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及三星希望從美國的520億美元晶片補貼分一杯羹
合約晶片製造商臺積電和三星電子據報希望能夠確保從美國計劃用於擴大該國晶片製造規模的520億美元補貼中獲得一部分資金。
英特爾則希望透過振興旗下的晶圓代工業務與臺積電和三星競爭。英特爾在一些美國半導體研究和製造資金需求的討論中覺得自己是焦點。該x86巨頭正在等待國會透過《為美國創造有利於生產半導體的激勵措施(CHIPS)法案》,法案將為美國晶片工廠開啟520億美元補貼的大門。
總部設在美國的英特爾公司及旗下即將在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建立的數十億美元的製造廠可能會從《美國CHIPS法案》中受益,而臺灣的臺積電和韓國的三星旗下擁有先進的製造節點的晶圓代工業務,兩家計劃花幾十億美元分別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和德克薩斯州建立新的晶圓代工工廠。
彭博社週一報導稱,上述兩家亞洲晶圓代工巨頭疾呼,美國有必要考慮對總部設在境外但建在美國本土的公司進行晶片補貼,此前英特爾曾提議美國將520億美元的資金只用於國內企業。但新聞通訊社彭博也指出,英特爾在最近一段時間沒有再提這一點。
據彭博社報導,臺積電在給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宣告中表示,“各種優惠待遇只是基於公司總部所在地不能高成效地及有效地利用這筆撥款,這樣做忽視了大多數領先半導體公司公有化的現實”,該宣告還建議美國將重點放在一些前沿節點上。
三星的宣告表達了與臺積電相同的意見,強調需要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提供晶片補貼。
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上週與另一家美國半導體公司美光科技一起敦促國會迅速透過有關資金的法案,以促進美國的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參議院和眾議院已經各自透過了該支出法案的一個版本,但兩個版本的不同之處還有待協調。
Gelsinger表示,“從去年參議院有所動作開始算,我們已經浪費了幾個季度的時間,到了我們迅速往前走的時候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8285180/viewspace-288476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三星已領先臺積電開始批量生產6奈米晶片晶片
- 韓媒:臺積電市值再次超過三星電子
- 臺積電財報:2018年10月臺積電營收接近33億美元營收
- 臺積電財報:2020年Q3臺積電營收121.4億美元 創新高營收
- 臺積電財報:2019年Q1臺積電營收71億美元 下滑12%營收
- 特斯拉向競對開放充電網,分食75億美元補貼!
- 2023年蘋果向臺積電支付了175.2億美元 佔了臺積電總營收的25%蘋果營收
- 臺積電財報:2021年Q3臺積電淨利潤超過50億美元
- 臺積電財報:2019年12月臺積電營收34.49億美元 同比大增15%營收
- 臺積電:2020年6月臺積電營收超過41億美元 同比大增40.8%營收
- 臺積電財報:2023年Q4臺積電收入為196.2億美元 同比下降1.5%
- 臺積電:臺積電並未削減2023年資本支出 預計達320~360億美元
- 臺積電財報:2021年Q1臺積電營收127億美元 同比增長17%營收
- 《經濟學人》:英特爾出局、臺積電三星獨大
- 臺積電財報:2022年臺積電Q1淨利潤70億美元 同比增長45%
- 臺積電財報:2019年Q1臺積電淨利潤19.9億美元 同比下降31.6%
- 臺積電財報:2018年Q2臺積電淨利潤24億美元 同比增長9.1%
- 臺積電7nm工藝生產晶片超10億顆晶片
- 美國AI晶片初創公司SambaNova獲5600萬美元融資AI晶片Samba
- 臺積電:2019年Q4 7nm晶片出貨量佔35%晶片
- 三星電子:2019年三星電子研發支出達165億美元
- Counterpoint:預計2021年蘋果將佔臺積電5nm晶片產量的53%蘋果晶片
- 臺積電:蘋果訂單或佔臺積電2021年總營收的近26%蘋果營收
- 高額叫車補貼下,黑產如何薅走美團的羊毛?
- 石墨烯成為晶片突破的新希望晶片
- 活在三星陰影下的韓國晶片巨頭晶片
- 臺積電宣佈投資1000億美金擴大晶片製造和研發晶片
- 預計2020年臺積電營收454.2億美元 同比大增31%營收
- 2020年臺積電資本支出達170億美元 創歷史新高
- 臺積電:4Q20營收達126.8億美元 同比增22%營收
- 臺積電財報:2024年5月份臺積電銷售額達到2296億新臺幣(約合71億美元) 同比增長30%
- NordVPN:超過半數的美國人希望設法從網際網路上隱藏自己
- 助農進階:從補貼促銷到數字全景
- 積極響應“用薪留人”!IGG釋出補貼方案“用心留人”
- 全球農業補貼最高的國家(附原資料表)
- 臺積電:2023年1月臺積電營收2000.5億新臺幣 同比增長16.2%營收
-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還有多大差距?
- 2020年7月臺積電市值近4100億美元 擠進全球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