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接棒線上音訊的盈利夢

jrwaican發表於2022-05-27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助眠、靜心解壓、治癒陪伴......線上音訊的場景滲透性越來越強。

線上音訊以聽覺為主要內容形態,使用者可以解放雙手的同時也能獲取資訊。正因如此,在碎片化時間裡,線上音訊備受大眾青睞,其經濟價值也日益凸顯。

據易觀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線上音訊娛樂市場規模已達到220億元,且未來四年呈穩健增長趨勢。預計2022年達349億元,2025年將到1038億元。可觀的市場前景讓不少資本垂涎,加碼佈局線上音訊賽道也是不乏其人。

近年來,喜馬拉雅、荔枝、蜻蜓等在內容、創作者方面你爭我搶,大部分的無效內卷讓巨頭們深陷增長瓶頸。之後為了進一步啟用增長曲線,音訊玩家們又開始把目光轉向沉寂已久的播客領域。

播客:新商業支點

當然,國內播客的翻紅並不是大廠們的主觀臆想,而是有跡可循的客觀事實。

其一,播客形式伴隨性強,使用方便,主播對話聊天的設定容易與使用者形成情感共鳴,這讓播客在生活節奏快、“emo”文化盛行的當下,逐漸在年輕群體中流行起來。

在PodFest China釋出《2020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報告顯示,收聽播客的受眾年齡多數集中在22到35歲之間。在此區間的受眾群體一般來說都具備有一定的個體消費能力,播客的變現有極大的想象空間。

其二,行動網路日漸發達,各領域品牌商開始落地多元化的線上營銷策略,極力尋找線上宣發渠道,傳遞品牌價值,像喜馬拉雅、荔枝等具備龐大受眾基礎的平臺,自然也會在品牌商們用於推廣宣發的考慮範圍之內。

參看喜馬拉雅與i雲保、聯想的聯合案例,播客營銷似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與i雲保聯合打造女性公益訪談節目《她心聲》,總播放量達320.4萬;攜手聯想打造科技題材播客《大國算力》,總播放量高達1377.1萬。

其三,大部分使用者對於播客商業化並不反感,甚至存在較高的接受意願。據PodFest China資料顯示,50.7%的播客使用者承認,播客節目曾影響過他們的消費行為,且超八成使用者對播客商業化持支援態度。

市場需求逐漸遍地冒芽、使用者對商業模式的友好態度,讓音訊玩家們更加確信繼續深耕播客領域也是可行之道。不難預料,隨著音訊平臺的自我升級和使用者消費習慣影響的驅動下,播客將會釋放出更大的商業潛力,併成為平臺重要的變現路徑。

獨立派和綜合派比美

目前,各大線上音訊平臺的播客業務佈局路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播客作為重要板塊加入到現行APP中,比如喜馬拉雅增設播客頻道、網易雲音樂將電臺標籤更名為播客。另一種則是獨立的播客應用,比如小宇宙、荔枝播客等。

雖然各方業務發展路徑不同,但將播客攬入商業版圖的意圖總歸一致。殊途而同歸,額外增設的綜合派和擁有單個APP的獨立派現已展開正面交鋒,競相爭奪播客賽道上岸先機。

獨立派精學外在招式,通過連結第三方平臺進行聯合推廣。主要因為多數使用者出於節省手機空間的目的,更加傾向或者習慣使用泛用型客戶端收聽播客,需要使用者額外主動下載的播客APP平臺在推廣上有一定的阻力。

比如荔枝自2020年以來便和小鵬、理想、比亞迪等國內多家汽車廠商以及騰訊WeScenario、華為HarmonyOS等進行合作,將荔枝的車載音訊產品接入它們的智慧網聯絡統;小宇宙則與QQ音樂基於創作者開展深度運營。荔枝播客和小宇宙也會受益於此,進一步提升平臺的推行效果。

綜合派主修內功心法,通過收攬創作者、培育爆款內容搶佔使用者心智。像喜馬拉雅、網易雲等都是自有粉絲基礎的大眾平臺,播客可以在平臺獲得賦能和成長,其發展重心可以更多放在內容的優化上。

時至今日,喜馬拉雅的播客創作者生態日趨繁榮。喜馬拉雅副總裁殷啟明在PodFestChina播客大會上公佈,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在平臺上託管的播客數量已超過23300個。最值得一提的是,現有不少大咖、明星入駐喜馬拉雅開通個人播客,“KOL+”形式打造的體育類、娛樂類等播客內容表現搶眼,讓平臺的播客頻道獲得不少曝光度。

由此來看,線上音訊玩家們都亮出了各家的拿手絕活,輔助播客茁壯生長。不過國內的播客市場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也沒有成功示例的參照,綜合型平臺和獨立型平臺現在在播客業務上的嘗試都是以身試水摸著石頭過河,前路充滿未知。

理想與現實的出入

市場增量迅速,玩家們開始準備上場搏鬥,播客這一細分賽道表現出了不同往日的活力,這讓資本對其未來發展抱有無限美好的遐想。但現實中比較“打臉”的是,大部分使用者對播客認知並不深,行業並未摘除小眾標籤。

eMarketer研究報告指出,2020年中國播客聽眾人數為6840萬,2021年有8600萬人。基於中國總體人口數量來看,國內播客的滲透率還存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除此之外,不管是內容訂閱、廣告收入還是會員付費,播客目前的盈利能力都相對薄弱。那些將增收希望寄於播客身上的線上音訊平臺,不得不接受短時間內播客難以幫助它們實現盈利目標的事實。

縱觀各大音訊玩家往年的播客業務收入情況,或是增速緩慢,或是佔比較小。據財報顯示,荔枝播客業務在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20年和2021年的年度,分別確認收入為人民幣890萬元、人民幣990萬元和人民幣1100萬元。

而喜馬拉雅在其招股書中未提及播客的具體收入,可想而知,這部分所創造的收入對喜馬拉雅的總體營收水平貢獻並不大。

橫向對比國外成熟的播客平臺,同樣也沒有斐然的成績。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Spotify的播客業務仍處於虧損狀態。看來,早先出頭的國外市場並沒有為播客寫出優質的商業化範本。

現階段,國內播客相比於線上音樂、直播等賽道來說還比較邊緣化,另外,使用者習慣並未完全養成、鮮少優質內容的輸出、線上音樂及短視訊等內容平臺的分食等原因同時束縛著音訊玩家們在播客業務上前進的腳步。意料之中,線上音訊平臺們想要通過播客來扭轉當前不盡如人意的市場表現,還是非常遙遠的事。

出路:放眼於內容和渠道

對於平臺方而言,目前還在蹣跚學步中的播客最主要的任務並不在於變現,而在於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內容填充和渠道卡位。

內容上,因為長期以來播客平臺上播主們基本都是野生創作者,內容輸出多數以個人興趣愛好為主,缺少系統化運營,優質內容稀缺,難以長久博取聽眾的關注,平臺流量並不穩定。所以平臺方發力的關鍵,也許應該是重整內容,並搭建團隊進行專業化運營讓平臺內容朝良性態勢發展。

渠道上,目前頭部大廠播客業務水平伯仲難分,而且各方對播客內容的版權收購意識還未覺醒,許多播主在選擇分發渠道時都會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中,喜馬拉雅、荔枝、蜻蜓,甚至是微博、音樂以及短視訊等平臺都可能同時成為播主們觸達使用者的分發渠道。

但是,過於零散的渠道成為了各大國內播客平臺影響力延遲爆發的主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播客行業走向大眾化。基於此,播客平臺方之後可以大力擴充多元場景整合分發渠道,或者進行版權的買入限制部分頭部播主的“廣撒網”行為,來引導播客市場的健康運作。

總之,就目前播客緩慢的發展速度來看,小眾化的標籤仍會長時間跟隨著播客。對於那些想在音訊賽道實現彎道超車的音訊大廠和其他平臺而言,播客所蘊藏的能量尚未完全迸發,當下還是需要把心態放平,耐心建立起內容和渠道的壁壘,或許才能熬過激戰,笑到最後。

文/金融外參,ID:jrwaican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1323/viewspace-289746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