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際網路思維”已經徹底out了?

edithfang發表於2014-11-18
《星際穿越》是一部很神奇的電影——那麼多並沒有完全看懂它的人們(似乎我身邊沒有人100%看懂)都在熱情地討論它。這真的是一種久違的氛圍和感受。

蟲洞、黑洞、五維空間、機器人、星際空間站、NASA、宇宙飛船、太空旅行、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結晶……為什麼人們會對這樣的東西感興趣?我們離這樣的世界還有多遠?當人們開始熱衷於對一些未知世界的描述與想象越來越發生強烈興趣的時候,我們離那個世界的距離正在一步步地接近,我們對那個世界的感知力正在更具象和直觀。

更重要的是,這個未來世界的構成與基本建構可能正在將我們指向一條完全不同的新方向——這個有關機器人、人工智慧、新材料、天體物理學和未來生命科學的世界建構在那條已經被我們走了20多年的“資訊高速公路”——網際網路的基礎和想象力之外。更準確地說,就像40-60年前的矽晶片和積體電路技術的普及成為了日後網際網路資訊公路發展的基石那樣,如今的網際網路——無論是社交網路、新媒體、協作溝通平臺還是雲端計算和被Peter Thiel認作是“忽悠”(fraud)的大資料,都將成為人工智慧、機器人、未來宇宙、基因測序、生物醫學甚至下一代人類“大腦”的基礎工具,而不再是最核心的意志和最重要的引擎。


甚至,一些有關這些科學與技術的場景可以“繞開”網際網路。當《星際穿越》裡的塔斯(TARS)和凱斯(CASE)跌入五維空間、身在蟲洞另一側的時候,“他們”已經與網際網路世界徹底失聯了。此時,支撐“他們” 儲存和運算和處理資料的是他們體內的晶片、資料儲存空間和電池,而不是雲端的資料中心——這只是一個極端的和故事中的例子,但一個真切的事實是:我們今天在探討人工智慧、機器人甚至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飛行器,除了網際網路本身作為操縱和實現管理它們的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強調這些看上去像一個人、一個盒子、一輛汽車、一架飛機和一隻太空飛船的物理實體本身,更獨立地具備對周圍和外部世界的感知、交往、操作甚至人性化溝通的能力。只有讓這些外部世界的物體本身通過技術更具備人的思考、感知和與世界溝通的能力,且讓人們能夠自定義和操控它,人們克服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恐懼”,以及抗拒人類本身被外部世界的“異化”才會更容易。而讓這每一個人工智慧“裝置”自身變得更聰明的並非網際網路技術,而是更強大的晶片、電池、仿生資料中心、感測器和新材料等“技術驅動”的領域。

再看看Elon Musk的三個專案——清潔能源公司Solar City、宇宙太空飛船公司SpaceX和舉世聞名的電動汽車Tesla,都不是從“資訊高速公路”角度,甚至以擴充資訊高速公路為使命建立的。當人們越來越習慣用“網際網路思維”的角度解讀Tesla的成功時,其實陷入了一種日趨簡單化和庸俗化的誤解。Tesla在用網際網路為一輛“車”本身賦予更多功能和變得性感的方面確實做得漂亮(比如那個有著強大互動功能的中控大螢幕和完整的網際網路線上體驗和訂購流程),但真正決定Tesla與其它跑在路上的車不同的,是它的日益精密和有細微感知能力的攝像頭和感測器、強悍的電機驅動,自動巡航和預警能力,以及越來越真切的“無人駕駛”和“自動駕駛”技術——這些都不是隻有非常強大的“雲端資料中心”可以實現的。而SpaceX與SolarCity更完全是人們對太空世界與新能源技術的深度摸索——網際網路只是最基本的實現和管理工具而已。

Google的兩個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以及著名的風險投資家Peter Thiel是這個世界上更接近Elon Musk的幾個人。他們對於人們至今沉迷在“資訊高速公路”上不知所終地狂奔和自high都有著強烈的不滿,對矽谷的自滿、資本過於追求表象成功的創業專案的不安,以及對“破壞性新技術”的渴求都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立場。此外,Y Combinator最近幾期也明顯加強了對生物技術、清潔能源和人工智慧領域公司的投資。如果我們以生物醫學技術領域目前最熱門的幾家不同階段的公司——23andme、NDAnexus、Foundation medicine和中國的華大基因等幾家公司為例,你會發現它們的共同點:儘管它們都是人們喜歡掛在嘴頭的“大資料公司”,但不同於以往那些更傳統的行業被網際網路和所謂“大資料”和“雲端計算”賦予了新的能力,這些公司從第一天起,網際網路工具和“大資料”就是它們的基石,而它們將要在此基礎上向著解決人們生命密碼的可知或不可知的未來一步步地邁進。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不是這些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公司”的加持項,而是前提條件。就像矽晶片、大規模積體電路和30多年前的個人計算機為網際網路的出現、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條件是一個道理。也正是因為此,你才不會對Google聯合創始人兼CEO 拉里 佩奇(Larry Page)放下Google現階段的所有“主營業務”,將自己完全投身到對生命基因、機器人和仿生學等諸多領域的產品思考和“變現上”感到好奇——Google X 可能才是未來的Google。“整合全世界資訊並讓它們自由流動”的使命在世界的大部分地方都完成了。而這些資訊的整合與流動已不再是一家有前瞻性的公司最核心的使命了——人類未來的行進方向本身也在延伸。

同樣,從這個意義上,當你注意到“創客運動”在全世界興起的時候,當3DRobotics和大疆(DJI)這樣的公司試圖將人類的天空佈滿飛行機的時候,他們所作的任何事,都早已超出了用“網際網路思維”思考的範疇。甚至他們在延伸的也不是網際網路,而是人們對交通、農業、商業、物流和天空本身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而一些新的技術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一定會超出網際網路本身所控制與掌握的範疇——一旦有一天我們真的進入了星際穿越的世界,被捲進黑洞,需要與跌入蟲洞另一頭的人和機器人們溝通和互相感知的時候,網際網路想象力的終結,甚至就會來臨。

此時此刻,坐在電腦前面,身邊的空氣每一個分子和原子中都浸潤著“網際網路元素”的我和我們,可能都正在向“資訊高速公路”的盡頭行進。這條路的盡頭,是它與無數條未來之路錯綜交叉的、令人迷離的景象。而在我們離這條路的盡頭越來越接近的時候,我們越來越不會有閒暇理會那些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舉著“網際網路思維”的牌子故意擺出的凹造型。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