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落幕的中國首個仿生機器人競賽,被媒體譽為仿生機器人的“奧林匹克”,究竟展現了怎樣的技術實力?
我們或許可以從各賽道的冠軍機器人身上一探究竟:人形仿生機器人賽道,決賽現場,國家隊選手“天工”身高1.80m,速度能達到10公里每小時,是純電驅全尺寸人形機器人目前的全球最快速度保持者。
多足仿生機器人賽道,北理工仿生機器人團隊四足機器人BQR3憑藉高效能關節模組和先進運動控制演算法,以出色的地形適應能力和任務完成度摘得桂冠。浙大、山大等強隊同臺競技,共同演繹了一場精彩的技術對決。
具身大模型賽道,江淮具身智慧隊開發的多模態大模型系統實現了智慧決策與精準控制的結合,成功完成了工業和家庭場景中的零樣本視覺檢測與高精度操作任務。
其他仿生機器人賽道則呈現出生物仿生的無限可能:從空中的蝗蟲、蜂鳥,到地面的蚯蚓,再到能攀爬各種平面的蜘蛛、壁虎,以及水陸兩棲的彈塗魚,還有憨態可掬的鴕鳥,充分展示了仿生技術的多樣性。
如同一面對映產業發展的鏡子,大賽的每個精彩瞬間都折射出北京海淀完整的創新佈局,我們也得以窺見中國仿生機器人產業的最新發展態勢。
這場歷時5個月的國際賽事——2024年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共吸引101支隊伍參與160餘個賽項。經過層層選拔,52支隊伍攜56款作品進入決賽,角逐72個決賽專案。最終30餘支優秀團隊在以上四大賽道中脫穎而出。
其中,海淀區的創新實力格外耀眼:19支本土創新團隊衝進決賽,帶來近30款作品,涵蓋生活服務、智慧醫療、居家陪伴和工業生產等多個領域。
大賽展示了海淀區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全產業鏈佈局——從基礎研究到市場應用,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正在這片熱土上蓬勃發展。
▍海淀"戰場":四大賽道群雄逐鹿
海淀為何成為中國仿生機器人天團的比武場?
首先,政策層面的強力支援為這場盛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海淀區於2024年4月釋出的《關於打造全國具身智慧創新高地的三年行動方案》,明確將具身智慧產業列為重點發展方向。這份行動方案與此前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和《"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構建起支援產業發展的政策框架。
同時,此次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會是海淀區構建人工智慧和具身智慧產業生態的重要一環,回顧過去一年,海淀區在人工智慧和具身智慧領域的政策佈局可謂環環相扣。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以“競技仿生•創新未來”為主題,也為彙集全球頂尖的仿生機器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創新團隊,聚焦機器人領域全球前沿態勢,共同競技、展示和交流仿生機器人的最新技術和成果。
大賽設定了24個專業獎項和9個全能優勝獎,單項最高獎金達15萬元。更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大賽透過市區鎮三級聯動以及銀行機構,對企業在空間落地、融資、人才教育、租金等諸多領域全方位支援。北京市經信局、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海淀區金融辦、四季青鎮、東昇鎮、溫泉鎮、海新域集團協同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為企業提供了一系列的落地支援。
在人形仿生機器人賽道,技術較量異常激烈。參賽作品重點展現控制能力,包括快速運動、複雜環境適應和移動靈巧作業能力。這些機器人展示了優秀的平衡能力和動作協調性,能夠完成多種複雜動作,展現了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最新進展。
多足仿生機器人賽道的競爭同樣精彩紛呈。該賽道重點比拼多足仿生機器人的協調控制演算法、複雜地形適應性、智慧化水平等。多足仿生機器人賽道圍繞具體應用場景,全方位考核機器人的協調控制演算法、複雜地形適應能力以及智慧化水平。
在比賽中,各參賽隊伍展示了他們在仿生機器人設計、控制演算法、人工智慧應用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具身大模型賽道是本次大賽最具前瞻性的比拼領域。該賽道將技術創新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全面考驗大模型演算法、多模態互動、環境理解與任務規劃等能力。
參賽機器人需要完成疊衣服、收垃圾等日常任務,以及在工廠環境中進行打標籤、掃碼、搬運等作業,充分展示了仿生機器人在家庭好工業場景的應用潛力。
其他仿生機器人不限形態、不拘一格,為各類創新設計提供了展示平臺。獲得其他仿生賽道創新優勝獎的包括行思無界科技、北航生物飛行與仿生飛行器團隊、南航仿壁虎機器人團隊、豹魴鮄探索者隊和機器貓夢之隊。
創新能力優秀團隊獎的團隊包括松延動力、Steel-SpiderBot、觸握未來、月泉仿生、繩靈之手、仿蚯蚓式微型管道機器人團隊、躍蝗翔影、靈寶CASBOT仿生靈巧手團隊、MRS張拉機器人隊和百變機構團隊。
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仿生機器人領域正在經歷從"形似"到"神似"的重要轉變。研究重點已經從簡單的形態模仿轉向對生物智慧本質特徵的深入探索。這種轉變體現在通用性與專業化的雙向發展上,既追求多場景適應的綜合解決方案,又不斷深化特定領域的專業化應用。
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創新。認知科學、腦科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深度融合,為仿生機器人的感知、學習、決策能力帶來質的提升。這種跨學科的創新正在重塑仿生機器人的技術架構,推動著更高層次的系統整合。
海淀具身智慧產業的蓬勃發展,展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活力。政策支援、市場驅動、技術創新三位一體,正推動著海淀成為全球仿生機器人創新的重要策源地。
▍海淀的機器人圈有多卷?
機器人賽道,海淀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最強集結地"。這裡的"卷",不僅有數量,更有質量。
來看幾組資料:區內近160家機器人企業佔據北京市40%的份額,人形機器人企業更是佔據全市半數江山。放眼AI全領域,1300餘家企業佔據北京市2/3、全國1/6的市場份額。產業叢集效應明顯,創新生態鏈條完整,已形成以大腦、小腦、本體為核心的具身智慧全產業佈局。
在這片創新沃土上,一批"黑馬"企業正在快速崛起:
北京中科慧靈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表現突出,其靈寶CASBOT機器人團隊在多個賽道取得優異成績。在人形機器人賽道中,輪臂人形機器人團隊獲得作業賽第一名,雙足團隊獲得競速賽第三名。同時還摘得具身大模型賽道工業場景第一名和創新能力優秀團隊獎。
該團隊研製的靈巧型和過載型系列人形機器人整機系統,展現出多地形穩定行走、高速擬人奔跑和高頻跳躍等卓越效能,可廣泛應用於家庭、工廠、野外和特種等多種環境。
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孵化的星動紀元公司專注於具身智慧人形機器人全棧技術架構的開發,其推出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XBot-L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北京理工華匯依託北京理工大學的深厚研究底蘊,成功開發了匯童系列人形機器人,實現了走、跑、跳、摔、滾、爬等多模態運動,展示了卓越的控制技術。
高校軍團的表現同樣亮眼。北京郵電大學百變機構團隊帶來的多形態仿生六輪足複合移動機器人能夠模擬竹節蟲、蜘蛛、蜥蜴等形態,實現足式與輪式兩種移動模式的靈活切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生物飛行與仿生飛行器課題組展示了具有天然隱蔽性的可懸停仿生撲翼微型飛行器BH-Fly,顯示出在現代化戰場上的應用潛力。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躍蝗翔影隊的微小型陸空跨越仿蝗蟲機器人借鑑蝗蟲生物特性,透過研究爬行、跳躍、滑翔多模態機構的耦合設計與協同控制方法,實現了複雜環境下的高效率、高爆發運動能力。
創新生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10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構建起創新創業的"溫床"。透過中關村仿生機器人大賽等活動,海淀正在打造創新要素對接的重要平臺,推動產業生態持續完善。
簡單說,機器人圈的"卷"已經從單打獨鬥,升級為全產業鏈的"組團競爭"。在這場沒有終點的創新競賽中,海淀正在書寫著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掌舵者,正在加速佈局新高地
海淀正以"加速度"佈局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產業生態。這個佈局,不僅有深度,更有廣度。
在技術創新上,海淀區下了一手漂亮的"先手棋"。透過建設具身智慧研究院、具身智慧創新平臺和機器人概念驗證與中試測試平臺,為企業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更進一步的是,海淀還在商業、醫療等重點領域打造應用場景,實施具身智慧示範工程,讓創新直接落地轉化,打通"最後一公里"。
在產業生態建設上,政府更是下了一步大棋。例如,中關村科學城成長基金擴容至100億元,構建起"母基金+直投基金+政策型基金"的投融資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血液"。同時配套實施"海英計劃"、"薪火共燃"等人才專案,透過"資金+人才"雙輪驅動,讓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升溫。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的這套組合拳已經顯現出"1+1>2"的效果。依託深厚的人才優勢、技術積累和完整的產業鏈佈局,這裡正在崛起一個具有高科技含量、廣學科跨度和強產業引領性的具身智慧創新高地。
放眼全球科技版圖,當中國機器人產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海淀更以一股勢不可擋的磅礴之力,從區域創新高地向全球科技制高點發起衝鋒。
這片創新熱土上,創業者的激情在燃燒,科研者的理想在閃耀,產業的活力在奔湧,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注入著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繪就著一幅波瀾壯闊的創新圖景。
在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中心的征程上,海淀不僅以開拓者的豪情書寫著中國仿生機器人產業的新篇章,更以追夢人的擔當勾勒著產業發展的恢弘藍圖。
從技術突破到產業引領,從創新策源到應用示範,每一個腳印都印證著這片創新熱土攀登科技高峰的堅定決心。
向科技巔峰發起下一輪衝鋒,海淀的佈局,未有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