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技術團隊創業,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彎路

發表於2019-05-11

準確說,Pragmatic.ly 從有這個想法到現在已經有 2 年了。11 年 10 月份的一個晚上跟 Daniel 和 Terry 在對我們所有用過的專案管理工具吐完槽以後,然後決定自己造一個,12 年春節前後真正當個事做,4 月底 Ben 加入,7 月份釋出 Beta,先在海外做了差不多 8 個月,今年 4 月份開始調整方向,轉向國內,6 月底重新上線到現在,整個過程各種狀況各種彎路,但是每天都能感覺到變化,每天都是新的學習,樂在其中。

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彎路

現在回過頭看看,我們犯了好幾個大的錯誤,當然,也許這些可能很多技術型團隊必須得走的彎路。

過早和過多地做開發

我們創始團隊的構成是兩個開發和一個設計,技術能力很強,市場能力很弱。當我們決定要啟動這個專案的時候,我們沒有去找更多的使用者聊天,聆聽他們的想法,而是選擇直接進入了開發階段,美其名曰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不停得去假想使用者的需求,所有人都在做開發,直到釋出。而整個過程,我們甚至沒有去外界透露我們的產品目標,沒有去收集潛在客戶,這也造成了後面的被動。也就是說,我們在整個前期過程中,沒有一個清晰的特定的使用者群,沒有去了解這個使用者群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再去打造適合他們的產品,而是做出了產品後,再去尋找那個適應於我們產品的使用者群體。所以當產品釋出後,我們發現推廣很難做,各種阻力,因為定位不清晰,也就很難傳遞合適的資訊給適合的人。

在 YCombinator 有個理論,在產品釋出前,你應該專注並只專注兩件半事情,1 開發 + 1 跟使用者聊天 + 0.5 鍛鍊身體。瞭解你的使用者群體,很重要。

太注重工程正確性

對於一個技術型創業團隊而言,而且是外包團隊出身,技術研究總是能讓人很興奮,所以很容易就會沉迷於工程細節。開始編碼時先設計個好的架構結構,看到不好的程式碼就忍不住來幾下重構,用 TDD、BDD 恨不得 100% 測試覆蓋率,Backbone.JS、Ember.JS、Angular.JS、Marionette,不停地調研哪個最適合自己的專案。總之,潔癖太重,不停地在追求工程上的正確性,沒有把時間花在正確的地方,沒有花在能給使用者帶來真正價值的地方。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是能快速地釋出快速地迭代,有反饋才能有改進,而程式碼寫得再漂亮對你的使用者也是沒有價值的。

即使到今天,我們也很難做到非常 quick and dirty 的做事情。不過比起第一天開始的時候,我們已經"改進"了很多,Make it work, ship it and then improve it.

天使使用者獲取成本太高

從去年釋出 Beta 到年初,我們一直在做國外市場,因為認為國外的市場成熟,教育使用者的成本低,而且付費習慣也更好。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問題是為什麼使用者要選擇你而不是其他產品。Pragmatic.ly 做為一個協作產品,在海外市場有很多的競爭者,所以做為市場上的新玩家,需要尋找到一個特定的使用者群體,找差異化尋找突破口,也就是天使使用者。而做為一個面向 B 端的產品,天使使用者之所以選擇你,是因為他們信任你,信任你這個人,信任你做的這個事。這種信任,有可能因為你們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有可能是因為你們在一個活動一次會議上相聊甚歡,有可能是因為你在們網上深度交流過,但是,當我們試圖在中國做海外市場,語言差異,文化不同,認知度缺乏,使用者獲得的成本很高,更不要提客戶了。

而當我們開始專注做國內,很多原來無從下手的一些問題就得到解決了,現在也有不少不錯的天使使用者,也有非常好的反饋,讓我們對產品的改進有方向有目的可循。

冷冰冰的文案

去年,我們的文案很簡單,介紹了 Pragmatic.ly 是什麼,有哪些特性,而且還刻意限定在一個頁面裡,讓使用者不需要翻頁就能瞭解所有資訊,事實證明這是個非常糟糕的設計。我們假想著列出的一些特性就能吸引到使用者,但是問題是使用者永遠不關心你在做啥,使用者關心的是你做的東西能怎樣幫助到他。所以,當一個真正的使用者來到 Pragmatic.ly 上,我們應該讓他看到的是 Pragmatic.ly 能怎麼的幫助他更好地管理專案,更高效地工作,一個好的文案,應該要做到像在跟使用者對話一樣,非常有針對性,告訴目標群體我們是如何如何理解你的問題並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是另外一個層面的交流。

目前 Pragmatic.ly 的文案比起第一版時已經是很大的進步,資訊傳達更明確,也刻意有一些吸引使用者的 tricks,可能還缺乏的是給使用者更大信任和信心的成功案例,不過因為我們希望是真正的客戶們在現身說法,所以還需要一段時間。

Pragmatic.ly 的目標

如同之前的報導一樣,我們不想打造一個企業平臺的應用商店,而是以任務管理為基礎,為小團隊初創企業做一個真正提供價值的高效協作工具。目前國內企業級軟體需求足夠,但是進展行程卻十分遲緩,尤其是在 Pragmatic.ly 面對的小團隊市場來說,價值和價格沒有做很好的匹配。人們習慣用自己看得到的能理解的來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比如,如果我今天買了一個遊戲,那麼只要今天這個遊戲給我帶來了快樂,我就覺得這錢花得沒問題。但是像 Pragmatic.ly 這樣的協作類軟體,並不具有這個特性,它需要整個團隊一段時間的試用,才能看到效果,才能知道是否是好東西。問題擺在眼前,在教育使用者的同時,需要我們更專注,耐得住寂寞,做好長跑的準備,做精,做少,做美。

我們希望每一個購買 Pragmatic.ly 的客戶,都是對我們產品滿意的使用者。如果你購買了我們的服務卻沒有使用起來,那麼我寧願不賺這個錢。所以,除了要讓掏錢的人滿意之外,我們也很注重使用者的體驗感受。我們會繼續保持著它的簡單,沒有定製,沒有過多的配置,不需要培訓,也能上手即用,即使是對一些非技術背景出身的人來說。在未來你可能還是不會在 Pragmatic.ly 看到知識管理系統、線上群組系統等等,但是我們會努力讓任務管理體驗做到極致,進度、狀態,才是專案的真正立身之本。Pragmatic.ly 也不需要太聰明,限制使用者做這做那。一個工具,不管怎樣最終也只是一個工具,很多事情畢竟還是需要人來做,所以應該是工具去靈活地適應團隊,而不是逼迫使用者削履適足,反被其所俘。

"因為用了 Pragmatic.ly,我們更快更簡單地做出了更好的產品。" 如果聽到使用者跟我們說這句話,將會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面向挑戰,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面對改變,你準備好了嗎?
評論(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