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AIBigbull2050發表於2020-06-26
  2020-06-23 22:53:47

來源 | 公子龍

編輯 | 公子龍


大學裡的三點收穫



2001年我考入了南開大學,起初大學的生活是讓人有點失落的,但慢慢地從安靜樸素的校園和踏實努力的氛圍中,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大學期間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寫程式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自己也有三點收穫:耐心,知識,夥伴。

第一點收穫:耐心。有耐心,能獨處,並基於長期思考做判斷,而不為短期因素所干擾,耐心地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實上,你經常想象的很美好,設計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這種耐心,絕對是在南開磨練出來的。

大學的時候我是怎麼面對枯燥的生活?人物傳記是非常好的心靈雞湯。我讀了很多人物傳記,如果說有收穫,就是發現那些偉大的人,在沒有成為偉大的人之前,也是過著看起來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最後從點連成線,成就了他們。

我畢業後參與創立了酷訊、飯否、99房、到現在的今日頭條,每一段創業經歷,都挺寂寞的。現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僅是等待的耐心,還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還要有耐心地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伙伴。

第二點收穫:看書。寂寞的大學生活,給了我人生最安靜的閱讀時光。我用別人打遊戲、打#牌的時間,閱讀了各種各樣的書,或者說亂七八糟的書,包括各個專業的書,包括人物傳記,也有各種境內外的報刊雜誌。

當然,那時候,我也有困惑,覺得看的這些東西和思考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沒什麼用。直到後來我進入網際網路行業並開始創業,各種各樣的知識才連成線,幫我理解行業、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領域,包括如何讓資訊得到更有效率的組織和分發,從而改變各行各業的效率。

2011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 同時,2011年是智慧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智慧手機出貨量的總和。我想,這是資訊傳播介質的變革,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資訊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手機隨身攜帶,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於是我創辦了今日頭條。

第三點收穫:結交了很多的夥伴。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伴。作為一個不怎麼參與集體活動的理工男,怎麼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電腦和程式設計建網站……後來,同學聚會,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電腦還是我裝的。我裝過的電腦有幾十臺,當然大部分是女同學……不但要幫忙裝電腦還要經常保修。沒錯,就像你們想象的那樣,修電腦為我帶來了人生重大的收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

在校園裡,我接了不少外包的專案。包括我太太她們系的網站(當然是免費的)。因為這門手藝加上兼職,大四的時候,我每月能有超過兩三千的收入,在當時,絕對是土豪。那時候,和同學一起泡實驗室,熬到半夜一兩點,會請大家集體去烤串。一週能吃2-3次。

當時和我吃燒烤的人很多是對程式設計感興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有我同一級的,微電子專業的,軟體工程專業的,還有師兄師弟,後來也相繼加入我創辦的公司,成為了我們公司的技術骨幹,也是創業夥伴。



我的工作感悟


2005 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公司。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首先,我工作時,從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程式碼我都看過。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透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工作的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後也程式設計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組,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20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今日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我的創業初心


我很尊敬Elon Mask ,他不僅創辦了TESLA ,而且還創辦了一家叫Space X的公司,目標是革新太空科技,終極目標是人類能夠在其他星球生活。

Space X現在是全世界第一傢俬人向太空發射火箭並實現回收的公司,儘管在前沿領域裡不斷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身後甚至連跟隨者都沒有,但Elon Mask一直相信:只要理論上能夠成立,理論上可以做到最好,那就應該去努力實現它。

我特別欣賞這種追求卓越和領先的勇氣。年輕人創業,就是要去創造新的技術,做那些理論上存在但還沒有實現的東西,給世界帶來根本性的進步。創業,有人想的是要賺筆錢,有人想的則是要做件事,我覺得自己是後者。

如果你偶然發現青黴素能消炎,你是先考慮用它去救人還是賺錢呢?應該都是先想到救人。我也是一樣。到了這個時代,有個性化的方式來推薦資訊,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如果我想賣掉這家公司,現在就可以拿到一大筆錢。但我奮鬥的目標不是賺錢和享樂,支撐我的是自我實現,希望有更多的創造體驗,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希望遇到更多優秀的人。

現在的創業環境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好了,創業能取得多大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你到底願意做多大的事情。年輕人關鍵是立志高遠,享受拼的過程,不自滿,不懈怠。要把成功的目標,設定的儘可能遠。




優秀年輕人的五個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絡。跟你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個特點: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演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瞭解的話,那麼很多除錯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個特點: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今日頭條剛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如果對此持懷疑態度,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尋)。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相關的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個特點:不甘於平庸。走入社會後的年輕人,應該設定更高的標準。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了,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當初的預期。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得到買經濟適用房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如果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這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個特點: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傳遞)的感覺始終不好。

他們覺得其他同事做得不如他們,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 TOP20% ,但他們覺得自己是 TOP1% 。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除錯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統計一下資料,做一下使用者反彈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家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不推諉,只要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把一個使用者量不足 10 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越做越好。由於是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個特點:對重要的選擇要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所左右。比如,原先有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公司。

2006 年、2007年的時候,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6223/viewspace-270065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