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兩度識別

網際網路追風人發表於2019-02-26
如何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兩度識別

很多初入網際網路行業的人,對產品的理解會感到有些困惑。因為受周圍同事們的影響,他們會將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定義為產品,產品=事物。在各種場合只需要把語境裡“事物”兩字改成“產品”,彷彿立馬就成網際網路圈的語境了。比如在去食堂吃飯的場景下,這飯卡,產品;充值程式,產品;刷卡機,產品;各種菜系搭配,產品;對面拉麵師傅,產品(額,算是使用者吧,這個,說起來也是產品了,進化論-生物體)……

這種泛產品的認知論很有趣。事實上,自從網際網路產品概念開始普及,產品思維也開始氾濫。在各行各業只要沾上“網際網路+”,很多問題都會套用一通產品概念、產品思維去解讀。

譬如產品全週期概念,產品交付,產品迭代等等。

這種認識,有把各種抽象事物設定成具體產品的傾向。這種傾向很可能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卻也很考驗創造力。

資料智慧的起點是產品化,一個新的場景如何線上化資料化,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突破 ——曾鳴,阿里巴巴學術委員會主席。

那麼,產品到底是什麼呢?

01 一度識別

得到專欄作家劉潤,從商業的邏輯定義過產品的概念,我覺得很有啟發意義。他說:

邊際交付時間越大就越是服務業,越小就越是產品。

先普及一個小概念:邊際成本是指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如何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兩度識別
平均總成本、邊際成本曲線圖

舉個例子:比如生產iPhone,這是可以流水線批量生產作業的,每生產一部,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種就是產品。與之相對的,是服務。比如理髮師,給顧客A理髮,就沒法給顧客B理發了,邊際交付時間很高。所以理髮算一種服務。

還可以拿成衣定製舉例,從邊際成本要素邏輯推論,越偏向於私人高階定製化,也就偏向於服務。除非私人高階定製化衣服也能流水線作業,邊際成本變小。而越是快消品類走量的衣服,越偏向於產品。

用邊際交付時間來進行判斷,就可以很清晰區別專案和產品的關係了。

從專案的角度看:

一個專案,從立項到上線,看專案交付時間的長短。為達到客戶需求,滿足最終專案驗收要求,專案組所花的時間越長,越偏向於服務,越短越偏向於產品。

整個專案交付時,可能整合了很多產品,整合的產品越多,那麼就會越壓縮整個專案的時間成本。

如果一個專案全是產品的集合,那麼這個專案就是一個打包的大產品集了。

如果一個專案裡沒有一個產品,那麼就需要從0到1開始提供建設服務。等交付完之後,專案方可能會對專案進行拆解,分割成一個個產品模組。等再做相似專案時,就可以快速組合產品去交付。這是理想狀態,並不是每個專案之後都可以拆解成產品的。

在To B端的很多專案,是包含許多產品的。所以,你會看到To B市場,一個專案經理總會帶上幾個產品經理。

從產品的角度看:

一個大的產品搭建完,上線後會面臨迭代和升級。隨著產品戰略的升級或者市場的需要,需要加入很多新的模組,打造更多相關聯的子產品出來。那麼就會專門給子產品立項,以專案的方式來啟動建設。比如微信是一款大產品,下面的紅包、搖一搖、朋友圈、小程式就是新添的子產品了。每個子產品又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細分的子產品。如果產品需要更多時間來交付(上線)那就越偏向於專案。

在To C端的很多產品,就包含著許多為生產其子產品的專案。所以,你會看到在To C市場,一個產品經理總會帶上幾個專案經理。

如何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兩度識別

02 二度識別

然而上面劉潤老師的這條標準,是商業性質的通類界定。無法對網際網路產品做深度的識別。

無法對網際網路產品清晰的識別,就很難領悟到網際網路產品的本質,更無從領略到網際網路產品的真正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網際網路產品的本質?

在《智慧商業20講裡》,曾鳴教授對產品的本質做過精準的定義。他說:

產品的核心是建立跟客戶互動的介面。

比之於那些泛產品化的觀點,這個定義看上去要狹隘很多。但卻道出了網際網路產品和其他產品的核心區別。

比如說傳統的實體產品,如椅子,小板凳,就是在物理上完成了的東西。把它們作為商品,賣出去之後,你跟客戶的關係基本結束了。後期維修什麼的,也是客戶找到你之後,你再去服務一下。或者直接交給售後了事。

再比如說一個企業系統整合專案,交付之後,雖然專案建設者會對產品提供持續服務,但是和客戶之間並不是通過產品產生互動。客戶還是主動反饋需求,建設方再提供服務。

至於一些網路虛擬產品,比如遊戲幣,遊戲裝備,禮品卡,充值卡,線上聽課包等等,這些也是一次性交付性質。

而我們要理解的網際網路產品,就不是一次性的了。它是一種持續相互作用的產品形態,這種產品形態體現的是產品建設者和使用者之間,通過產品介面建立了直接聯絡的通道。這種聯絡,資料可以市完全自動的流通和互動狀態。

網際網路產品就是為了建立互動,持續互動

在沒有網際網路時代,產品交付之後,基本上客戶的反饋收集是很困難的。有時候成本還很高,比如要通過發放實體問卷調查或者電話回訪。網際網路之後,傳統的產品模式依然是這種很低效的反饋,只是基於網路,回傳的快了一些。

但是網際網路時代的產品,資料可以直接通過產品本身精準的收集、判斷客戶的反饋資訊,這就是我們產品人常常談到的使用者行為軌跡。當資料開始爆炸,海量資料時代到來,藉助於高效的演算法,只有這樣的產品形態才能更高效、及時、精準的收集到使用者反饋的資訊。

網際網路公司強調產品,其實是因為這是他們跟海量客戶唯一互動的方法。必須不斷的打磨這個產品,來提供自己跟客戶互動的效果。只有通過網際網路產品和客戶發生互動,才能夠真實的瞭解他們的需求、反饋,迭代優化你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對產品開發越來越看重敏捷開放,快速迭代的原因。

可以想見,未來,任何企業不管是提供什麼樣的實體產品或某種服務,都需要一個網際網路產品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網際網路產品提供了跟客戶產生連線,持續互動的介面。

網際網路產品不僅是呈現了這種互動的介面,它在整個科技發展的鏈條中還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網際網路產品提供一個反饋閉環。

說到這個,是因為現在人工智慧概念的興起,機器正在向一個自我學習,自我進步的方向在發展。

打一個比方,機器是一個笨小孩,如果想讓他變得更加聰明,那就得給他先注射一系列智慧演算法,然後不斷給他餵食海量資料。機器不會感到疲倦,他可以自動的收集這種反饋資料。他會24小時不斷的消化這些資料,資料通過演算法最終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可是這個過程很呆板,演算法沒有實現自動優化,就無法更精確的逼近提供出我們真實想要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夠智慧。這裡提到“我們真實想要的”,那麼就需要把我們的需求能不斷的反饋給機器,然後機器智慧的不斷優化演算法,將這些資料更好的消化。這樣不斷的反饋,不斷的優化,最終不斷逼近我們想得到的結果,直到越來越精準。於是笨小孩就會變得越來越智慧化。

如何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兩度識別

而產品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反饋閉環。而反饋閉環是任何學習的一個前提條件。網際網路產品在產品介面上,實現了實時的互動,這種互動產生的所有資料,都能帶來產品和客戶之間的相互聯絡。產品在客戶的調教下不斷的迭代,客戶也在產品越來越智慧反饋下更加滿意。

我們理解網際網路產品,需要在人工智慧的大方向上去理解產品的這個核心的價值:它提供了一個反饋閉環。這也是為什麼網際網路產品人在設計產品時會特別重視資料反饋、產品互動的原因。

當然還有很多網際網路產品人,樂於拍腦袋去做產品,那麼這些人肯定趕不上資料智慧的時代,更無法跟上人工智慧的發展了。

總結

好了,最後終結一下。在網際網路語境下,你所認識泛產品概念,首先可以和“服務”進行通類的區分。通過劉潤老師提出的產品定義,用邊際成本的概念將“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這樣,你會了解到公司裡傳統意義上的“專案”和“產品”的區別。然而,針對網際網路產品這種特殊的產品形態,我們需要引入曾鳴教授對其核心的定義,深度理解網際網路產品形態和價值,就與其他傳統意義上的產品相區別。你需要認知到網際網路產品的核心是建立跟客戶互動的介面。同時在人工智慧發展浪潮中,產品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反饋閉環,這也是網際網路產品核心的價值所在。

關於網際網路產品,你深度理解了嗎?

-end-

作者:曹濤,產品經理,網際網路追風人。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追風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