”

肖愛

為破解生態環境法治跨區域、跨領域、跨場域等“跨界”困境,國家大刀闊斧推進“放管服”改革、機構改革以及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著力推進省以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察垂直管理、建立健全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巡回法庭制度、成立專門的環境資源法庭、發展環境公益訴訟等等。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則給生態環境法治轉型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2017年,國務院釋出《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要求圍繞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社會治理的熱點難點問題,推進社會治理智慧化,並提出建立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資訊共享的智慧監控大資料平臺體系,打造智慧環保。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運用人工智慧促進傳統產業智慧化、清潔化改造。

“協同”是解決“跨界”難題的根本途徑,筆者建議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讓人工智慧強勁“助推”生態環境協同法治發展——

一是人機協同。人工智慧凝聚了人類智慧,且具備一定自我學習能力,人工智慧的發生、發展與運用,甚至防範其未來風險,都需要人類智慧與之協同共生。解決生態環境法治中的“跨界”難題,需要將相關學科專家、相關領域實務工作者的智慧,以及社會對優質生態環境的需求,通過資訊收集、分析、轉換,融入人工智慧體系,隨時服務於生態環境法治需要,又同步擴充環境法治資料。目前,我國已建立執行“中國裁判文書網”等大型資料庫,但環境執法、環境立法領域還缺乏專業性大資料庫,應建立國家環境監管與執法大資料平臺、建立健全國家生態環境立法資料庫。實現“人機協同”,從技術上看,還有待優化演算法、加強底層算力、強化大資料分析、開發智慧終端裝置;從制度構造上看,需要建立生態環境資訊協同共享法律機制,對資訊生成、整理、分析、資料化處理以及公開與運用等都予以規範。同時研究確定滿足條件的生態環境監管平臺或者資料庫資訊,以節約執法和司法成本,維護專業資料權威。

二是城鄉協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分散性、面源性等特性,以目前城市中心邏輯的環境法治應對農村環境治理,成本高、效率低。隨著智慧手機和網路在城鄉全面普及,在資訊獲取方面城鄉差距極大地縮小了。但是,就生態環境法治而言,城鄉資訊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資料化處理的差距存在拉大趨勢。因此,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測和資料處理等領域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相關資料庫,創新資料加工方法,建立農村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評估和預警機制。應將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民間生態習慣規範納入環境執法和司法考量,形成城鄉協同的生態環境法治形態。

三是要素協同。生態環境由各種要素組成,我國目前的環境法治體系分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汙染防治以及物種多樣性保護等幾大類,或者根據各具體生態環境要素如大氣、水、土壤、森林等分別立法監管的。這不同程度帶來了部門監管之間的隔離和矛盾,也導致不同環境法律在適用中難免發生衝突或不一致。生態環境法治的要素協同即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應藉助人工智慧的資料處理和輔助決策功能,從生態環境的整體性、系統性視角,確立多維結構,融合各種自然要素,整體納入法律規範設計與執法、司法適用。

四是公私協同。人工智慧有助於弱化公權力的剛性、發揮多元主體的能動性。生態環境法治需要解決跨領域、跨場域的問題,有必要推進多元主體的組織化,應建立推進環境NGO組織發展的約束激勵機制、公私主體溝通協調機制以及基於人工智慧的環境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

五是部門協同與區域協同。人工智慧通過資料整合,弱化了政府部門之間甚至不同行政區劃之間的權力或物理邊界。應運用人工智慧輔助決策,促使不同部門之間、不同行政區之間在環境法治過程中避免部門利益或地方利益的影響。與之相配套,應基於人工智慧運用,改變部門或行政區相關考核評價體制機制。

(作者系湖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湖南省生態環境保護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深化“人工智慧+健康養老”正當時

彭勁傑

“人工智慧+健康養老”,是指基於物聯網、大資料、智慧化裝置等前沿技術,將家庭養老、社群養老、機構養老等融合創新,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多層次、高效便捷的“線上線下”健康養老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構建一個沒有圍牆的超級養老院。

人工智慧技術至少可在以下幾方面助力居家養老:一是以大資料推進“智慧健康”,比如可以把老人的血壓等資料傳到“雲”上,同時將其以往病歷放到“雲”上,醫生可通過網路為老人們提供健康建議;二是生產“智慧看護”等服務機器人,可輔助老人做一些簡單家務,觀察老人有無異常情況,並配有提醒功能;三是生產更多更先進的可穿戴裝置,比如可以實現實時監控的血糖儀、電子化神經元、能幫助癱瘓老人駕駛輪椅的裝置等等;四是在設計智慧家居時更多考慮到老人的困難和需求,以更細緻的創意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

發展“人工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可夯實健康中國戰略、強有力應對人口老齡化,為國內市場提供重要消費引擎,為湖南電子資訊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難得的先發契機。經過近幾年的蓄力,我省已具備加快發展人工智慧的一系列優勢條件和產業基礎。省會長沙建有專門的機器人產業示範園區,先後引進機器人企業近140家,能基本實現從研發、生產、銷售到培訓的全覆蓋。

深化“人工智慧+健康養老”要儘快行動,首先須釐清面臨的問題——在“智慧+”與各行業融合崛起的風口,我省在高階晶片、演算法框架、人才儲備、法規制度供給等方面存在短板,需要統籌解決。一是演算法框架依附於國外巨頭開源生態體系;二是人工智慧、知識圖譜、智慧感測器、病例大資料等超越傳統醫療資訊化的新技術受制於人;三是相關人才總量少、領軍人才非常缺乏;四是政府監管制度滯後於人工智慧創新需要。

如何統籌推進我省“人工智慧+健康養老”發展?筆者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一是明確把人工智慧作為湖南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編制和實施“智慧+”行業產業規劃計劃。組織編制《湖南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明確提出產業發展定位、目標、方向,重點佈局長株潭,其他市州走特色發展之路。制訂並實施《湖南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從基礎設施層、技術主導層、應用層三個層面擬定推動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二是加快整合人工智慧產業鏈資源,將資源優勢變為高質量發展優勢。首先,依託長沙高新區和湘江智谷,打造人工智慧產業生態圈,推動頂尖專業智慧和技術智慧融合推廣,注重提高智慧養老產品的實用性、經濟性和適老化,促進政務、產業、科研、教學、資金在這兩個區域集中投放,促進協同發展、區域整合、政策同步疊加,充分釋放數字家庭醫生在“人工智慧 +健康養老”中的巨大潛能;其次,組織、利用好國防科技大學在飛騰高階計算晶片、麒麟作業系統和天河超級計算機等方面先進技術,將其作為產業基礎,加大關鍵演算法框架和共性標準支援;第三,強化健康養老產業鏈上下游相互支援,開放健康醫療大資料,融合我省應用場景優勢。加快人工智慧、知識圖譜、智慧感測器、病例大資料等技術在疾病篩查、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等領域展露潛力,以更好輔助醫生診療、提升基層醫生診療能力和服務效率、增加基層醫療資源供給、滿足患者醫療需求。

三是培育和吸引高階人才,統籌智慧養老產業鏈,打造演算法框架平臺。人工智慧快速產業化,基於三個重要條件:一是演算法框架;二是行業大資料;三是超強算力。我省在超算方面有獨特優勢,行業大資料可以通過創新體制機制解決,重點是要攻克演算法框架,完善“智慧+”產業生態。當前,全球對人工智慧人才爭奪激烈,我省應進一步優化人工智慧人才研發環境,防止人才得而復失。同時鼓勵探索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就地招攬高階人才。更重要的是加快我省高校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產業創新提供不竭動力。

四是適應智慧健康養老新趨勢,重構監管制度,優化供給。“人工智慧+健康養老”是人工智慧技術與健康養老行業融合催生出的新業態,對其不能簡單照搬傳統業務監管,也不能任其自由發展,應準確把脈技術和產業趨勢,借鑑國外先進經驗,結合業界合理訴求,圍繞監管要素重新梳理,在市場準入、政府監管方面做到既嚴格審慎,又為技術創新提供足夠空間。

(作者系湖南省科技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

以人工智慧引領湖南現代產業體系構建

鄧子綱

當前,人工智慧出現了爆炸式增長,正推動現代產業體系沿著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主線演進,從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新引擎。

基於此,加快人工智慧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的發展,以智慧化為方向引領現代產業體系構建,應成為我省重要發展戰略。其具體路徑建議如下:

一是加快以人工智慧改造我省傳統產業,為其“裝上眼睛”“插上翅膀”“填滿能量”。

人工智慧條件下產業將趨向分散生產、私人定製及訂單式生產,並通過資料資訊平臺的聯通來實現智慧化大規模定製生產。

我省應大力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傳統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廣泛應用,改造提升這些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以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工業系統改造、自動化系統升級等變革,支援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慧等實施“產品4.0工程”,加快將最新的機器視覺、精確質量分析、資料分析自動預警等技術應用到製造業中,迅速改進工藝;以人工智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設計、加工和製造質量。要利用人工智慧將我省龐大的傳統產業體系改造為高技術含量的智慧互聯生產服務系統。

二是圍繞人工智慧積極佈局新興領域,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智慧化服務平臺。

核心技術創新和跨界融合創新是培育新興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也是構建湖南現代產業體系的重中之重。

湖南應多路並進,推動人工智慧跨界融合創新:推進智慧製造業產業鏈上下游研發合作,並通過機械與網路的連線,形成基礎建設行業的全景動態地圖;推進金融服務企業通過大資料和人工智慧手段加快讓資本精準尋找服務物件,並有效防治區域性金融風險;加大網際網路資訊產業相關智慧終端軟硬體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社群養老服務平臺智慧化水平,推動健康養老產業跨越式發展;支援研發自主智慧運載系統技術產品,提高交通幹線要素的匹配度、精準度和運輸組織效率;進一步落地“產業+人工智慧”融合孵化平臺,培育新興服務平臺。

三是以人工智慧促進產業技術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實現“四新”(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驅動式發展。

根據麥肯錫預測,基於自動化為中國帶來的生產力提升每年可貢獻0.8-1.4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創新及其與產業平臺的融合,可以加快實現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目前我省對於人工智慧的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技術層與應用層方面,基礎層方面比較薄弱。因此,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把增強原創能力作為重點,大力突破人工智慧領域晶片計算架構的技術創新;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開展人工智慧前沿基礎技術研究、核心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及典型應用開發;加大深度學習訓練與知識大資料庫、應用體驗中心、雲端計算、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助推技術和產品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要堅持需求導向、市場倒逼的科技發展路徑,積極培育人工智慧新產品、新服務。

四是加快人工智慧與相關產業集聚,建設好產業專案庫、企業招商庫。

應依託長株潭和衡陽良好產業基礎,打造中部地區最重要的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區;依託長沙高新區、湘江新區、株洲高新區、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等打造特色產業園區或人工智慧科技城;依託長沙智慧駕駛研究院、中聯重科、京東無人車等智慧網聯汽車關聯企業,加快產業叢集和產業生態培育;推進我省發揮國際自動駕駛汽車與智慧交通的關鍵技術優勢、感測器的研發優勢和智慧城市網聯絡統優勢,加大在智慧系統測試區研發、智慧公交示範、智慧城市方面的產能合作;搭建智慧服務型創新創業機構,打造一體化孵化基地。

與此同時,利用網際網路嶽麓峰會、世界計算機大會、中國(長沙)網路安全·智慧製造大會等平臺,積極開展靶向招商和全產業鏈招商。支援全球人工智慧龍頭企業在湖南設立研究機構、第二總部、創新中心、孵化基地,支援長株潭地區率先編制全球人工智慧產業重點招商專案庫,策劃引進一批高階產業專案和龍頭企業。

五是加快人工智慧資料共建共享與標準體系建設,做好產業預警與風險防範。

結合《湖南省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釋出實施,推進省內大資料的開放和共建共享,為人工智慧產業的資料基礎構築良好管理環境。制定人工智慧技術標準和應用規範,鼓勵人工智慧企業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儘快制定湖南人工智慧全產業鏈發展政策,並健全相應監督機制。

為應對人工智慧發展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帶來的新問題——比如導致改變就業結構、挑戰法律規範、破壞底線倫理、隨意傳播隱私等——要著眼於加強預防、約束、引導,儘快制定相關法律與倫理規範,以確保我省人工智慧與產業融合發展一直走在安全、合規、有序、可控的道路上。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9829936/viewspace-264008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