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三部曲(二)——當互聯⽹觸⼿可及(移動互聯⽹時代)

Yaalon發表於2019-01-04

互聯⽹的普及給我們帶來了諸多⽅便,並逐漸滲透到了我們⽣活的⽅⽅⾯⾯。但在PC互聯⽹時代,囿於PC的使⽤場景⼗分有限,互聯⽹所釋放出來的能⼒也就⼗分有限——互聯⽹主要被⽤來解決“資訊流”的問題。2007年的⼀場⼿機釋出會使互聯⽹突破了場景限制,變得觸⼿可及,從⽽開啟了互聯⽹的下⼀個時代——移動互聯⽹時代。

2007年賈伯斯釋出了iPhone⼿機,徹底改變了⼿機的互動⽅式,也把互聯⽹的主要使⽤場景從PC拉到了我們的⼿邊,再加上3G、4G⽹絡的逐漸普及,移動上⽹的速度和體驗都獲得了質的⻜躍。App Store 的巧妙設計,讓互聯⽹服務變得觸⼿可及。基於這些變化,互聯⽹的核⼼邏輯從“以資訊為主”逐漸過渡到“以服務為主”,互聯⽹的使⽤也逐漸向“全場景滲透”邁進。

除了智慧⼿機帶來的全新互動⽅式和觸⼿可及的移動上⽹體驗,互聯⽹快速向我們⽣活的全場景滲透還需要⼀點⼉催化劑——移動⽀付。⽀付是交易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當互聯⽹服務觸⼿可及後,必然會出現很多需要交易的場景,這時如何⽅便地完成⽀付並將⽀付資料與服務提供⽅的資料打通就成了很⼤的⾏業痛點。以⽀付寶、微信⽀付為代表的第三⽅⽀付平臺通過向其他app開放API資料接⼝的⽅式解決了這⼀痛點,為互聯⽹服務實現了商業閉環。另外,這些⽀付平臺還在應⽤層⾯進⾏創新,推出了掃碼購、⽆感⽀付等新型⽀付⽅式,移動⽀付開始遍及我們⽣活的⻆⻆落落。

移動⽀付打破交易壁壘後,互聯⽹服務迅速向我們⽣活的全場景滲透,只需⼀部智慧⼿機,就可以隨時隨地享⽤各種互聯⽹服務。美團、⼤眾點評等本地⽣活類app能夠基於位置資訊為我們提供吃喝玩樂的⼀站式解決⽅案;滴滴等出⾏平臺很⼤程度上解決了我們打⻋的不確定性問題;摩拜、ofo等共享單⻋為解決了我們出⾏過程中的“最後⼀公⾥”;“新零售”的興起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購物體驗。互聯⽹已然成為了⼀種基礎設施,為我們的⽣活提供各式各樣的便捷服務。

當互聯⽹觸⼿可及後,不僅給我們的⽣活服務帶來了諸多便利,還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精神服務。⼀個典型的例⼦就是資訊服務更加細分。移動互聯⽹的普及讓我們獲取資訊更加便捷,我們的資訊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另外,隨著資訊數量的⼤規模增加和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碎⽚化,使得我們每個⼈的資訊需求更加個性化,資訊需求更加細分。由此便促成了資訊服務的更加細分:微信公眾號強調作者的“個⼈”屬性,類似於PC互聯⽹時代的部落格,能夠很好地增強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情感連結;今⽇頭條基於⼈⼯智慧演算法,可以為每個⽤戶提供個性化的資訊服務;微博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卦、娛樂資訊;知乎作為知識問答社群,為我們提供了⼀個專注於知識交流的平臺;得到等知識服務平臺,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加專業的知識服務,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吸取各⾏各業領軍⼈物的思想精髓。

隨著移動互聯⽹的普及,不僅資訊服務的內容發⽣了很⼤變化,資訊服務的形式也發⽣了很⼤改變。基於智慧⼿機的互動特點,⾳頻內容、短視訊內容迅速崛起。以喜⻢拉雅、得到為代表的⾳頻內容平臺,抓住了我們時間⽇益碎⽚化的痛點,以⾳頻的形式解放我們的雙⼿,向我們提供⾼質量、短時間的⾳頻資訊或知識內容,使得我們可以在雙⼿被佔⽤的時候也可以輕鬆獲取⾼質量內容。以快手、抖⾳為代表的短視訊內容平臺,則藉著智慧⼿機的便捷互動和4G⽹絡的普及,向我們更加直觀地展現出⼀個精彩紛呈的⼤世界,併為我們普通⼈提供了⼀個記錄⽣活、分享⽣活的舞臺。

在PC互聯⽹時代,我們的⽹絡社交受到PC使⽤場景的限制,只有在固定的電腦邊才能通過通過⽹絡聯絡遠⽅的朋友。移動互聯⽹的到來,則讓我們的社交突破時空限制,變得隨時隨地,形式也更加多樣:隨時隨地的視訊通話、隨時隨地的語⾳對講、隨時隨地的掃碼加好友、隨時隨地的“附近的⼈”查詢、隨時隨地的朋友圈分享。⽹絡即時通訊⼯具的使⽤頻次也慢慢超過電話和簡訊,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通訊⽅式之⼀。

智慧⼿機的⼤屏、觸控式互動也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娛樂⽅式。 智慧⼿機⼤屏、便攜的特性,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較好的視聽體驗;我們的視聽內容在突破傳統媒體的內容和時間限制後,⼜⼀次突破了PC互聯⽹的場景限制。另外,觸控式的互動體驗也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遊戲⽅式:憤怒的⼩⻦、切⽔果等遊戲,讓玩家直接觸控遊戲畫⾯進⾏互動,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智慧⼿機的便攜性讓我們玩遊戲不再受到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玩上⼀局。隨著王者榮耀等“社交類”⼿遊的成功,遊戲甚⾄成了我們新的社交⽅式。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讓互聯⽹變得“觸⼿可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到互聯⽹為我們帶來的便捷服務,互聯⽹⼏乎滲透到我們⽣活的全部場景之中。但這並不是互聯⽹的全部,互聯⽹正在成為⼀項基礎設施——像⽔和電⼀樣——讓我們離不開,⼜感知不到。⽽這項基礎設施,正在將我們推向下⼀個時代—萬物聯⽹、⼤資料、⼈⼯智慧時代。

(作者:Yaalon,微信ID:cyl3947,歡迎交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