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封禁之前,這條無人問津的河流一夜間被冠上 “北京塞納河” 的美譽,吸引了大批市民在河邊公園野餐聚會、聊天散心。甚至有人還在河邊叫起足療服務,彷彿置身“國際捏腳風情水岸”。
隨著外出旅遊愈發困難,身處 “鋼鐵森林” 的都市社畜們或許比原先都更需要一個“亮馬河公園”,可以在繁忙工作後短暫歸隱自然。
公園,不只是城市的點綴物,不少人認為是生活的必需品。
那麼,中國哪裡的公園最多?哪座城市的逛園體驗又最好呢?
過去中國雖有著許多私家園林,但與作為公共場所的 “公園” 有著天壤之別。
根據《中國造園史》,近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公園才逐漸興起,並且發展迅速 [1]。
國家統計局顯示,到 2020 年,中國已經有 19823 個公園,公園面積達到 53.85 萬公頃,接近東南亞國家汶萊的國土面積。
但中國這麼多的公園並不是 “雨露均沾” 地分佈在每一片土地上,地區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
在中國各地中,擁有最多公園的省份是廣東。
廣東人民憑藉著依山傍水的天然優勢,在 18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裡建起了 4330 個公園,平均每 42 平方公里可以找到一個公園。
在廣東做一個公園愛好者,相當於擁有了一個省錢又有新鮮感的絕佳愛好。畢竟你哪怕每天逛一個公園,也要 12 年才能逛完。
比如有江南水鄉之稱的浙江,截至 2020 年,有公園 1547 個,這其中不僅有不少臨湖而建的園子,還有許多內陸居民比較陌生的海島公園。
在浙江,逛園子可以說是家常便飯。甚至許多農村地區,如嘉興桐鄉,也有著不少深藏不露的豪華園林。
而公園數排行末位的省份裡,除了海南與貴州,其他大多是北方省份,且深居內陸,地廣人稀。
像青海就很難見到幾家公園,全省 2020 年的公園數只有 64 個。青海有 8 個地級行政區,相當於每座城市或自治州平均僅有 8 個公園。
不過好在這些地方有著壯麗的山河地貌,人們哪怕沒公園可去,也能參觀省內數不盡的自然風光。
評價各地的公園建設,光看公園數量可不夠,公園面積與人口數量也深深影響著逛園體驗。
若用各地常住人口數來計算人均公園面積,我們發現北方地區會稍微贏回一成。
北方公園雖少但勝在面積大、不擁擠。比如內蒙古雖然只有 340 個公園,在全國各地區中排行倒數,但人均公園面積為 5.95 平方米 / 人,位列第三。
如果把逛公園想象成許多人待在同一間屋子裡,那在北京逛公園,相當於 100 平方米的房子裡平均只站了 6 個人。這擁擠程度和北京地鐵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而且北京有大量的郊野公園,公園平均面積將近 100 公頃,許多公園大到進去不走到 “腿斷” 就出不來。
倘若選對日子,還能在北京公園中收穫包場體驗,在偌大的森林中轉悠像是在玩 “荒野求生”。
而有最多公園的廣東在人均公園面積上則退居第二,人均公園面積為 6.71 平方米 / 人,不到北京的二分之一。
不過廣東作為人口上億的大省,擁有這樣的公園建設成績已實屬不易。
同為人口大省的河南,人們就要接受 “被平均” 的命運,人均公園面積僅有 1.86 平方米 / 人,相當於 100 平方米的房子裡要擠上 54 個人。
在中國主要城市,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中,深圳的公園數超過其他所有一線城市,達到 1206 個,是不折不扣的 “千園之城”。
許多人誤以為深圳是個只有高樓大廈的 “內卷” 城市,與江浙地區的園林無緣,也不像上海有迪士尼樂園助陣,更沒有北京的“清廷後花園”。說起週末出遊場所,往往只有各大購物商圈。
但其實在深圳的鋼筋水泥中,多的是適合休閒散步的小公園。
深圳市政府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年,深圳的公園總面積已達到 3.15 萬公頃,相當於 438 個北京故宮,公園綠地 500 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了 90.87% [2]。
甚至《2021 年深圳市民留深過年專題調查報告》顯示,65.57% 的深圳人留深過年,當中超過一半的人的假期安排都是逛深圳公園 [3]。
不僅如此,深圳公園還 “千園千景”,各具特色,既有背靠大海的海濱公園,也有依山而建的山頂公園,甚至有專為寵物打造的寵物主題公園,連婚姻登記所都被建在了公園裡。
對比深圳,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上廣居民就沒那麼 “幸運” 了。北上廣的公園數全部加起來也才 1016 個,比不上深圳一座城市的數量。
在這些城市中,公園數最少的是海南省會海口,整座城市只有 19 個公園,堪稱 “公園荒漠”。
同樣從人均面積來看,據住建部發布的《2020 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中國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高的是廣州,為 23.35 平方米 / 人 [4]。
而擁有最多公園的深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是 15 平方米 / 人,不敵廣州與北京。
上海則成功墊底,平均每人擁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僅有 9.05 平方米。但在狹小的空間裡,上海市民將公園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比如負有盛名的上海人民公園,地處南京西路的繁華地段,一度是青年男女們的戀愛聖地。“壓馬路”“數電線木頭”“量地皮” 都是上世紀年輕人公園與街頭約會的代名詞。
上海人民公園還有個熱鬧得像人才招聘會一樣的相親角,過去一到週末,大爺大媽們就擺攤曬出孩子的簡歷,尋覓未來的女婿、兒媳。
與此同時,上海許多公園雖小,但卻五臟俱全。
紹興公園就小到可以直接在入口處望遍全園,進去兜一圈出來,五分鐘就綽綽有餘。但這裡有著仿竹廊亭、山石壁景、湖石假山,許多江浙大園林有的,這麼小個園子居然也不缺。
有的城市的公園雖多雖大,但都處在荒郊野嶺,除非有錢有閒,不然很多人也不願意專門花兩三小時車程去閒逛。
為此,有學者用 “公園分佈均好度” 這一概念來衡量城市公園空間分佈的優劣。
所謂公園分佈均好度,即是城市建成區內綜合公園、社群公園、遊園服務覆蓋居住區的佔比之和,數值越高,意味著這座城市的公園越能覆蓋居住區,老百姓出門逛公園更方便。
根據《2021 年中國主要城市公園評估報告》,中國主要城市中,公園分佈均好度最高的是海口。海口的公園本就不多,儘量建在居住區也情有可原 [5]。
而南昌、濟南等城市,公園的空間分佈位置就對市民不太 “友好”。
南昌的公園分佈均好度只有 1.13,在 33 箇中國主要城市中排行墊底,將近一半的綜合公園都未能覆蓋居住區,遊園服務的覆蓋率還只有 10.76%,大多數公園都處在無服務的 “放養狀態”。
總體來看的話,對比公園分佈情況,南方城市依舊 “贏麻了”,平均公園分佈均好度為 1.61。
而北方城市的公園分佈相對來說更不合理,平均公園分佈均好度只有 1.49。
還有一些城市在公園數量、面積與空間分佈上都表現平平,只好開始在街旁綠地上費心思。
對比各大城市,上海的人均街旁綠地面積最大,為 7.5 平方米 / 人。
天津緊隨其後,人均街旁綠地面積為 6.6 平方米 / 人。逛不了大公園的天津人,可以把街旁綠地作為公園 “平替”,說不定還能聽到不輸德雲社的草坪相聲。
像這種街旁綠地其實還有個別名,叫做 “口袋公園”,面積最大也不到 8000 平方米 [6]。
這些口袋公園雖然小得可憐,面積也不計在城市公園面積裡,但因為有綠地和座椅等休憩設施,勉強也擁有了一座公園的功能。
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人員介紹,2022 年上海已有 103 座口袋公園,到 2025 年計劃達到 300 座以上 [7]。
未來可能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口袋公園出現,說不定它們會像中年男人的汽車一般,成為一個短暫逃離生活壓力的空間。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自己城市裡的每片綠地。畢竟在行色匆匆的都市生活裡,能有這些角落可供享受春天,不受到任何工作打擾,已經是一種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