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資深網民,那應該還記得網景瀏覽器。在20年前的1998年11月,AOL宣佈以42億美元免稅換股的方式收購網景瀏覽器,從此網景的名號漸漸消逝於江湖——被AOL看上買下來的牌子,基本就沒哪個有好日子過的。藉著網景瀏覽器被AOL收購20週年的時機,我們這就來回顧一下那些慘遭AOL毒手的業界大咖吧。
網景瀏覽器
首先要提到的自然還是網景瀏覽器。作為將微軟逼得焦頭爛額的產品,網景瀏覽器可謂是業界中不折不扣的傳奇。在微軟祭出了Windows捆綁免費IE這個大殺器後,網景漸漸敗退,最終落得被AOL收購的下場。
被AOL收購後,網景瀏覽器並沒有重煥生機,反倒是進一步銷聲匿跡了。在將近2年沒動靜後,到2000年AOL才再次釋出了網景瀏覽器的新版。
但這為時已晚,加上完成質量不高,新版的網景瀏覽器並未對市場造成什麼影響力。在2003年,AOL解散了網景公司,網景瀏覽器這款和微軟IE曾經雙日爭輝的明星產品,可以說是毀在了AOL手中。
不過幸運的是,網景使出了一招金蟬脫殼。在AOL收購網景的1998年,網景於同年一月份就開始了開放原始碼計劃Mozilla——我們現在知道,Firefox就是Mozilla旗下的產品。
在AOL解散網景公司時,AOL成立了Mozilla基金會,僱傭了3人小組並承諾三年內捐贈200萬美金以完成過渡。當年售價42億美元的網景,被AOL糟蹋得只剩下這點家底,令人無比唏噓。
不過,Mozilla最終還是再次創造了奇蹟。Firefox瀏覽器在隨後幾年崛起,給予了IE瀏覽器沉重一擊,甚至隨後的新版網景瀏覽器也是基於Firefox開發的。
雖然現在Firefox瀏覽器熱度已經大不如前,但仍擁有著大量死忠粉絲,想必網景精神還會繼續流傳下去吧。
Winamp
除了網景,AOL還毀掉過其他經典軟體,例如Winamp。這是電腦老玩家們非常熟悉的一款音樂播放器。在上世紀九十年代,Winamp是Windows平臺上當之無愧最強的音樂播放器。然而隨著AOL收購Winamp,這款音樂神器也毀之一旦。
AOL在1999年收購了Winamp,並投入大量精力開發新版。但由於人員管理方面的問題,新老開發團隊衝突不斷,原Winamp開發公司Nullsoft的成員Peter Pawlowski憤然出走,另起爐灶開發出了Foobar2000,而AOL則推出了程式碼重新重構的Winamp 3。
和經典的Winamp 2相比,Winamp 3穩定性、資源利用率等方面均有著明顯倒退,同時Winamp 3還不相容早已經廣為流傳的大量Winamp 2外掛和皮膚。
儘管Winamp 2仍和Winamp 3平行開發,但Winamp 3的出現大大拉低了Winamp的印象分,這塊金字招牌就這樣砸在了自己的手裡。
AOL在2013~14年將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的Winamp出售給了Radionomy,時至今日,Winamp早已經不是裝機必備品。
長期沒有更新的它,甚至已經無法相容最新版的Windows系統。前不久Winamp終於迎來了久違的更新,加入了WASAPI支援、Windows10系統相容等新特性,官方還表示一個全新開發的Winamp已經在路上了。
然而,Winamp想要重新回到往日的輝煌,可能性已經無限接近於零,要怪就怪當年AOL下的手吧。
ICQ
QQ是國內最流行的軟體之一,而大部分的QQ使用者,應該也還記得OICQ這個QQ的曾用名。而OICQ這個名字的來源,則是來源於騰訊初期的模仿物件ICQ。
ICQ最早是幾個以色列青年的傑作,作為即時通訊軟體的鼻祖,它大殺四方,引起了業界大鱷的注意。在1998年,AOL收購了ICQ,隨後ICQ的噩夢也就開始了。
AOL給ICQ裝上了大量不必要的功能,例如插上了廣告,內建了線上搜尋,就差沒給ICQ裝一個作業系統了。
臃腫的ICQ體驗越來越差,在國外市場被清爽的微軟MSN吊打,在國內則被功能逐步完善、更符合國情的OICQ/QQ不斷擠壓,使用者數一降再降。在2010年,失去戰鬥力的ICQ在2010年被AOL掃地出門,出售給了俄羅斯投資公司DST,AOL又毀了一個好軟體。
現在,ICQ位於DST旗下,而騰訊正是DST的大股東之一。ICQ近年也推出了移動APP,試圖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分一杯羹,但始終難有起色。
Engadget
如果你經常關注消費電子相關的國外媒體,那麼一定聽說過Engadget這個名字。Engadget的官方中文名的癮科技,這是一家創立於2004年的科技部落格,主要運營關於消費電子新聞、電子產品評測等內容。
在2005年,Engadget歸入了AOL旗下,而且在好一段時間內發展得相當不錯,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最好的科技資訊網站之一。但在21世紀10年代初,AOL開始了一番神操作,導致Engadget由盛轉衰。
當時是,網路上流傳出了一份AOL內部檔案,其中顯示了AOL描繪的“AOL之路”,即闡述了要如何將AOL變為一家“媒體帝國”。
具體點來說,AOL要求編輯需要優先考慮流量和盈利,而非內容質量,這令Engadget團隊感到失望進而出走。
Engadget的主編Topolsky決定離職,隨後創辦了另一家科技媒體The Verge,而執行編輯Nilay Pater,多名普通編輯,以及產品經理Justin Glow和網站開發者Dan Chilton也都離開了Engadget團隊。
在2011年,AOL突然宣佈和Engadget終止合同,在此之前完全沒有預先告知Engadget編輯團隊任何相關資訊,這導致了Engadget又一次大震盪。
現在的Engadget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無論是編輯還是讀者都被The Verge等其他科技媒體大量分流,AOL的管理失職難辭其咎。
總結:
實際上,AOL毀掉的著名產品並不止上文提到的這些,例如時代華納、上文出現過的TechCrunch、社交網路過Bebo等等,都在AOL手上有過噩夢一般的經歷。
AOL之所以會成為“災星”,其僵化的體制、短視的目光都被視為是重要原因。在2015年,AOL自身以44億美元的身價被美國運營商Verizon所收購,並在2017年開始和雅虎進行整合成為OATH公司。
AOL未來的命運會如何?它還會是那個令創業公司們聞風喪膽的“死神”嗎?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