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的BI和資料倉儲專案失敗,看出從業者那些不堪的亂象

傑華園發表於2020-11-10

BI進入國內已經有一些年頭了,國內外IT巨頭都紛紛搶灘這個領域,一些中小軟體企業也涉足其中。零售、製造業、快消品、航空、金融、電信等行業都成為BI實施的重要領地。
但是,說句不客氣的話,大部分BI專案都是失敗的,至少是問題重重,根本達不到客戶的要求,資料質量、系統效能是首當其衝的主要問題。

從60%的BI和資料倉儲專案失敗,看出從業者那些不堪的亂象

從業人員中,50%以上都嚴重不合格,做出來的東西質量也就可想而知。

1、先說架構和設計。大部分architect看多了人家的架構設計,基本上也能拼湊個architecture出來,無非4層而已:Operational Source Systems; Data Staging Area; Data Presentation Area; Data Access Tools,或者其變異品種,或者名稱稍有不同,實質都差不多。

然後是ETL的架構設計和報表層的架構設計。

從60%的BI和資料倉儲專案失敗,看出從業者那些不堪的亂象


看似很簡單是吧。但是,有多少專案組真正做過非常詳盡的調查?資料結構、主外來鍵檢查、引用完整性、值範圍、列長度限制、空值檢查、合法/不合法的值列表、隱含的業務規則等等。

如果有多個源系統,資料一般會出現不一致,不一致有多少?有沒有詳細的清單?如何建立企業主資料?如果這些都沒考慮,或者做得不詳盡,那麼這個專案基本上可以說在忽悠客戶。
源系統這關過了,接下來就是data staging,為何要staging? 如何staging? staging哪些?staging形式? staging效能?staging中要做哪些清洗、轉換、一致性處理、補充、去重?在哪個環節做?先後順序?
然後是資料載入到資料倉儲/資料集市,在載入前,代理鍵的分配,遲到維度資訊的處理,早到事實資料的處理,這些都考驗設計者的智慧和經驗。

從60%的BI和資料倉儲專案失敗,看出從業者那些不堪的亂象


但是,根據筆者的從業經驗,很多專案組壓根沒考慮到其中的很多東西,甚至壓根不知道還會有這種問題存在,所以最終做出來的東西資料質量一塌糊塗,也就絲毫不奇怪了。
好了,資料終於裝載到資料倉儲了,下面要做什麼呢?大家都知道要做劇集。

但是,可能的查詢成千上萬,你聚集哪些?聚集太多了,重新整理本身就要耗費太多時間,本來是為了提高查詢效能的,結果客戶左等右等,最後被告知系統還在重新整理聚集。

本來客戶每天早上要看報表的,結果你一個ETL加一個聚集處理,還有其他相關計算花了2天還沒跑完,於是只好忽悠客戶伺服器效能不夠、資料庫記憶體太小,等等亂七八糟的藉口,你還不如干脆建議客戶每週看一次報表好了。
2、資料倉儲建模
大部分建模師也都知道維度建模、去正規化設計,大的方面基本上都知道。但是,建模最考驗人的是細節,我就見過很多資料模型主體上還是去正規化設計的,維度表、事實表都俱在,但是一深入瞭解,就發現建模師骨子裡還是3NF的設計思維,因為除了主體之外的正規化設計比比皆是。
SCD(緩慢變化維)也都知道如何處理,但是對於快速變化維表、巨型維度表、數量眾多的只有很少記錄的維表、複雜的層級關係處理、多對一關係的處理,就往往不知所措了。
更要命的是對於粒度的把握,要麼粗了,導致最終很多查詢實現不了;要麼細了,導致資料太多,影響效能;或者粒度雖然對路了,但是相應的維度表粒度不匹配,於是弄出五花八門的補救辦法。
3、效能調優
當醜媳婦最終見公婆的時候,老底曝光,效能不可能好,於是開始tuning performance,左調右調,效能也改善不了多少。於是又開始忽悠客戶升級伺服器,加記憶體。
按我的觀點,效能根本就不是調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你從開始各種設計就有問題,到後期怎麼調也是沒有用的。先把資料倉儲建模、聚集的設計、 ETL的設計做好了,然後再從OS、DBMS、SQL三方面去最佳化,資料庫哪些segment應該放在不同的硬碟上,如何partition,哪些聚集放到哪些partition上,SQL不能只圖寫著方便而不考慮其效能,該建哪些索引,建什麼樣的索引,這些都影響著效能。
所以大部分BI系統最終效能不好絲毫不足為奇,設計的人就不夠專業或者考慮不周詳,效能最佳化的人經驗又不足,ETL開發者、報表開發者往往只會工具,對於SQL和各種指令碼沒有深入的掌握,這樣做出來的東西效能自然好不到哪裡去。
4、從業人員的問題
大部分人只會個工具,ETL工具,報表工具等等,甚至工具都沒有會到很精深,更別談真正領會其內涵。我就曾經做過一個ETL,要抽取的資料在無格式的日誌檔案中,而且該日誌是最好的資料來源。
報表也是,簡單的都會,一到極其複雜的多主題、複雜的統計就瞎了,客戶的需求有時候比較怪異,非要把完全不相干的東西整到一張報表中,你還必須實現。但是從業務上考慮,他那樣的需求有其合理性,你看似不相干的東西,或者認為不必要的跨行計算,他能從中一眼看出東西來。

我就曾經給銀行做過一個超級複雜的報表,把各種不同的信貸全部在一個報表裡統計,有橫向的統計,有縱向的統計,還有小計,逾期的分期的上期的當期的全部在一張表當中,還要分為account-level和customer-level兩種統計方式。

從60%的BI和資料倉儲專案失敗,看出從業者那些不堪的亂象

我整整用了4層的subquery來進行各種分組統計,再把結果集作為上一層的源資料,還用了N多的集合操作。寫好了之後,對於一個上千行的SQL我心裡也沒底,結果一執行,效能還不錯,幾分鐘就跑出來了,業務部門的人一核對,資料也都正確。這東西,你要是僅用報表工具來實現是很困難的。
很多公司在招人時,為了節省成本,招幾個水平較高的,再招一大堆剛入門的,以為這樣的搭配就可以提高整體水平。我並不否認新手當中確實有學習能力強、聰明、邏輯思維能力不錯的,這種人很快就能成長起來,但是大部分人你永遠別指望他們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軟體工程師。

管理也存在很大問題,軟體業就是軟體業,它不是製造業,你拿管理生產線的方式管理軟體開發,只能帶出來一支士氣低落、木訥遲鈍、毫無創造力、實施水平也低下的隊伍來。
客戶呢,比較迷信大公司,因為大公司實力雄厚有保障、有成熟的管理。其實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最終做事的還是那麼幾個人,這幾個人的素質、技術水平和責任心決定了專案的成敗,大公司無非是做砸了換一撥人再上,耗得起。

但問題是客戶耗不起,一個好好的專案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花了幾百萬幾千萬,最終效能低下,質量堪憂,莫說決策支援了,連裝點個門面都嫌寒磣。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1472864/viewspace-273337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