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自動駕駛路測國家規範出臺:無人車即將開上更多實際道路

量子位發表於2018-04-18
夏乙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出品 | 公眾號 QbitAI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繼北京、上海、重慶、深圳等地相繼出臺自動駕駛路測政策之後,全國性的路測規範終於出爐了。

今天,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聯合釋出了《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這份規範中的智慧網聯汽車,所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智慧汽車、自動駕駛汽車。

這份規範,今年5月1日開始施行。

全國的無人車路測,都在這份規範的管轄範圍內。也就是說,無人車有望開上更多的實際道路進行測試。

但是不包含低速車和摩托車。

另據報導,交通部官員今天還表示,中國正研究改善道路基礎設施,以更好適應無人駕駛汽車。

640?wx_fmt=png

路測要用什麼樣的車?

這份全國路測規範對車輛的要求,簡單來說就是:新車、安全、自動人工可隨時切換、能遠端監控、能記錄自身狀態、經歷過封閉測試。

所謂“新車”,是指按這份規範的要求,一輛路測車要“未辦理過機動車註冊登記”。

規範還要求路測主體“能遠端監控”路測車,一輛路測車需要能夠實時回傳控制模式、位置、速度加速度等運動狀態這些資訊。

另外,路測車還要記錄和儲存車輛狀態。如果車輛發生事故,要記錄和並儲存事故或失效前90秒內的這些資料:

  1. 車輛控制模式;

  2. 車輛位置;

  3. 車輛速度、加速度等運動狀態;

  4. 環境感知與響應狀態;

  5. 車輛燈光、訊號實時狀態;

  6. 車輛外部360度視訊監控情況;

  7. 反映測試駕駛人和人機互動狀態的車內視訊及語音監控情況;

  8. 車輛接收的遠端控制指令(如有);

  9. 車輛故障情況(如有)。

這些資料都要儲存不少於3年的時間。

除了車要滿足要求,路測還要有“測試駕駛人”,也就是國外路測時候的back-up driver。

640?wx_fmt=jpeg

對路測駕駛人有什麼要求?

車輛的路測駕駛人,要有駕照,至少三年駕齡,駕照的分三年都沒被扣光過,還要經過測試主體,也就是申請路測這家公司的培訓。

怎麼申請?

想要進行自動駕駛路測的機構,需要向“測試路段所在地的省、市級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申請。

申請時,除了要證明自己符合路測條件外,還要提交測試方案,  為車上好保險,提交交強險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憑證、每車不低於五百萬元人民幣的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憑證或者不少於五百萬元人民幣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事故賠償保函。

申請稽核通過後,相關主管部門會為每輛車開出一份“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通知書”,定期報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和交通運輸部備案並向社會公佈。

然後,再拿著這份通知書,去通知書上寫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申領試驗用機動車的臨時行駛車號牌。

通常來說,不同省市的臨時號牌需要單獨申請。不過省市政府也可以出臺規定,允許車輛用其他省市的臨時號牌來路測。

640?wx_fmt=jpeg

怎麼測?

車輛路測,要按照測試通知書載明的測試時間、測試路段和測試專案來進行,這份通知書還要隨車攜帶測試通知書和測試方案備查。

在路測的時候,車身要有醒目的“自動駕駛測試”字樣,測試駕駛人要坐在駕駛座上,出現問題時及時接管。

前不久北京發放的自動駕駛牌照,就附贈了一個非常非常醒目的自動駕駛測試標:

640?wx_fmt=jpeg

如果路測過程中,主管部門發現了“重大安全風險”,或者路測車出現了闖紅燈、逆行或者按人類司機來算足以暫扣駕照的違章,或者出現了有人員傷亡車輛損毀的交通事故,主管部門會撤銷測試通知書並收回臨時號牌。

路測期間出現違章,需要承擔責任的是測試駕駛人。

如果在測試期間發生交通事故,“應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認定當事人的責任,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確定損害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每6個月,進行路測的公司要向省市級主管部門提交一次階段性測試報告。測試結束後一個月,還要提交總結。

最後,附《智慧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範(試行)》全文: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585/n3057590/c6127095/content.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活動報名

640?wx_fmt=jpeg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介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640?wx_fmt=jpeg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