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畢業生:那些年我們錯過的“BAT”

jaybril發表於2018-10-30
本文旨在用最通俗的語言講述最枯燥的基本知識

最近看到公眾號中各種推“招聘季金九銀十銅十二”之類的文章,把畢業季找工作需要應對的事情和解決方法都已經寫的很詳細了,還有各種面經考經揮之即來,已經沒必要再去寫這樣的一個文章了,但自從上次作者寫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畢業到現在的經歷,一發出去到現在,不斷有人來加作者微信,有的讓幫忙看簡歷,有的諮詢找工作應該怎麼找,有的問IT行業和自身的定位,還有的問技術(作者技術太菜,謹慎請教!)...回想這幾年的工作經歷,雖然從未某得CTO的一職,但因為技術+管理一起做,因此作為面試官的次數非常多,面試過的人員也不少,面試崗位涉及:前端、後端、測試、產品、運營等,在此根據作者這些年和麵試者交流的經歷以及最近被諮詢較多的問題,做一個總結,給有需要的同學作為一個參考。

同時,我想吐槽一下的是:

大學裡在學生關於職業發展和就業方面的指導幾乎為0!!!

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招聘會來了,才意識到要學習和準備面試
因為畢業了,才意識到要找工作。

所以藉此文純粹是給畢業生一些小小的指導和建議,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職業生涯的起點,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文章能幫助你為面試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原本屬於你的“BAT”,不會因此而失去。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文章提綱:

  1. 畢業季應該怎麼準備?
  2. 怎麼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
  3. 選擇工作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4. 簡歷應該怎麼做?
  5. 技術太渣,是否參加培訓機構?
  6. 籤合同時公司要求籤三年,怎麼辦?
  7. 能力不足,無法面試怎麼辦?
  8. 第一份工作是否應該意薪資?

1、畢業季應該怎麼準備?

小A就讀於某985大學的計算機專業,三年多的專業課一節沒落下,期末考試成績一直處於院內前三,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拿到手軟,並且在大三時參加了某全國軟體大賽並獲得二等獎,大二就開始為校外一些創業團隊寫專案,積累了不少程式設計經驗。

到了畢業季,他開始把精力放在裡找工作上,首先他在網上找一些筆試題對自己的技術能力做一個評估,定位他的水平能達到哪一級別的公司,然後整理近期校招有哪些企業並對這些企業做好級別劃分,最後圈定自己喜歡並且比較有把握能通過的公司範圍,最終確定心儀的公司為某易。

圈定之後,就針對性的對圈定的每一家公司做好充分準備,根據公司崗位技術要求補充自己沒有把握的知識點,並且把該公司近幾年的面試筆試題啃一遍,查漏補缺,惡補不足;根據公司招聘崗位定製化簡歷,做到簡歷內容儘可能符合該公司招聘要求。

在面試自己心儀的公司之前,他先參加了幾個級別較低的公司的面試,通過幾次面試,把身心狀態調整到面試模式,並且整理出一套面經。一切準備就緒,就迎來了某易的面試,小A自我介紹完畢之後,面試官問的技術問題他順利的回答出來,有一些偏實踐的問題,小A如實回答自己還是一個大學生工作經歷並不多,實踐性的問題沒碰過無法作答,希望能在入職之後獲得更多機會學習和實踐,與公司一起成長。

整個面試過程,面對面試官的提問,小A的回答不亢不卑,對於有把握的問題自信滿滿,對於不懂的或沒把握的問題也從容如實作答。面試結束後過一週,小A便順利的收到了某易發來的offer。

誠然,好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越早規劃,就越從容,當你為畢業季做好了足夠的準備時,你就能在招聘季到來時更有把握得到自己想要的offer。

說來慚愧,作者在畢業季的準備這方面做的非常不好,才有了畢業之後找工作的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


2、怎麼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

小編這些年作為面試官面試時,無一例外的都會問面試者的一個問題:

“你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規劃是怎樣的呢?”

根據面試者的回答來分析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人:

  1. 一種是方向清晰、目標明確型,對當前要找的工作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認知,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明確的方向和前進計劃。
  2. 一種是沒想法、度日型,對當前的工作沒有什麼概念,按部就班,覺得工資少就換工作,對未來也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甚至對當下找工作的目標也沒有明確,就是畢業-投簡歷-面試-投簡歷-面試-上班...

前者無需多言,只要能保持一直為之努力的狀態,你的職業道路就會往你所願方向大步前進。

而後者,作者想問:
你們真的甘願就這樣渾渾噩噩的度日嗎?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回答不。
但是你們心裡可能在想:
我不知道怎麼規劃啊?
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啊?
我不知道哪些崗位有前途啊?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工作啊?

當你有以上這些的想法時,作者建議:
從根本出發!
何為根本?
那就是你為什麼要有職業?為什麼要有發展方向?
歸根到底,不就是為了能實現夢想、能溫飽富裕、為了不虛度光陰嗎?
因此,這些因素可以歸結為以下:

你喜歡的:我喜歡做什麼事情?
你擅長的:我擅長做什麼事情?
能賺錢的:做什麼事情能賺錢?

它們的關係可以用一下Kedar Soni的關係圖來表示:

我們看到:只有儘可能多的因素綜合起來,才能達到一個相對win的效果。

在此作者拿自己做一個例子來分析:

  • 我喜歡的:打籃球、敲程式碼、打遊戲
  • 我擅長的:思考、持久運動、寫作、寫程式碼
  • 我覺得能賺錢的:做生意、寫程式碼、創業

因此,綜合起來,作者發現,自己能做的,還能賺些小錢的,也只有敲程式碼這一個方向了;各位讀者不妨試試像作者這樣分析,或許就能得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發展方向了。


3、選擇工作應該考慮哪些因素?

小B是個南方人,在安徽某大學讀完四年之後,通過校招順利的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小B的內心是不安穩的,本著對首都的敬仰,他嘗試去北京找工作,在那裡,他住五環以外的地下四層小旅館,每天他擠著超負荷的地鐵從五環之外來到三環內面試,他見證了北京如螻蟻般的小公司遍佈在京城的每個角落,他吃著號稱北京最便宜的快餐:肯德基。終於在擠不上地鐵趕不上去面試的地鐵裡,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孤獨和渺小,那一刻,他決定回到家鄉,那個離家裡最近的城市,那裡也要擠地鐵,那裡也有螻蟻般的小公司,但那裡的一切讓他感覺到親切,家人好像就在不遠之處,他在那裡慢慢建立起新的社交圈,他為留在那裡努力地奮鬥著;五年過後,他在城市裡買了房,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他也成為了這座城市的一部分,讓他充滿了歸屬感。

這個例子不能說明第一份工作應該怎麼選擇,但是可以說明工作有時候是可以改變人生的軌跡,作為一名畢業生,第一份工作需要考量的東西很多,他考量的是城市因素;家鄉,永遠是一個讓人牽掛的地方,與其牽掛,不如把工作的地方定在離家近的城市,再選定工作;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考量角度,整體來說,考量的因素有幾個:

  • 企業所在城市:城市決定地方的人文和生活環境,也決定一個人在這段時間內的一個交際圈所在,當你對這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時,那就需要好好考慮合適的工作城市是哪些。工作可以頻繁換,但是工作的城市不建議頻繁換,因為每換一次城市,都是一次舟車勞頓,更重要的是:當你離開這個城市之後,你這段時間積累的交際就會漸漸的被時間沖淡,就像我們去一個城市讀大學,當我們畢業之後離開這個城市,你就會發現,很多同學就漸漸的丟失,甚至再也沒見過了。
  • 職業和興趣的對口程度:職業不一定等於興趣,但最好等於興趣,由興趣作為出發點的工作,才是一份好的工作。
  • 薪酬待遇和晉升體系:初次就業不應該在乎薪資,但是要在乎這個崗位的薪酬和晉升的體系,工作不僅僅是為了實現夢想,更多的可能是溫飽富足,因此:你可以不在意起點,但是要在意薪酬階梯的高度以及崗位高點。
  • 企業口碑:企業口碑體現企業價值,企業價值影響著員工的態度,一個企業如果在外口碑極差,它的員工也會深受影響,就如某滴,在某些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之後,我們看某滴司機的眼神都不一樣,如果你處在其中,有何感想呢
  • 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大學生接觸的另一個文化氛圍,好的企業文化能讓員工在工作和身心上都得到很好提升,而且讓員工更有歸屬感。

4、簡歷應該怎麼做?

簡歷就像是應聘者遞給面試官的一張名片,一份好的簡歷能讓你在千千萬萬簡歷中脫穎而出,成為得到面試機會的敲門磚,但在大學校園裡,從來沒有任何關於做簡歷的指導,更別說如何針對性的做簡歷。因此面試官收到的簡歷五花八門,有的像在編故事把實習經歷寫成了流水賬,有的像在畫圖把簡歷用色塊填充得眼花繚亂,有的像恐慌隱私被暴露連最基本的必要資訊都沒有...

通常,一個招聘崗位比較多的hr每天要檢視的簡歷多達幾百份,因此hr不可能一字一句地檢視每一份簡歷再做定奪,而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的走一遍,合適的就進入面試階段,不合適的就丟棄了,所以對於簡歷的製作:我們不能以我為主,記流水賬,填色塊,以為很完美,perfect!;而是應以hr為主,從hr的視角去研究一份簡歷應該怎麼做,才有側重點,才能在hr的走馬觀花一目十行中也能看得出面試者的水平

下面,作者根據自己看簡歷的一些經驗,給出一些做簡歷的要點:

  1. 頁面:最多不能超過兩頁,而且重點內容放在第一頁。HR看簡歷的速度幾乎是幾秒鐘一份簡歷,如果頁面偏多,後面的頁面根本就不會再看,因此一頁簡歷最佳,實在不行,就把所有重點內容放在第一頁,讓HR能第一眼就看到。
  2. 抬頭:必須是個人的基本資訊,而且不能太花枝招展,能一眼掃過即可捕獲到個人基本資訊為重,姓名、年薪、地址(籍貫和現住址)、照片、學校、學歷、聯絡方式、應聘崗位為必須內容。有些人還喜歡把性別、生肖、身份證號碼這些非必要元素加入,這樣也沒錯,但是資訊量太多,影響HR獲取必要資訊,還浪費頁面。
  3. 正文:正文有幾部分:教育經歷、個人技能、實踐簡歷、所獲榮譽。這四部分內容是HR瞭解應聘者的學歷、能力、經歷、潛力等綜合要素的渠道,這些內容建議簡潔而能突出重點的寫,例如“2014-10-12,期末考試表現優異,成績在60名學生中排名第二,獲得學院頒發的國建獎學金8000元”;這本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榮譽,但因為顯得過於冗長,數字過多,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可以改成:“大三期間,成績院內前二,獲得國家獎學金”,這樣就顯得很清晰了。
  4. 專案經歷:專案經歷是為了體現面試者的工作經歷和能力等級,通常只列出最重要、參與度最高的兩三個專案即可,不要把所有雞毛蒜皮的專案全寫上去(作者曾經看過一份簡歷,專案經歷大大小小有十多個,仔細一問,其實有些是自己練手的、有些是隻寫了兩三個頁面的...emmm)。專案內容大體有:專案名稱和開發週期、專案概況、專案所用技術、我的職責;專案概況是為了讓面試官能看出專案是幹啥的就行,不需要把所有細節都描述出來,最後兩句話能表達出,專案所用技術列表應該儘量把最重要的技術放在前面,而且不宜過多,三四個即可,我的職責是為了讓面試官知道你在專案裡做了啥,這樣面試官就可以針對性的問題,而不是問了好幾個問題,你都回答說這個我沒做那個我沒做...
  5.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其實應該是作為面試者像面試官描述我為什麼能勝任貴公司貴崗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我性格開朗、調皮貪玩、吃苦耐勞之類的自我誇獎之詞。因此自我評價應該是客觀、崗位需求精準、有資料支撐的例子,比如面試前端開發,可以寫成“有大流量網站的效能優化能力,曾開發的轉盤抽獎活動頁面應對300萬訪問量沒出現效能問題”。這樣的自我評價就顯得很突出了。
  6. 排版:不同的崗位的簡歷有不同的排版需求,不能說色塊堆積的簡歷不好,但要看應對什麼崗位,如果是UI設計師,你的簡歷設計,也是體現你美感和UI功底的一個方面,但如果你是Java開發工程師,簡歷塗滿了色塊,並且有些地方有斜體、粗體、藝術字,面試官看的眼花繚亂,就沒有繼續看下去的慾望了,適當的放一些程式設計師一眼能看的懂的元素:如GitHub的logo,面試官看到心裡就感覺你應該是用過GitHub的,效果不言而喻,但整體來說:簡歷還是簡潔能突出重點為主,HR是沒時間欣賞你的美感的,更多的是看著舒服就好了。

5、技術太渣,是否參加培訓機構?

這個是大四學生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在大學前三年沒有好好學習,到了畢業季後內心就開始恐慌,身邊的同學一個個都拿到自己心儀的offer,自己卻一無所謂,想重新開始好好學習,又無從下手,因此無奈之下,就選擇了去參加培訓,而且有些宣講會,培訓公司也來招人,並且承諾學習期間不收費,畢業後每個月還學費即可,這樣的政策讓學生欣喜,既不需要用到家裡的錢,又能有老師教學習,因此就簽約參加了培訓。

誠然,走投無路的時候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但是有一些慘痛的事實擺在眼前:

  • 培訓班流水線作業,培訓出來的學生基礎差
  • 公司用人不喜歡用培訓機構出來的人

作者曾經面試一些從培訓機構出來的畢業生,他們千篇一律的把自己包裝成一年工作經驗,會用各種時髦的技術,有大流量高併發的開發經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當作者真正問到一些具體的技術和底層原理時,就會支支吾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很可能是培訓機構為提高就業率而教學生用的包裝手段,其實不好,一個人的能力是在工作中體現的,你能矇騙過關,不代表你工作能順利的做好,你的不足,總有一天,會露出馬腳的。
在此,作者給一些建議:

  1. 不要把培訓的意義搞錯了,培訓並非壞事,但培訓的目的在於引導你入門,要學到真正的技術,還得靠自身的努力,培訓只是你在找不到引路者時的一個引路者,培訓老師一天能講十個知識點,希望你能在課後能把這個十個知識點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老師教的層面上。
  2. 關於是否需要參加培訓班的問題,作者認為可以這樣思考,你能否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較長時間的堅持?如果具備,作者建議花一個學期泡在圖書館,出來之時,絕不比別人差。如果不具備,作者建議可以參加培訓班,把培訓班作為一個導師和嚴父,督促你時時刻刻都要認真學習。
  3. 技術層面上的崗位,技術強者為王,因此即使你參加了培訓班,也不要認為會被招聘者嫌棄,你有勝任工作的能力,就會有容得下你的崗位。

6、籤合同時公司要求籤三年,怎麼辦?

很多學生在籤合同時都有一個理解誤區:
合同上要求籤約三年,意味著要在這家公司至少待滿三年之後才能走,否則就要繳納毀約金。
其實不然.
《合同法》規定:
只有在以下兩種情形下,用人單位才能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 (一)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
  • (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籤保密協議中,附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中有關費用的約定。

也就是說,只要在合同中沒有附帶有與費用有關的以上條款,則:

  • 如果在試用期內,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單位即可離職。
  • 如果超過試用期,則需要提前一個月書面提交辭職報告即可,一個月後不管公司是否同意,均可離職。

因此畢業生在簽約時,只要注意以上問題,就可以應對違約金的問題,如果對目前簽約的公司不是很滿意,還處於騎驢找馬的過程中,則儘量避免簽約附有違約金的合同。但如果不在意違約金的話,就無所謂啦。


7、能力太差,無法面試怎麼辦?

最近很多學生向我訴苦後悔之前沒有好好學習,沒有去參加一些實踐,導致到畢業季時自己能力太差,經歷又少,簡歷篩選都不能通過,更別說參加面試拿到offer了。甚至有些學生覺得太遲了不夠時間了,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連工作都不找了。

誠然,過去已成定局,無法改變;但只要能醒悟,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都不晚,如果是大四上學期,可以先放棄秋招,迴歸圖書館、迴歸課本,其實很多學生在秋招到來之後,才意識到自己的薄弱,如果那時候開始奮起,開始系統性針對性的學習,同時尋找實習的機會,一個學期的時間,完全可以補回來了的,準備充分後,就可以把眼光放到第二年的春招裡。

如果是大四下學期,眼前只剩下春招的機會,作者建議可以邊學習邊面試,有些學校看中你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可能當下的技術能力就不那麼在乎,也是有機會的;但此時你還是得抓緊時間學習,要更高效系統的去學習,因為能力才是公司招你的根本,潛力再好也需要兌現,而且如果這段時間能把學習補回來,即使春招沒拿到offer,在畢業之後再找工作,也不晚,前提是:你具備足夠的能力!


8、第一份工作是否應該意薪資?

多數人的行為意識裡,工作就是為了賺錢的,說不在意薪資的,都是假話。
每個人都希望找到這樣一份工作:待遇好、加班少,空間大、壓力小。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工作,很可能只在夢裡出現過,付出和收穫多數情況下是成正比的。因此我們在衡量一份工作的好與否,不能僅僅看薪資,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更應該看到薪資以外的更多東西,對於公司來說:薪資是體現公司對你的工作的價值體現,對你自己來說:薪資只是你工作想要的得到的東西中的一個,還有更多其他有價值的東西需要你獲得,比如經歷、技術等。因此在考慮薪資問題時,需要綜合起來衡量,自己更看重哪一方面,哪些因素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發展。

舉個栗子:
作者剛畢業回到廣州時,有兩份工作可以選擇,一份是藍月亮的內部系統開發的工作,一份是一個創業公司的Java開發工作。藍月亮的福利待遇很好,工作也輕鬆,但是做的是內部系統,用的是一種很老的語言:COBO(聽說過這個語言的人應該不多),工作環境是在工廠裡。另一份工作薪資非常低,工作內容是作者喜歡的體育相關的專案,技術棧較為前沿,自由度高,可發揮空間大。
最終作者選擇了後者,第一年幾乎全年全勤而且工資不高僅能溫飽,但在這裡,一個小而精的創業團隊,作者能夠接觸到專案最底層的業務、需求以及運營模式,在技術層面上能近距離接觸專案所用的技術棧並且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方向,即使當時作者只是一個畢業生,但內心的歸屬感極強,和團隊一起努力一起拼;雖然最終創業失敗,但正是因為那一段工作經歷,對作者往後的職業生涯影響最大,技術上接觸到了非常多新技術,工作經驗上對專案的整體把握有了質的提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待遇上因為有了這次的創業經驗,往後的工作,待遇都上了幾個臺階。

在職場上,衡量一份工作的價值,永遠不能僅看薪資待遇,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否給你帶來更多的東西,比如人脈、技術、鍍金、思維等等,作者常常對自己說:如果一份工作僅僅能給你帶來工資,那這份工作是不值得做的。如果能在職業生涯的前半段積累足夠多的人脈、足夠精湛的技術、足夠強大的身體和靈魂,那麼,等到機會來臨,你想要的一切,都會加倍的回饋給你的。
而畢業生更加應該清楚自身情況,你猶如白紙般的工作經歷和閱歷,初入職場,如果只為溫飽,那無論工作多久,依然還是白紙般乾淨、一塵不染;你的時間,只能換作金錢,真的是太浪費了。

但也不是一味的追求自討苦吃,專找工資低的工作去磨練自我,人有自知之明,你的薪資儘量要與你的薪資匹配,你的上一份工作的薪資的高點,通常是下一份工作的薪資的起點,因為作者建議:

在綜合各方面的權衡考慮之下,選擇一份適合自己職業發展方向的工作,要分清各個因素的主次排序,不要被工資塞滿了頭腦,也不要刻意磨練自己而自命清高。在各方面合適的情況,怎麼把待遇最高化,才是根本。


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請分享給更多人
關注「程式設計無界」,提升裝逼技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