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普遍認為SaaS概念始於Salesforce,目前Salesforce年營收超百億美元,市值過千億,甚至超過B端大佬Oracle。在2020年中,全美SaaS排名前10的公司總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據Garner估算,2020年北美SaaS行業總營收1040億美元收入,預計在2021年還將增長超過15%。
國內SaaS市場熱度在近兩年也大幅上升,資本關注度持續回暖。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國內SaaS行業投融資事件達550起。2021年上半年的投融資金額也超過百億。科脈、深圳漢德、印象筆記、藍湖等公司,先後獲得了過億融資。到5月下旬,國內CRM頭部供應商紛享銷客也宣佈了鼎暉百孚的獨家數億元F輪融資,此輪融資距離紛享銷客上次融資僅隔半年。
撰文 | 呂海洋
如今的市場熱度反映了使用者對SaaS模式的認可。從千禧年至今,SaaS逐步被市場所接受,大量企業使用者開始認可訂閱服務的應用模式。隨著雲基礎設施和數字底層技術的不斷完善,SaaS普及速度持續加快,使用者端的需求增速遠高於市場擴充套件速度。
據工信部發布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預測,2025年我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200億元。
SaaS市場的快速發展,依託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不斷加速。今天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主要有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企業自身的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主線。另一條主線是企業組織邊界的發展變化,從內部協作到產業協作,到最後變成生態協作,逐步向「社會化」協作發展。
紛享銷客創始人兼CEO羅旭認為,中國企業正在從兩個維度上發生鉅變,「在橫向上,中國企業正在從資訊化走向流程化,系統更加註重流程、注重數字化、注重智慧化。在縱向上,以營銷為例,企業注重從組織內部的協作變成產業鏈的協作,最後變成生態的協作,實現組織的社會化。在中國是這樣,在歐美也是這樣,全球都是這樣。」
由此,在企業數字化、智慧化、組織化的過程中,整個企業的管理模型和驅動模型也會發生變化,從開始重視客戶、重視資產到重視業務、重視管理,最後注重生態,注重連線,注重整個組織的體系化。
從產業角度來看,不同行業的底層業態都在發生很有趣的變化。產業開始由孤立向生態化轉變,線上、線下加速融合,企業從研發到物流,到營銷、服務形成一個整體,強調數字化、生態化、智慧化,打通訊息流、資金流、票據流、服務流,甚至物權等各個環節,形成全場景、全鏈路、端到端、一體化的產業生態,打造未來的企業業務系統。
一
SaaS服務行業痛點
製造業是SaaS近年來落地的熱點行業。製造業的第一核心痛點是專案管理,在製造企業中。因為很多專案體量很大、週期很長,涉及的部門又非常多,很多專案在企業內部成了「黑箱工程」,各個部門間無法透視整個專案過程,也無法進行風險預測和階段管理。
因此,很多製造企業的營銷和服務往往就會出現靠人管理整個專案,從而無法做出準確的銷售預測和銷售階段管理,前端的營銷、後端的庫存沒有辦法組合起來。
此外,製造業在後端需要構建服務體系。「以往,製造企業的服務都是交給上下游的服務夥伴,但是最終誰用了你的產品?你的產品在哪個環節出現了什麼問題?你怎麼維修?怎麼形容維保服務?廠商知道不知道?」羅旭表示,服務的問題在整個行業中越來越為大家所關注。「紛享銷客提出了『連線客戶、成就客戶』的理念,企業不僅要連線終端代理商,還要在終端連線使用者、連線服務。構建一套服務使用者的數字化業務能力系統。」
在CRM業務中,供應商更應注重三個核心觀念:整體營銷專案的視覺化問題。銷售服務一體化問題,以及渠道業務的數字化問題。羅旭介紹說,「我們在這一側基於這三個核心價值做CPQ,靈活的報賬體系,以及專案空單模型,幫助企業完成整個重大專案的自動專案風險等級劃分,透視專案的決策鏈,實現完整專案的關係人圖譜,有相對清晰的專案階段輔助工具,讓更多的企業強調整個專案管理的目標、階段、風險,還有程式的可控性。」
在服務方面,SaaS需要充分利用平臺能力,例如微信,透過微信可以提交服務請求,使用者透過掃二維碼就可以進行服務連線,最早把ERP、進銷存、SIP等環節打通,形成一個銷售服務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思路。
在製造企業中,系統的整合往往是結構化的,以API形式實現資料庫對接,對於企業中的實際使用者來講並不友好。「最好的整合是微信(IM)模式的,就像生活中的購物、遊戲場景,可以在微信中生成邀請卡片分享到朋友圈、傳送給朋友或者群,透過IM對話的訊息機制,直接實現資料、業務的連結。」羅旭表示,以CRM為例,使用者可以把賬號體系、單點登入、介面API、應用健全、訊息系統等環節全部打通,串聯CRM、ERP、MES、PRM、OA,把CRM系統當成企業的數字化移動門戶。
二
SaaS市場火爆,但PaaS終是未來?
提到SaaS,則不得不提PaaS,那麼這兩種模式在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究竟應該怎麼選?PaaS是否只適合中大型企業?SaaS更適合中小企業?
其實不論是PaaS還是SaaS都給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不過,大企業業務流程和組織架構複雜,經營和管理都很個性化。因此,除非是辦公協同等通用型SaaS,專業型SaaS很難做到100%滿足大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大企業特別強調整體最佳化大於區域性最佳化,他們普遍希望打通各個環節的資訊系統,這樣不管是從流程處理上,還是資料分析上,都能有更高的協同效率,以及全域性視角。
目前,中小型使用者也確實佔據SaaS市場的絕大部分,大型企業更加傾向於定製化,且對雲服務的安全擔憂也是阻礙大企業採用SaaS模式產品與服務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企業的定製化需求,催生了iPaaS(整合平臺即服務)和aPaaS(應用平臺即服務)。所謂iPaaS,其實就是提供一個整合平臺,幫助SaaS解決相互之間資料同步、流程整合的問題;而所謂aPaaS,則是提供一種低成本的應用搭建方式,方便SaaS公司和客戶企業定製應用,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當然,個性化需求並不是大企業的專屬,中小企業也需求PaaS。
「敏捷」是今天各行業市場競爭的關鍵詞,因此企業業務的靈活性尤為重要,業務調整變化的週期非常短。例如,企業針對618大促可調整產品策略,各個部門都要在活動期間針對618體系做出調整。而618結束後可能又要搞715、828、國慶促銷、雙十一促銷,頻繁的活動在企業的產、供、銷環境中產生線上線下的聯動,對系統的敏捷性依賴很高。
單純依賴標準化的SaaS產品顯然無法滿足企業的敏捷性需求,「每次促銷活動都要等三到六個月等開發是不可能的,使用者的等待極限可能只有三到六週。」羅旭認為,市場的快速變化,要求企業具備業務敏捷性,而提高敏捷性最好的辦法就是PaaS平臺,基於PaaS平臺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技術力量,企業可以從供應商、自身IT團隊以及生態中的二次開發團隊獲得技術支援,實現基於PaaS平臺的敏捷定製開發。
隨著定製化、敏捷化需求的上漲,SaaS公司要成為大企業市場的主流供應商,PaaS能力至關重要。Salesforce就透過自建PaaS平臺實現了低成本匹配SaaS廠商,低成本滿足個性化需求,打通多個SaaS系統,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交付效率,從而為千億美元市值打下了基礎。
PaaS的構建成本高昂,在實際操作上,並不是每個SaaS公司都有能力建一套自己的PaaS。目前,國內市場以釘釘和企微為代表的生態平臺化PaaS已經形成規模,並開始不斷吸納寄生於平臺的SaaS產品。
三
數字化轉型如何快速見效
根據艾瑞諮詢《2020年中國企業級SaaS行業發展報告》,2019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相較2018年增長了48.7%。未來,市場仍將保持較快增速,預計2022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的規模將突破千億元。
如今,從行業滲透率來看,中國64.5%的SaaS使用者企業聚集在金融、教育、製造業、建築地產、軟體開發等細分行業。SaaS滲透率較高的應用行業與滲透率較低的應用行業還有很大差距。目前,SaaS行業偏向數字化發展的趨勢愈演愈烈,SaaS投資的「風口」已經在發生遷移。
「企業要上SaaS或者PaaS,就要先學習,瞭解軟體背後的知識體系,管理理念,價值邏輯。不瞭解軟體背後的價值邏輯,不進行自身能力培訓,只是買了軟體就想上線解決問題,我認為是非常危險的。」羅旭認為,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驅動力有兩種。一種是工具使然型的,企業認為上一套SaaS就能解決問題,只看到工具的功能,而沒有明白SaaS背後的道理。另一種則是理念引導型,這種企業知道什麼叫駭客爭戰,知道什麼叫AB測試,知道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也知道就客戶留存率、流失率、生命週期等,所以他是知識驅動型、理念驅動型。
羅旭認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要快速見效,首先要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一定要選對供應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同企業有不同的需求和痛點,數字化轉型最怕「百變型和萬能型」的產品,什麼客戶都可以服務的產品必然不能直擊痛點,或者需要複雜的二次開發,這就使得專案的失敗率大大提高。
其次,SaaS、PaaS供應商要與客戶就整體需求達成共識。很多企業不太清楚自己的能力邊界和業務邊界,而廠商則一味地向客戶推銷,擴大專案,最終導致專案落地沒人管,落地用不起來,甚至不能落地。
第三,整個專案實施有節點,有里程碑,有階段。要小步快跑,不能操之過急。在這方面,供應商只能控制一部分,客戶自身對專案的把控也很重要。所以在需求邊界控制好的情況下,實施的節奏很重要。
在供應商側要實現快速見效,則廠商不能好大喜功,一味地求大求全。首先在宏觀層面設定企業數字化的總體目標。然後把目標拆成若干子目標。再對這個子目標進行優先順序排序。同時還要設立整個專案的管理機制。
四
明確數字化轉型的主線
平臺化、一體化、行業化、社會化的新產業模式正在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流。
傳統的軟體以功能化、結構化為主。固化的功能和軟體結構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組織、業務、流程中的動態需求。「平臺化」軟體則能夠支撐企業敏捷、靈活地調整業務調整。而對於軟體來說,從工具型軟體轉型為使能型軟體,實現SaaS,需要根本地改變軟體供應商產品以及研發、運維流程。
一直以來,企業級應用軟體都是以區域性的業務需求為主導。業務上有了財務需求就買財務軟體,有了人事需求就買HR軟體。而隨著企業的業務發展,「一體化」需求逐漸明顯,以功能分類的軟體系統勢必造成資訊孤島、業務孤島,企業必須在公司層面打通資料和業務流。
由此,不論是何種SaaS,要上一個系統必須要實現端到端的資訊流、業務流、資金流、票據流全面跑通。跑不通系統,軟體的價值就發揮不出來。羅旭認為,「只解決區域性問題,就像修橋一樣,要修整座橋,只修一段沒有用。」
一體化過程中也需要分工切割,前端的一般是獲客,中國企業獲客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中間更多的存在營銷專案管理,營銷自動化等等,到了後端會強化客戶成功,就是後端的服務。這裡如果變成一個視覺化的圖形來看是從前端、中端到後端整個一體化必須覆蓋,單獨做某一個小地方是很難解決企業中間核心和根本的問題的。
完成企業內部系統的一體化後,SaaS還需要「行業化」能力支撐。因為不同行業之間差異很大,每個行業自身的場景都有其行業獨特性。例如媒體行業關注選題、組稿、分發,快銷行業關注費控、庫存、服務,製造業關注設計、排產、品控等,不同行業各自獨立。
雖然不同行業之間存在鴻溝,但運營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都是以營銷為目標的端到端業務,基於客戶的生命週期形成價值流程,只是應用階段不一樣。因此,軟體的行業化,需要把具備行業場景屬性的產品標準化,提升軟體應用價值。
除了以上三點,SaaS的變革還在逐步向「社會化」發展。社會化本來的概念是任何人的關係網路構成的社會場景,軟體是組織內外生態的載體,所以實現社會化功能,完成對內連線、對外連線、對內溝通、對外溝通其實是整個企業軟體最核心的訴求。
在企業內是企業的社會化,完全是以客戶為中心的,在企業外是以業務為驅動的,進行社會化協作,而不是結構化分工。社會化要求產品形態必須是能互動的,能對內、外連線的,同時也是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