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愛好者週刊(第 280 期):機器點餐與宅文化

阮一峰發表於2023-12-01

本雜誌開源,歡迎投稿。另有《誰在招人》服務,釋出程式設計師招聘資訊。合作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封面圖

四川德陽的"凱州新城規劃展覽館",設計了一條穿過建築物的走廊,從荷塘直到背後的山頂。為此,建築物中間還開了一個大尺度的洞口,以此強調人與自然的對話。(via

機器點餐與宅文化

現在的快餐店,都有點餐機。

你可以去櫃檯點餐,也可以機器點餐。

假設兩者同樣方便(都不用排隊),你會選擇哪一種,櫃檯點餐 vs 機器點餐?

這個問題是一個荷蘭程式設計師提出的。有一天,他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餐館吃午餐,突然注意到,新進來的顧客更喜歡機器點餐。

明明再走兩步就是櫃檯,可以跟店員面對面點餐,但是這些人還是選擇機器點餐。

這個老外不禁陷入了沉思:這是普遍現象嗎,人們更喜歡與機器互動,而不是與人互動?

最終,他得出結論:機器點餐有很多優點,所以人們更願意選擇這種方式。

(2)效率更高。人工點餐要跟店員溝通,為了避免出錯,通常需要強調和重複,這樣就比較慢。更不要提,有時候還聽不清對方的話。

(3)體驗更好。機器點餐時,你有時間思考和猶豫,不會有人催促你;即使點了奇怪的東西,也不會有人用異樣的眼神看著你;如果點錯了,可以無限次從頭再來;就算不想要了,也不會尷尬。

因為上面這些原因,人們更願意機器點餐,而不是找店員點餐,這是毫不奇怪的。

使用者的這種心態,再加上資訊科技的配合,使得人際交流迅速減少,人機互動大量取代人與人的互動:快遞員變成快遞櫃,餐館變成外賣 App,課堂教學變成影片點播......

人際交流減少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宅文化"的興起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當宅男宅女,不與外界互動。一個很大原因就是,網際網路提供了這種可能,讓你不必與其他人交流,透過電腦就能完成各種事情,解決生活的基本需要。

這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人們的外出都在減少。我看到一個美國的統計,美國人每天步行次數(一次不少於250米)正在快速下降,2022年比2019年下降了36%。

這說明大家呆在家裡的時間在增加,也意味著,人際互動在減少。

展望未來,"宅文化"肯定會進一步發展。需要當面溝通才能完成的事情,將越來越少。

我不知道,這對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減少了與他人的直接接觸,將會怎樣?但是,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只能適應這種趨勢。

那些增加人際交往的服務,未來會變得很時尚和受歡迎。比如,組織一群人面對面的沙龍、讀書會、分享會等,以後會非常流行。另外,AI 伴侶大概也會流行。

科技動態

1、湯加的報廢汽車

太平洋島國湯加,面積很小,只有260平方公里,跟北京四環內差不多大小。

它現在面臨報廢汽車難題。報廢汽車已超過3萬輛,再也找不到地方放置了。

現有的舊車場,已經有幾層樓高了,新來的舊車只能堆在最上面。

一旦下雨,生鏽的金屬、剝落的油漆、殘餘的汽油都被衝入地下,汙染飲用水。

由於沒有地方處理舊車,湯加街頭行駛的車輛都很老舊,每輛車都要使用很長年限,壞了也要繼續用下去。

湯加自身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正在跟日本談判,希望把報廢車輛運到日本,讓其回收。

2、無人氣象船

國內最近成功進行了一次無人氣象船試驗。

一艘12米的無人船,在海上航行了16個小時,累計行程110海里,收集各種氣象資料。

有了無人船以後,就解決了遠海氣象資料不足的問題。海上有什麼情況,可以很方便地派船檢視。

3、AI 版權官司

一位美國女作家(下圖)起訴 Meta 公司,未經允許就將她的作品用於訓練 Llama 模型。

法院最近判決她敗訴,理由是她未能證明,模型對她的作品進行了改編或複製。

這就是說,法院認為,除非 AI 模型的執行結果,明顯複製了版權作品,才構成侵權。只用來訓練,是沒問題的。

因此,AI 模型在美國可以合法使用版權作品進行訓練。中國應該也會採取類似法律立場,否則中國的模型就無法跟美國競爭。

4、海底資料中心

11月24日,世界首個商用的海底資料中心,在海南下水。

1300噸重的資料中心,被放入35米深的海底,裡面包含了100臺伺服器。

海底機房可以節省建設用地,以及冷卻所需的淡水,能夠減少40%到60%的耗能。

微軟公司曾經試驗過海底機房,但沒有投入實際使用。中國這次放入海底的機房,會真的交付給客戶。如果效果好,後續會在多個省份推廣。

5、AI 數學獎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是一項面向中學生的數學比賽,題目很難。

一家美國公司最近設立了一個獎項(上圖),只要哪一個開源的 AI 模型,能夠首先贏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獎,就能獲得1000萬美元。

這是一個指標意義的獎項。目前的 AI 只是大規模語言模型,本質上屬於統計預測。如果有一天 AI 能夠證明數學難題,就表明它具有推理分析能力,"奇點"大概也就來臨了。

文章

1、龍芯 3A6000 釋出(中文)

本週,國產 CPU 龍芯 3A6000 釋出。B 站有測試影片,它設定在 2.5GHz 時,效能跟 i5-14600K 接近,並可超頻到 3GHz。國產晶片能達到這樣的水平,讓人刮目相看。

2、我在谷歌的18年(中文)

作者在谷歌工作了18年,本月辭職。他寫了這篇文章,痛批谷歌已經蛻變,不再有公司創立時的理想主義,成了一家充滿官僚主義的平庸大公司。

本文是對此事的中文報導,另有英文原文中文譯文。(@yangchuansheng 投稿)

3、我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熱愛(英文)

作者是美國的一個電池專家,最初只是獵奇,不料發現阿里巴巴上面,都是又奇怪又便宜的電動車。

他忍不住就買了一輛,託運到美國,從此一發不可收,寫了很多中國低價電動車的介紹文章,在美國出名了。

4、大多數 AI 創業公司註定失敗(英文)

作者是一個風險投資家,看好 AI,但不看好 AI 創業公司。本文是他的理由,其中一條是"如果你在週末構建了它,其他人也可以"。

5、為什麼 Web Components 不流行(英文)

Web Component 技術誕生已經10年了,至今沒有流行。為什麼這樣一種瀏覽器原生支援的技術,發展不起來?作者分析了它的一些設計失誤。

6、Deno Cron 釋出(英文)

JS 雲服務 Deno Depoly 宣佈,推出定時執行功能 Deno Cron。如果需要定時執行 JS 指令碼,以後多一個選項。

7、六大平臺的遊戲開發評價(英文)

作者是一個遊戲開發者,比較了六大平臺(Web、Windows、Mac、Linux、Android、iOS)的開發優劣。

8、Dobb·E 家務機器人(英文)

紐約大學的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家務機器人,專門供家庭使用,設計目標是"便宜 + 通用",透過觀看人類動作,實現模仿。他們現在公開了設計。

[本週軟體] 集算器

週刊(第273期)介紹過一個國產資料計算引擎 SPL。

當時忘了提,雖然這是一項底層技術,但為了讓更多人使用它,開發團隊做了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中文叫做"集算器"。

它的外觀和用法類似於 Excel,不懂程式設計的使用者也能快速上手。但是,程式設計和計算能力要強得多,其實是一種基於單元格的程式語言

單元格編號就是變數名,比如上圖的A1 + 5就等於17。這樣引用上一步就很簡單,整個流程寫在一組單元格里,非常直觀。

這裡有一個例子,依靠大資料計算和豐富的內建函式,10行程式碼實現一個"古詩機器人",還挺好玩。

"集算器"是開源的,支援 Win/Mac/Linux,還有 Java 的 jar 包,原始碼倉庫就放在 GitHub,已經有 3400 star,歡迎大家訪問。

工具

1、Biome

JS 語言格式化工具 Prettier,提出誰能用 Rust 語言重新實現它,並透過所有測試用例,就能獲得2萬美元,因為它們自己沒有資源做這件事。

結果,只過了兩個星期,Biome 就贏得了這場比賽

Biome 是一個 JS 工具箱,零配置就能實現 JS 指令碼的格式化和 Lint,效能出眾。

2、IP Guide

該網站提供免費 API,查詢 IP 的地理位置。

3、Chrome-macOS-Screen-Saver-Tab

Chrome/Edge 瀏覽器外掛,讓空白標籤頁顯示 macOS 的 4K 航拍屏保影片,就像真屏保一樣。(@Y024 投稿)

4、streamlit-shadcn-ui

Python 的 Web 框架 streamlit 的一個元件庫。(@ObservedObserver 投稿)

5、miniPaint

一箇中文版線上繪圖工具,基於英文的原始開源專案進行中文化。(@geeeeeeeek 投稿)

6、Rsbuild

一個 Web 構建工具,可以取代 Webpack,減少 90% 的配置並獲得 10 倍的構建速度。(@chenjiahan 投稿)

7、Chatfairy

一個極簡的 Python 指令碼,只用115行,實現一個網頁聊天室,使用 SSE 進行後端訊息推送,對 Python 全棧開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yuxiaoy1 投稿)

8、Gmeek

超輕量級個人部落格模板,將 GitHub 的 issue 轉成部落格網站。(@Meekdai 投稿)

9、TQUIC

騰訊對 QUIC 協議的實現,新開源的 QUIC 庫,參考介紹文章。(@ryantang1991 投稿)

10、ai-teacher

一個 ChatGPT 的前端開發示例,可以當作程式碼參考。(@guojingwen 投稿)

11、DevOpsGPT

一個 LLM 應用,根據根據需求生成開發文件,然後生成軟體程式碼。(@qinwanglsm 投稿)

資源

1、SDXL Turbo 體驗站

免費使用 SDXL Turbo 模型,快速文生圖,基本沒有等待。(@zengdamo 投稿)

2、技術播客節

12月4日~12月8日,在主要的中文部落格網站,每天會集中上架一批不同技術主題的中文部落格。(@le0zh0u 投稿)

3、ataiva.com

一個英文的個人網站,裡面有作者寫的 Docker 和機器學習的系列教程。

4、生成式 AI 初學者教程(Generative AI for Beginners)

微軟推出的入門課程,介紹生成式 AI,一共12課。

圖片

1、自相關

很多論文都犯了"自相關"(autocorrelation)的錯誤,它們提出兩個現象之間存在相關關係,但其實是自相關,即變數與自身相關。

舉例來說,x 和 y 是兩個不相關的變數,散點圖如下。

現在,構造第三個變數 z = x + y,那麼 x 與 z 之間的散點圖如下。

從圖形上看,x 與 z 存在強烈的相關關係,但其實這只是 x 的自相關,y 的作用不過是增加了一些統計噪音。

但是,不知道的人看到這張圖,就會得出結論: x 和 z 有相關關係。

2、金絲雀報警器

1896年,一個英國工程師確認,煤礦爆炸是由於一氧化碳聚集造成的,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能夠快速發現地下煤礦的一氧化碳洩漏。

他想到了金絲雀,一氧化碳也會造成金絲雀中毒死亡,但是金絲雀比人類敏感,只要少量氣體就有反應。人類看到金絲雀不行了,就知道一氧化碳洩漏了。

他就製造了金絲雀報警器,那是一個玻璃和金屬做的籠子,籠子的一面是通氣孔,裡面關著一隻金絲雀。

籠子上方自帶一個氧氣罐。一旦礦工發現金絲雀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跡象,就會關閉通氣孔,開啟氧氣罐的閥門,輸入的氧氣就會讓金絲雀復活,同時礦工可以撤離危險區域。

文摘

1、知識錯覺

"知識錯覺"(the illusion of knowledge)指的是,你自以為懂得或掌握了某種知識和技能,但是實際上並不懂。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網際網路可能會助長人們的"知識錯覺",過度自信自己的技能水平。

研究人員讓實驗的參與者,重複觀看某種技能的影片,例如投飛鏢或者跳霹靂舞的影片,最多可以看20次。

看完以後,參與者需要預估一下,自己對這項技能的掌握程度。

大多數人表示,透過觀看影片,他們已經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該項技能。而且,觀看影片次數越多的人,回答越確定,自信心越強。

然後,每個人需要當眾展示該項技能。結果令人非常失望,他們顯然都沒有掌握。研究人員說"他們的實際表現沒有顯示出任何學會的跡象。"

程式設計師尤其要小心這種錯覺,千萬不要看完教材或文件,就認為自己掌握了某項技能,一定要自己動手用它做過專案,才算學會。

言論

1、

每當你認為別人毀了你的生活時,實際上是你自己毀了你的生活。受害者心態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心態。

如果你換一種心態:無論情況多糟糕,這始終是你自己的問題,並且你盡力來解決它。我認為這更有效。

-- 查理·芒格,美國著名投資家,本週去世,享年99歲

2、

三年前,我辭去了銀行的工作,由於沒有收入來源,我決定開發一個遊戲。

寫了三天程式碼後,我不禁想"我是開玩笑嗎?我能賣掉這個賺錢嗎?" 於是,我又去找工作了,並找到了我今天的工作。

-- Hacker News 讀者

3、

我和我的電腦一起住在俄勒岡州的荒野。鹿比人更常來訪。在我的池塘裡,一隻烏龜似乎發現了另一隻烏龜,我打算仔細觀察這一進展。

-- Paul Lutus,一個隱居的程式設計師,開發了蘋果電腦早期最暢銷的文書處理軟體

4、

很少有公司能夠支援充滿激情的員工,即使公司聲稱需要他們。

這是因為工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為了發展生產力。員工的價值是以生產力來衡量的。激情很難量化,充滿激情的員工相信有比生產線更重要的事情,他們對打卡不感興趣,有時還會違反規則。

-- 《創意者與官僚》

5、

不要追隨你的激情,追隨你的努力。

-- 馬克·庫班,美國企業家

往年回顧

生活就像一個魚缸(2022 #233)

騰訊的員工退休福利(2021 #183)

貴州變瑞士,有沒有可能?(2020 #133)

技術解決不了人類的對立(2019 #83)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