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快門和三個時代:全球移動影像二十年

naojiti發表於2022-05-23

你是否還記得,擁有的第一款可攝影手機是什麼型號?

你是否還記得,第一次在手機中按下快門,是種怎樣的心情?

從1839年達蓋爾製成了第一臺銀版照相機開始,攝影這個概念已經發展了180年。與之相比,在行動通訊裝置中搭載攝影能力,則只不過是近20年的“新生事物”。然而就是這20年,讓拍照、攝影這項能力真正走進了所有人的生活。絕大多數人可能不會每天攜帶相機出門,但我們如今每天必然會使用移動裝置掃碼、識別,記錄所有瞬間的心情。

如今,這顆星球已經無法想象如果手機不能攝影將會怎樣,影像能力也已經成為智慧終端消費最重要的衡量因素。

在20年前,手機搭載攝像頭一度被認為是沒有什麼必要的事。在10年前,逆光、黑夜、長焦這些場景,普遍被認為是移動影像不可逾越的天譴。如今這些話彷彿都是笑談。

到底是什麼改變了全球使用者的影像生活,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20年間,移動影像經歷了三個時代,三重變化,最終抵達了體驗至上,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黃金年代。

2000-2006:攝像頭、畫素、功能機,移動影像的懵懂年代

2000年9月,夏普J-SH04正式問世,並且內建了11萬畫素攝像頭。一般認為這是首款搭載影像能力的手機。

在當時的功能機時代,手機加入攝像頭是一件巨大的創舉。隨後大量廠商紛紛加入其中,尤其以日本、韓國廠商最為重視手機攝影功能,他們認為這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而當時移動攝影能力的主要競爭點,還是攝像頭畫素的提升。很快,市場見證了手機攝像頭抵達百萬畫素的大關。2003年,夏普J-SH53成為了首款搭載100萬畫素攝像頭的手機。僅過了一年,卡西歐 A5403CA就推出了200萬畫素攝像頭。2005年,異軍突起的三星推出了首款搭載500萬畫素攝像頭的M509,緊接著推出了700萬畫素的M709,後來更是在2006年推出了千萬畫素手機。

這個以攝像頭堆料為主要競爭方式的懵懂年代,照片畫素提升或許就意味著一切。然而不管廠商如何努力,這個時期的手機主要還是被定義為解答電話的工具,攝影能力的體驗感不強,影像能力只是通訊的附屬品。

為了讓使用者更加認可手機的攝影能力,廠商在提升畫素的同時,還將越來越多相機上的功能平移到手機當中。諸如大底、機械快門、可變光圈等等。但這也導致手機設計變得愈發笨重。

在功能機時代,移動影像在懵懂中走來。這是一個以以攝像頭為中心,逐漸升級器件的過程。

移動影像尚且稚嫩,但孕育著無限可能。

2007-2016:APP、新互動、工業設計,蘋果與智慧機的崛起

在諾基亞與蘋果的交鋒之後,智慧機時代正式到來。

從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APP互動被定義為新的規則,移動影像的作用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功能機時期,影像僅僅是一個附屬功能。而隨著智慧機推動應用不斷增多,影像能力也開始成為了手機本身的一部分,與各種各樣的APP融為一體。

伴隨著功能和互動形態的改變,影像硬體的升級速度放慢了下來。在2010年釋出的iPhone 4僅僅搭載了500萬畫素攝像頭。到2015年iPhone 6s才將攝像頭從提升到了1200萬畫素,至此智慧機迎來了千萬畫素級的產業週期。

在影像器件與影像能力升級不快的另一面,是移動影像相關的工業設計、使用體驗成為了這一階段的重要賽點。蘋果能夠贏得與諾基亞之間的競爭,核心差異化就來自緊湊的工業設計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認可。回顧移動影像在智慧機階段的翻天覆地變化,我們可以將其總結為三個關鍵點的升級。

一、自動化的簡單攝影成為主流

雖然硬體競爭力並不強,但這一階段iPhone 簡潔、自動化的攝影體驗卻贏得了使用者的尊重。化繁為簡的全自動攝影模式,讓演算法和軟體調優進入了移動攝影的核心領域。這之後,如何簡化使用者操作,讓缺乏攝影專業知識的使用者同樣能拍出大片,成為了業界不變的追求。

二、移動影像開始“針尖跳舞”

緊湊設計成為智慧機主流,讓需要空間的攝像頭系統非常為難。如何在極度狹小的空間裡安放更大焦距的攝像頭,更大底的感測器,成為了業界最頭疼、也是最考驗產業創新能力的一件事。

三、APP互動讓攝影無處不在

隨著應用互動模式普及與網路質量的不斷提升,影像能力開始走入大眾生活。每一個APP可能都會呼叫到影像能力,每一天的生活裡可能都離不開手機攝像頭。這種新局面讓影像能力重要性得到了史無前例地提升。

在那個時代,手機拍照雖然非常普遍,但似乎拍攝的水平還談不上“攝影”。暗光、逆光、長焦、動態,被稱為手機影像的四大死角。

當時有人認為,手機拍照就應該是一種簡單、有趣的功能,而具有藝術感、審美體驗的應該交給專業相機。未來手機拍照會和攝影藝術分道揚鑣。

但是,他們錯了。

因為,華為來了。

2017-更多:多攝、智慧、美學,華為自成一派

移動裝置,是不是真的能讓“拍照”變成“攝影”?

我們隨時不離身的手機,能不能成為每時每刻的審美表達工具?

暗光、逆光、遠距離這些移動影像死穴,真的無法攻克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悄然來到了移動影像的第三個年代。一切改變都發生在悄無聲息中。2017年,華為開始推動新影像計劃,當時我們可能還不知道這是點燃巨大變革的星星之火。

緊接著,2018年搭載三攝和AI攝影能力的P20系列橫空出世,一舉成為當年的影像機皇。至此無數使用者開始感覺到了變革的氣息。而華為此後多年的影像堅持與影像探索,讓變革成為了一個新的時代。

從基礎邏輯上看,華為改變了以往手機影像堆疊畫素加軟體功能升級的基本升級思路,而是大幅度改革了各項關鍵技術,以頻繁、密集的顛覆式創新,驅動移動影像高速升級。

這場改變的核心是技術的突破。當很多人認為狹小空間中影像器件很難產生突破的時候。華為找到了足足四個技術變革奇點:“光”“電”“算”“機”。

“光”是指光學的技術,這是突破逆光、暗光,甚至觸達光學審美的變革方法;“電”是光電轉換、感測器技術、圖形影像以及動態影片處理、ISP等等,這是影像升級的基礎與底座;“機”是新形態的結構設計,這是讓影像能力跨越工業設計屏障,觸達長焦、微距的方法;“算”是基於大資料和模型的AI演算法,它包括場景計算、意圖計算、感知計算、情境分析等等,這是讓移動影像步入軟硬一體變革時代,充滿無數智慧想象的開始。

這四個方面的不斷探索與結合,最終產出了華為一系列影像領域的顛覆式產品與明星技術。讓我們來一起回憶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清晰想起那些華為引領的影像變革紀元。

一、多攝

這個詞如今成了我們手機的標配,但它的起源來自華為對融合成像、計算成像的探尋。從雙攝到多攝,再到如今的超級影像單元,華為始終在探索利用多攝融合的影像處理方案來實現更加豐富細膩的影像體驗。

二、潛望式長焦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手機是無法跨越焦距這個天塹的。但華為卻用潛望式長焦這種新形態的模組設計與機械結構,天馬行空般實現了在有限空間內,透過光路折射來增加焦距。這一技術的釋出,在攝影界與數碼界引發了轟動。這是一次光學系統與機械結構的融合創新,徹底改變了所謂工業設計限制營銷焦距的“常識”,迄今為止也是華為業界領先的獨到技術。

三、AI攝影

如今,AI已經在手機影像系統與各種應用中無處不在。回顧歷史,正是華為將AI能力帶入了影像這個關鍵領域,實現了影像與智慧在手機中的歷史性會試。利用AI帶來的識別、分析、語義理解能力,影像體驗不僅可以提升人性化程度,帶來一系列趣味功能,還可以直接降低使用者門檻,提升畫面的藝術呈現等級。

四、XD Fusion Pro

手機影像的新一輪革命在於計算攝影。而目前業界除了蘋果與谷歌外,華為是計算攝影的核心玩家,也是一種新技術思路的貢獻者與引領者。XD Fusion Pro可以實現實時的多幀處理,從而智慧化擴充各種攝影指標,讓好照片被“算”出來。

在這些關鍵詞的背後,是以技術創新為基礎,華為影像找到了區別於以往移動影像發展的差異化路徑,即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場景創新方式。不斷突破一個個移動影像屏障,給使用者帶來持續驚喜。

讓我們回到那些在上一個年代被認為是移動影像禁地的場景:暗光、逆光、長焦、動態。在技術顛覆的驅動下,華為影像如今已經實現了捕獲色彩、感知明暗、跨越空間和定格瞬間這四大能力。從超級夜景的實現,到長焦拍攝運量,華為影像已經突破了所有被認為是禁區的影像奇點,實現了使用者可以用移動裝置滿足所有核心場景的影像表達訴求。

與此同時,華為還發展起了比賽、展覽、社群化為核心的移動影像文化探索,構築了豐富的產業核心,讓技術創新迴歸到審美的本質。

進入到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已經在移動影像發展史上實現了引領與超越,名副其實的自成一派。

華為引領的移動影像時代,核心是以使用者影像體驗為中心,路徑是光學、多攝、AI、感測器、軟硬協同等技術協調升級,目標是引領影像從功能變為審美。

這個時代還在繼續,移動影像還在向未來奔跑。

走向未來,光影不朽

移動影像的進步停止了嗎?

回顧二十年的移動影像史,會發現每次發出這個疑問,都必將得到否定的結論。技術從來不會停止進步。只要還有需求,有動力,有未知,那麼光影的進化將永恆不朽。

在今天,我們能看到華為為代表的移動影像品牌,依舊在推動著變革和進步。比如我們已經又可以期待超越常識的器件升級。

華為已經開始在超光譜領域進行探索和佈局,未來的移動影像將不僅能夠感知到人眼可察的光譜,還將透過超光譜感測器等器件,探索超光譜影像。這將讓移動裝置成為我們發現世界的眼睛。很多人類看不到的可以用裝置看到,比如我們皮膚的細小問題,都可以在超光譜下被發現和覺察。

移動影像的另一條進化之路,在於影像可以不僅僅在手機中,還可以在穿戴裝置、家用裝置等各種全場景裝置中落地生根。影像無處不在,那麼移動影像能力也應該如此。

再有,華為引領的光學計算能力,讓我們在P50系列上看到了非常多的發展想象力。未來這一能力還有更廣泛的發展空間。光學計算是軟體、硬體、光學器件與攝像頭合作的最高水平交響曲,能帶來的變化遠遠超乎想象。而這也恰好是華為在移動影像產業中最鮮明的護城河。

此外,AI技術的發展正在帶給移動影像更多發展空間,AI能夠識別和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從讀懂畫面,讀懂使用者需求,到未來AI或許可以讀懂審美,讀懂結構,讀懂風格。很多顛覆性的影像變化可能都蘊藏在AI與計算中。

回顧過往二十年,移動影像是一場接力賽和長跑。從日韓系廠商啟動,到歐美品牌爭鋒,再到華為將全球的目光重新聚焦東方。如今這場賽跑依舊在繼續,比如在計算攝影與AI應用方面,華為與蘋果在持續推動,谷歌獨樹一幟;在國內手機廠房紛紛佈局影像技術自研的背景下,全場景影像成為了行業熱點。

移動影像能力,正在對於廠商,對於開發者,對於使用者來說,變得更加不可替代。

從一聲快門被按下,時間和技術的指標都滾動不息。人類迎來了相機發明之後,影像能力進化的最快歲月。

這是黃金時代,這是無窮想象的開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89659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