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入門網際網路產品經理

小白產品汪發表於2020-12-11
剛入職場的小白沒是否有這樣的困惑:成為產品只是一個契機,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產品經理、勵志成為一個好的產品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其實最直接的答案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想法。

為什麼要成為產品經理

十二指令上說,問問題要問至少三層,才能靠近問題的根本目的;那麼我們為什麼相當產品經理?當一個什麼樣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到底能幹嘛?產品經理又能帶給我們什麼?也許最初的我們只是因為好奇,也許是產品經理的頭銜誘人,也許是我們一直崇拜追隨的物件是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更也許成為產品經理只是因為我們想改變世界的初心。

有問過自己真正為什麼想成為產品經理嗎?去問問吧,找到那個最戳中自己內心的理由,這個理由會支撐你去規劃你的職業道路,會在一切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推動你的步伐。看到了目標,才能拆解成一大步,邁出每小步,直至目的的達成。

小白分享:小白是軟體工程專業技術出身,有在校三年的開發經驗,曾多次獨立負責企業中小型專案。但成為產品經理,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偶然來自於聽到樑寧老師的一句話:如果你還有改變世界的想法,那就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經理吧。必然是之前做專案的時候做的不僅僅是開發,還有功能設計、專案跟進、多方交流等等,這些技能其實都屬於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通過偶然和必然,才使小白擺正了自己的定位: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經理。

產品經理到底做什麼

網際網路行業中俗說:產品是媽媽,程式設計師是爸爸,運營是奶媽。在一個產品落地的過程中產品決定了這個軟體/APP有什麼功能,長什麼樣子;而爸爸負責將媽媽的想法進行程式化實現;而奶媽負責軟體的後天教育,有什麼性格,和人怎麼互動。首先,來了解下一個網際網路產品落地(0-1)的完整流程。

上圖所示,一個網際網路產品開發的過程是自上而下,成瀑布流的形式(不包含迴歸迭代過程)。而產品經理的職責則貫穿了產品誕生的各個階段,每一步其實都需要產品經歷投入經歷,保證並推進專案的進行。

從整體來看,產品誕生有四個大模組,每個模組中都有若干個小模組。值得注意的是,沒重點標記的模組其實並不是說產品經理不需要負責,不需要掌握相應的技能;反而每個模組的一些基礎知識是都是我們需要掌握的,這不僅方便我們和各個部門溝通,還可以通過各個部門的反饋對產品做出正確的決策(所謂的產品感)。

因此,產品經理是個綜合的崗位,需要所有技能都做所瞭解或掌握。在上圖中的產品設計階段,是初入產品經理的我們要在工作或是學習中慢慢掌握的基本技能。當然真正工作中的學習過程可能是反過來從第6步到第1步的。

比如剛入職場我們的leader會直接丟擲一個需求,新人只需要把這需求形成需求文件(PRD)給開發和測試描述明白即可。隨著能力的增強,我們慢慢會負責到專案的某一模組,進行這一模組的功能設計、結構設計、並畫出基於功能的原型圖。隨著進階,我們之後會從頭開始帶一個新的專案,從需求分析到產品策劃到最後的產品上線,我們才能跟著走完一個產品真正落地的流程。對於小白來說進入公司直接帶一個專案這是不切實際的存在,但我們要記住,身為產品經理我們要一直的加強和完善我們技能,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加強產品感,才能在以後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什麼樣的人適合做產品經理

有一顆好奇且敏感的心

如果你時刻都能對身邊的變化明察秋毫,那作為產品經理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我們要時刻觀察網際網路的業界動向。市場今天朝那個風向變,競品又多了什麼功能,使用者又反饋了什麼問題等等,都是我們要時刻察覺且關心的問題。好奇:作為產品經理要對任何的新事物充滿熱情和新鮮度,每天刷刷其他app,看看網際網路晨報,都會促使我們對自己的產品產生新的想法。敏感: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使用者的訴求,察覺到資料不和邏輯的地方,發現新的痛點入口等等,都是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的新。

無懈可擊的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我們並不陌生,準確的說我們從小就在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到底是什麼:是思考問題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B端的大多數產品來說,都是邏輯複雜、功能強大,沒有足夠的邏輯思維甚至會把自己繞暈。而產品的迭代和優化往往要求產品經理對產品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此擁有一個好的邏輯思維是理解和做出一款好產品的必要前提。每個產品都有一個閉環的過程,這個閉環的設計通樣需要邏輯思維,好的產品會引導使用者怎麼操作,去幫助使用者完成他們的目的。當然對於使用者來說越簡單越好,但越是簡單的操作,背後的業務邏輯可能更加的複雜。

舌戰群儒的交流鬼才

產品經理是和各個部門溝通的崗位,沒有厲害的表述溝通能力怎麼能行。所謂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雖然產品經理是和人、產品打交道,但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產品經理與開發、商務、運營或是老闆的交流的內容和角度幾乎是不同的。與我們的上司溝通時,多數為產品的方向,產品的路線圖;和商務溝通時,多半時產品是怎麼使用的;而和開發溝通時,是這個版本要做哪些需求,這個需求具體是什麼樣子。如果說交談僅僅是最基本的第一步,那麼有效的的溝通(讓對方理解自己的意圖)才是真正的溝通。這裡就要結合上面的邏輯思維了,把像描述的事務自己先用邏輯捋清楚,再用對方能聽懂的語境講出來,才是最後完整的溝通。畢竟語言是門藝術。

永遠打不倒的小強

很多招聘資訊上都有這樣一個要求:具有良好的抗壓能力和心裡素質。畢竟產品經理可是網上流傳的“背鍋俠”。所謂常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產品經理經常被“甩鍋”。這個功能無法實現,產品的設計不行;頁面呈現的太醜,產品畫的原型不行;開發後的功能和預期不符,產品沒說明白;畢竟產品經理要協調各個部門,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摩擦,但其實這些摩擦都是可以儘量去規避的,前提也是上述提到的良好有序的溝通。但是好的產品也是需要是個有強大內心且情緒穩定的人,在亂成一段的情況下,將問題總結出來並對產品形成正確的決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打通巨集微觀的管道者

巨集觀:產品的定位、路線圖、行業走向;微觀:產品的某個功能點,某一模組功能。小白見過很多人,只有單向的思維。光談巨集觀只是畫餅,想法存在腦子裡,產品卻無法落地,最終只是想想而已。將微觀追求到極致,卻往往忽視了產品本來的目的,只會停留在細節和原地,無法將產品推送到下一個高潮。所以巨集光和微觀的打通是產品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兩邊缺一不可。只有良好的對巨集微觀進行合理的把控,才能做出一個完美的產品。所以擁有這樣的思維,無疑是在產品經理的道路上擁有了一顆的堅硬墊腳石。

小結:以上5點只是產品經理的長板,不代表沒有或缺少這些因素不能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可以加強這方面的認知從而強化自己的能力,在產品經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關於行業和領域的那些事

所謂隔行如隔山,產品經理這個領域真的不例外。不同行業、不同型別的產品真的是有相當大的區別。隨著企業精細化運營日益成熟,產品經理也逐漸孵化出了很多型別,不僅是最開始的ToB和ToC。當然我們最開始的時候只知道我們在B端還是C端,什麼行業就夠了。

根據產品服務物件的不同目前可分為ToB,ToC和現在從ToB的產品中劃分出來的ToG。從產品的型別可以大致分為社交類、遊戲類、電商類、視訊類等等。從產品的切入點來說,又可以分為商業化產品經理、使用者增長產品經理、資料產品經理等。

ToB(to Business):面向企業。目前可分為對公司外部客戶和對公司內部運營管理的產品。對內的產品還可以分為CRM(客戶管理系統)、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DMP(資料庫管理平臺)等等。這些產品的作用大多是都是幫助企業提高KPI、增加運營效率、解決行業痛點或是降低成本增加利益。相對來說,面對的使用人群有明確的使用者畫像,通過溝通能獲取到明確的需求,但對需求的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系統的功能邏輯也相對複雜。畢竟一個好的B端產品能支撐起一個網際網路生態。

ToG(to Government):面向政府。其實toG產品也是面向企業(toB)的一種。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政府也開始向網際網路靠齊。智慧城市、智慧醫療、工業網際網路等等,都是目前政府大力發展扶持的範圍。當然toG和toB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toG的使用者非常固定,因此和使用者溝通的範圍會有侷限性,但收集到需求往往卻不清晰,需要產品經理有更強的深度溝通、需求分析、需求拆解、需求實現的能力。

ToC(to Customer):面向消費者。這類產品其實就是我們市面上常見的APP等。這些都是為解決使用者的衣、食、住、行或使用者的癢點(如美圖秀秀)從而誕生的產品。由於這類產品的使用者群體相對較大,使用者行為相對不確定,身為產品經理要儘可能的挖掘使用者的心裡,尋找使用者心中最根本的訴求,從而幫助人們滿足他們的目的。因此C端的產品經理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市場調查,需要不斷的和運營進行溝通,有時還要頭腦風暴去開拓新的業務。雖然說現在的C端的市場已經被分配的差不多了,但是還是有無限可能的。

對於產品型別來說,不同型別的產品真的有很大差異。有些型別的產品需要很深的行業知識。比如近幾年相對較火的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和工業網際網路產品,都是需要有相關的工業方面的知識做支撐,對剛剛進入職場沒有行業知識的新人來說真的是一道巨大的門檻。

其實每一型別的產品都有自己的優劣勢和行業屬性,雖然剛起步的新人是一張白紙,沒有什麼行業和領域屬性,但小白在這裡建議,當收到offer的時候,我們不妨考慮一下:這個行業是否是我們喜歡的,是否在市場上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是否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行業,我們是否能在這一行業深入的研究下去。

抽象的來說:我們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一個小的點,當我們進入某家公司時,我們會和接觸到的人和產品形成一條線,當然其他公司也有同型別或著相似的產品,也是一條條線,這些線交織在一起,就成了一個面:領域面。我們終究在哪條線,哪一個面上,不如觀察一下、思考一下在做決定。

所謂資料產品經理、商業化產品經理、使用者增長產品經理等等,都是從產品的各個方面來進行拆分,從而幫助產品達到某一個目的。如商業化產品經理的職責是幫助進行儘可能多的變現(賺盈利);資料產品經理則是通過資料分析和資料發掘去發現產品的需求;而使用者增長產品經理研究使用者的喜好和行為讓更多的人使用自己產品。

小結:不管是哪一類的產品、哪一職責的產品經理,堅實的基本功都是不可或缺的。回到上面的產品經理做什麼,每個一個產品經理都要伴隨產品的誕生,都要伴隨著產品的不斷成長,因此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技能、加強我們對行業的認知才是真正的王道。

技術,是有是無?

小白找工作的時候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明明技術不錯為什麼不做技術了?

小白回答:通過在校三年的專案開發,發現其實感興趣的並不是怎麼用程式碼實現,而是更傾向於去思考為什麼有這個功能,這個功能能產生什麼樣的價值。開發是讓我有了更清晰的邏輯思維和對網際網路產品實現的整體理解,而從實際整個專案的開發過程中我也逐漸去探索和擺正自己的位置,從產品經歷的角度去分析產品的功能,從開發的邏輯去思考產品的實現,這是我覺得是我在之前的專案中學習到的,也讓我清晰的認識到我更適合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小白認為,只要不是鑽牛角尖的技術都不能限制住我們的產品思維,瞭解技術的一些原理和名詞不僅會方便我們和開發人員溝通,其實技術中的一些設計模式往往也可以用到我們的產品設計中。不過我們要區分技術的度,畢竟產品和技術的側重點還是非常有區別的,知道技術能幫我的產品實現怎樣的功能就可以啦。

聊聊別人口中的產品思維

上述文中出現了兩種思維:產品思維、邏輯思維。其實他們兩個是有交叉的。最開始我們提到:產品經理是個綜合的崗位,所謂的思維也要涉及到到方方面面。運營思維、市場思維、商業思維等等,其實都和我們的產品思維有交叉的,而哪些思維我們也要了解並運用。

在回到產品思維,之前看到一種說法產品思維的核心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但小白認為這種說法太侷限性了,產品雖然最後是交付給使用者所用,但產品不僅僅是給使用者所用。使用者當然能給我們的產品系統意見,但不是所有的意見我們都要採納。我的產品還要被市場、政策等大環境的形式做決定。和產品思維能幫助我們衡量每一部分的利弊,做出折中的決定。

產品思維會幫助我們構架互聯的藍圖,所謂的萬物互聯的網際網路形式,我們要將我們的產品固定到整個網際網路的某一個點上,去聯絡到網上的其他節點,才能幫我們的產品擴充網際網路的版圖。

如果說我們起點的高度是取決於我們的學歷、技能,那重點的高度則是取決於我們的眼界和思維、網際網路需要思維、產品更需要思維。當然我們的思維是可以通過我們的訓練和成長逐漸完善的。

小技巧:具體-抽象-具體。這個思維的方法出自馬克思的方法論。可以理解為,當我們在做某一具體的事情時,可以從這件事情中抽象出什麼有用的東西,將抽象出來的再用到另一件具體的事情上。簡單的說:當我們做某一功能時,採用了怎樣的互動,這種互動我們可以抽象到某一場景上,在開發其他功能的時候可以依然採用這種互動。

總結

如果還沒有下定決心成為網際網路產品經理,那就先了解一下產品經理的工作和晉升路線再做決定。如果已經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那就想想自己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成為什麼樣人,然後去補齊我們的短板、發揮自己的長板,把自己也想象成產品,去規劃我們的路線。

 

@公眾號:小白產品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