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居風頭已起 跟緊了別掉隊!

佚名發表於2016-10-25

  最近幾年,每年都會被冠上各類“元年”的稱號,如“智慧硬體元年”、“可穿戴裝置元年”,今年也被一些人認為是“智慧家居元年”。

  

1

  扎堆來投資,從潛力行業到飛速崛起

  2016年,可謂是智慧家居之年。

  一年間谷歌推出Google Home,蘋果介紹自己的Homekit,亞馬遜搞出了第二代Echo Dot……而國內一線企業如阿里、美的、海爾、小米華為等都相繼宣佈擁有智慧家居營銷戰略。

  不久前,智慧家居被納入政府報告,獲得了國家的全力支援,消費升級更是助推了智慧家居市場的爆發。

  這預示著,智慧家居市場正步入快速擴充期。

  

2

  百姓不買賬,大牌雲集的行業仍然步步危機

  然而你不得不承認,“智慧生活”、“智慧家庭”、“智慧社群”等概念尚未走入尋常百姓家。人們仍然潛意識更傾向認為所謂“智慧家居”等“高科技”只屬於有錢人家或者小部分的發燒友,這跟智慧家居的普及渠道也很有關係。

  目前,智慧家居最常見的銷售模式,是商場直銷和網路直銷,無論哪種銷售方式,都存在一個問題:使用者對產品缺少了解。智慧家居在本質上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構成要素,使用功能是第一要務。消費者需要的是明確知道選擇這個品類能得到什麼。期望使用者在不瞭解智慧家居,也沒有接受技術建議前提下完成消費,這無疑非常困難。

  擁有更強經濟實力的企業可以將智慧家居作為副線業務發展,或者砸錢做零售旗艦店、體驗店等,而小一點的廠家如果沒有資金和技術加持,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榨。產品普及率低、規格制式未標準化、市場亂象等都讓這個行業潛力與危機並存。

  

3

  房地產遇冷智慧社群是否能點燃市場

  智慧家居的發展不光是自身在尋求機遇,相鄰的地產行業也在盯著這塊肉。

  房地產黃金時代已經過去。2012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待售面積每隔12個月都以至少1億平方米的幅度增加。2012年,我國房地產待售面積與銷售面積比例為是25%左右,2015年,已上升至54%,增加了一倍以上。從2014年年底開始,住宅的銷售增長率為負數。

  房地產近年的遇冷下滑成了不爭的事實,不能適應時代轉型就意味著被淘汰,於是更多開發企業除了在公關自己的硬體條件外,又開始重新挖掘品牌形象等軟實力影響,迫不及待地去加上“科技”、“智慧”等王牌標籤。於是開發企業的採購名單裡自智慧手機家電、裝修基金後又大量新增了智慧產品的預算,開始大量尋求智慧廠商合作。

  然而傳統智慧家居行業,包括小米、海爾、華為等一線品牌在內,始終無法回答一個問題:這些智慧家居單品對於地產開發企業來說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業主在購買這些產品的動機是什麼,地產開發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又如何去籠絡挖掘商機?

  業主主動購買智慧家居影響的範圍侷限於家庭本身,智慧家居如果不能和開發企業搭上關係,“智慧社群”就會成為偽概念。業主家裡用什麼高科技遠端操控家電跟開發商有何關係呢?

  真正的智慧社群也不僅僅是公共區域有WIFI,門禁出入不再使用實體卡等簡單內容,而是業主真真正正能透過智慧的裝置達到控制和監控的目的。

  智慧家電、智慧腳踏車、智慧門禁、智慧一卡通、智慧路燈、智慧交通錄影等僅僅是設施,而智慧社群發揮的作用就是用一個智慧的系統,把這些碎片化的系統整合、連線起來,並透過中樞控制系統為每一個社群的成員、城市的居民以及他的家庭、個人和政府實現便捷的社會化服務。

  未來有多遠,智慧的風已經吹起

  我國已經下發戰略目標今年實現國內143個智慧城市目標,我國現在許多一線城市也都在逐步實現小區安防與110報警系統直接關聯、智慧物業、智慧停車等,一些大開發企業諸如萬科、中海等和智慧家居品牌嘟嘟E家擁有智慧社群成功案例。

  國外更是已經從智慧家庭、智慧社群發展到了智慧城市。像瑞典已經用智慧交通系統實現自動收費和罰款,丹麥透過智慧識別和定位技術保障出行暢通。

  

4

  智慧這股風頭已起,只是看何時燎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