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社會與自然的關係指明瞭新方向。要在2030年遏止和扭轉自然損失,企業的行動至關重要;
  • 為應對不同經濟行業對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依賴,需要採取有行業針對性的舉措;
  • 為幫助加快向自然受益的未來轉型,一份新指南列出了12個行業的企業應採取的行動。

去年12月,全球朝著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邁出了重要一步。在生物多樣性空前喪失和氣候緊急狀況日益惡化的情況下,196個國家的政府去年達成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該框架規定了要到2030年遏止和扭轉自然損失,需要在多大範圍和規模上開展行動,而這一目標通常被稱為“自然受益”(nature positive)。 

值得注意的是,該框架設定了若干大目標和具體目標,呼籲企業發揮作用,為塑造自然受益的世界做出貢獻。這是因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者想要全面瞭解自然危機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這種風險包括:因自然和生態系統服務的喪失而導致的運營和供應鏈中斷、因客戶期望的轉變而導致的轉型性風險、投資者的壓力,以及與自然相關的報告和披露的新法規等。

總之,越來越清楚的是,願意引領轉型並立即在自然問題上採取行動的公司,不僅能更好地降低與自然相關的風險、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期望併為即將到來的自然監管做好準備,還能用好因保護和恢復自然帶來的商業機遇。 

加快企業保護自然的行動

商業對自然的影響規模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在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所有人為壓力中,食品、能源、基礎設施和時尚四大價值鏈佔據90%。 

雖然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探索並減少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依賴,但企業在自然方面的行動遠遠落後於氣候行動。研究表明,83%的《財富》全球500強企業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相比之下,只有5%的企業制定了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目標。 

如果不保護、恢復並負責任地管理大自然,我們就不可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在過去10年中,地球上的海洋、植物、動物和土壤吸收了50%以上由人類引起的碳排放。研究還表明,為到2030年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ºC以內,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可以貢獻高達37%的減排量。

大自然是我們抵禦全球氣候災難的最佳盟友。而現在,企業應該採取行動,助力塑造自然受益、淨零汙染的未來。

企業為何需要採取有行業針對性的方法

經濟的各個環節都要依賴於自然及其生態系統服務來持續運作。儘管所有行業的整個價值鏈都依賴於自然,但它們也在持續助長導致自然衰退的驅動因素。

  • 化工行業的淡水使用量佔全球淡水使用量的5-10%,但卻依賴淡水存量來持續運營;
  • 個人護理和家居用品行業依賴大宗商品和天然原料,但某些植物採摘方法會對生物多樣性產生直接影響;
  • 全球糧食生產依賴於生物多樣性和健康的生態系統,但農業已經對86%瀕臨滅絕的物種構成威脅。

簡而言之,如果再不減少我們對自然的影響,不扭轉自然的損失,我們就不可能擁有自然受益的未來。這需要我們迅速轉變如今的社會經濟體系。

要以必要的規模和速度積極採取保護自然的行動,企業就必須瞭解其所在行業與自然的互相作用。 

這將能使企業採取最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的影響和依賴,並確定合作或倡導加速變革的機會。

讓12個全球行業優先實現轉型

在許多夥伴組織的支援下,商業自然聯盟(Business for Nature)、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和世界經濟論壇為各行業的轉型方法提供了參考,並就全球12個行業的企業可以採取的具體行動制定了新指南,目的是轉變其運營和價值鏈:

為全球12個行業的企業制定了有針對性的企業行動指南。

圖片來源:商業自然聯盟

這12個行業包括:農業食品、建築環境、化工、建築材料(水泥和混凝土)、能源、時尚和服裝、金融服務、林產品、家庭和個人護理產品、旅行和旅遊、廢物管理,以及水公用事業和服務。 

指南針對每個行業都在高層面制定了所有企業都可以採取的行動,並使用了科學目標網路 (SBTN)指南和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NFD)制定的風險管理和披露框架等全球性工具。

例如:
  • 能源企業可以採用迴圈設計,並在渦輪機中使用回收材料;
  • 家庭和個人護理產品企業可以增加對具有自然意識的產品和商業模式的投資,如可再充裝產品、無水配方、可重複使用或耐用產品,以儘量減少水的消耗和對水系統的汙染;
  • 水泥和混凝土企業可以用非淡水水源(如收集的雨水或處理過的市政用水)替代淡水,建立水迴圈系統,並建造人工溼地,以減少取水量並改善水質;
  • 農業食品企業可以承諾並實施無森林砍伐和無轉換的生產和/或採購,並支援農民採用可再生的農業實踐,避免土地和生態系統的退化,並加快其再生。

這些變革行動建議遵循了常用的減緩自然變化的等級體系,目的是首先避免和減少對自然的壓力,然後進行恢復和再生以恢復自然狀態,最後變革基礎系統以解決自然喪失的驅動因素。

自然第一,人人受益

顯而易見,要想推動地球的健康,確保我們所有人都能迎來具有韌性、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就必須把自然放在第一位。 

大自然是我們幫助實現氣候目標、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的最佳盟友,而各企業(無論其規模、地域和行業如何),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 

該轉型過程需要投資和創新,但有行業針對性的自然行動能夠為其提供指導路徑。

Diane B. Holdorf

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執行副總裁

Akanksha Khatri

世界經濟論壇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總負責人

Eva Zabey

商業自然聯盟執行長

來自: 世界經濟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