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農進階:從補貼促銷到數字全景

鐳射財經發表於2022-09-29

助農進階:從補貼促銷到數字全景

作者 | 陳大柴

來源 | 產業科技

本文轉載自產業科技

透過農村電商,不止於看到拼團購物和線上帶貨,還有農業產地協同的數字化註腳。

自網際網路業態向農村加速滲透,網際網路+農業不斷驗證科技助農的可行性,數字化產業分支也隨之往三農領域延伸,針對農民的C端消費和商戶的B端分銷,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線上能力的搭建。

如今,網際網路流量紅利式微,農村電商競爭力度激增,農產品供給和銷售成本面臨考驗。換言之,淺表的網際網路+邏輯難以再支撐數字農業走向縱深,無法為農業生產和銷售帶來降本增效的價值。

從農業電商到農村全景,科技助農的故事翻到產業數字化篇章。無論是農作物創新,還是農業鏈路數字化升級,數字農業的內涵在產業數字化生態中紮根。從勢能上看,數字農業正是現代農業轉型的拐點,它不僅具備三農基礎設施迭代的意義,而且能向上錨定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目標。

若把視角下移至田間地頭,便能發現數字農業的切口非常小,新電商催生的需求增量就是其中之一。

基於數字經濟生態的新電商,從需求端出發,以銷促產,啟用農業生產創新和產業鏈數字化改造的動力。在拼多多農貨節的諸多農產品樣本中,科技應用的紋理清晰可見,AI、現代倉儲、冷鏈運輸等科技部署在農業場景,幫助農產品商家生產銷售提質增效。

助農進階:從補貼促銷到數字全景

這種類似於C2M反向定製的農村新電商模式,重塑農業場景的產地優勢,增強農業、農民、農村場景下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協同能力,進而強化農業科技應用的緊迫性。

反過來,農業科技也會反哺農業生產,提升產業鏈運轉效率,保障供給端時效,再透過平臺企業賦能自身分銷能力,至此,一條起於新電商的農業科技生態鏈迴圈轉動。

科技下沉田間地頭

變化,從一個蘋果開始。

在拼多多第四屆農貨節上,洛川蘋果是使用者購物車裡的“常客”。當使用者提交購買訂單,手機另一端連線的是產地採摘、分選、打包、配送一體化流程。

“電商平臺為洛川蘋果產業帶來了變革。”作為洛川蘋果知名品牌“王掌櫃蘋果”的負責人,王超見證了洛川蘋果的出圈和頂流養成歷程。85後的他,是農村電商受益者,也是數字農業的親歷者。

八年前,洛川蘋果雖然品質上乘,但分銷依然像其他初級農產品一樣,主要依靠線下銷售,流程和成本難以把控。具體而言,果農在田間摘下蘋果就地賣成品果,大的供應商收購後再透過經銷商對外銷售,中間環節多,且能夠買到洛川蘋果的受眾有限。

引入電商渠道後,洛川蘋果產地直髮得以實現,縮短農產品交易路徑,觸達更多消費者。這也倒逼王超們對蘋果生產和供應鏈技術進行改造,以最佳化蘋果品質和快遞效率。

為了蘋果鎖鮮,最佳化倉儲和冷鏈科技應用變得迫切。在王超看來,為了讓消費者全年都能吃上新鮮蘋果,離不開智慧化現代倉儲和全程化冷鏈運輸技術。

倉儲方面,“王掌櫃蘋果”已建成無塵加工車間9200平米,數字化智慧氣調庫容量達2.3萬噸。後者更是採用了國內先進的物理保鮮工藝,貯藏引數(溫度、溼度、CO₂、O₂、C₂H₄)的調控都是由計算機自動控制完成,這樣避免了人工控制的間斷性對貯藏環境造成的波動。

智慧倉儲讓蘋果貯藏期可達10—12個月,實現一年四季無間隙供貨。冷鏈方面,“王掌櫃蘋果”從蘋果的採收、分級、包裝、預冷、貯藏到運輸、銷售等環節,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冷鏈,使果品從生產到銷售始終維持一定的低溫,延長貨架期,確保果品質量的高度一致。

“蘋果種得好、管得好,始終把品質放第一位,才能賣得好!”從洛川蘋果的供應鏈升級,可看出新電商帶來的銷售增量,正在推動農產品商戶和果農改進技術,形成質量和銷量的正迴圈。

農業科技帶來的變化,同樣體現在擴充品類,提升產能上。

平谷大桃接觸網際網路較早。在2006年時,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的楊欣聞擔任梨羊村第一任大學生村官,他上任後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拓寬大桃銷路。2010年,他和人合夥成立了綠養道合作社,率先探索“網際網路+農業”模式,逐漸嘗試線上賣桃。

剛踏出線上第一步,楊欣聞就遭受挫折,不僅訂單量少,而且快遞公司不願意承運生鮮產品。看著每天兩三單的慘淡銷量,楊欣聞只好和同伴一起推著小推車,把大桃送進北京城,等於依靠人力送貨。

而後,楊欣聞找到快遞公司承諾壞了包賠,才有快遞公司與之合作。同時,他與合夥人投資設立倉庫和冷庫,提高大桃的採摘效率和保鮮水平。2019年,綠養道入駐拼多多,平臺流量為大桃銷路提供支撐,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綠養道旗艦店排到了拼多多品質排行榜第一名。

依託農戶、合作社、倉儲技術、電商平臺、物流運輸,平谷大桃熱銷全國。10多年來,合作社帶著村民從線下轉線上,從一般品種到蟠桃、黃金蜜油、彩虹油蟠。平谷大桃品牌打響後,平谷區走出眾多新電商村,農戶依靠種桃走上了致富道路。

除了大桃,綠養道還參與到當地農業產研實踐中。新電商渠道和供應鏈技術搭建完成,銷售範圍由屬地變成全國,綠養道合作社就想著研發新品,在種桃淡季時擴充產品供給,更大程度對接平臺流量資源。

例如,合作社開發出了與桃樹完美搭配的赤松茸,赤松茸和桃樹套種為農戶帶來增收效益。農戶種桃一畝地年收入1萬塊錢,種赤松茸還能收入1萬元,時間也可以錯開。

看到新的消費趨勢,綠養道合作社還開始實驗玉米新品種,研發出水果玉米。這種玉米可以直接當水果生吃,甜度達27.4,營養價值較高。水果玉米於2022年上市,市場反饋很好,合作社也計劃明年擴大種植面積。

作為應季產品,水果一般會遇上集中上市的情況,上市時,合作社就參加拼多多上的秒殺或萬人團等活動。拼團銷售的模式,能把全國各地的農產品需求聚集起來,讓合作社的應季水果快速賣出去。

在王超看來,靠譜的電商平臺是數字農業生態的支點。“選對平臺很重要,拼多多是做農業起家的,對農產品商家還有扶持,我們的蘋果本身就有很高的品質,有了平臺的助力,我們的銷量逐年攀升。”

公開資料顯示,拼多多已連續四年舉辦農貨節,堅持對農產品“零佣金”,以百億補貼、秒殺萬人團等資源扶持。拼多多農貨節負責人介紹,拼多多農貨節輻射產區從2019年的500個擴充套件至如今的近2000個。

從農業種植到產業鏈升級,農業科技在新電商刺激下加速滲透,進而幫助農戶降低流通成本,增加農產品收益。

錨定數字農業拐點

從產業角度出發,當前農業正邁入從粗放經營到精細化運作的拐點時刻。更細顆粒度的解讀是,農業生產經歷過機械後改造後,農產品流通鏈路賦能和新消費趨勢下的農產品品類創新,成為數字農業的錨點。

以往的網際網路+農業更多扮演著數字農業初級滲透的角色,當電商平臺流量紅利逐漸消解後,該模式在成本控制、供應鏈能力和農產品擴充方面,推動力不足。這也構成了目前數字農業的轉型痛點。

首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地區,缺乏農村電商叢集效應,包裝材料、物流成本以及農產品流透過程中所產生的各類隱形成本難以降低。

其次,線上購物對產品質量、物流配送效率、供給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網際網路+只是覆蓋了農產品的觸達方式,並不能以產業升級的力度推動供應鏈創新,導致農戶在訂單規模化後供應鏈效率跟不上節奏。

最後,新電商催生的消費需求,對農產品品類擴充和產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農產品商戶自身在單品銷售增長遭遇瓶頸,時令產品淡季時,也有擴產增量的需求。如何豐富產品結構,創新出更多適應電商使用者口味的農產品,成為擺在農戶面前的難題。

助農進階:從補貼促銷到數字全景

若想破解數字農業的轉型難題,突破口仍要聚焦在產地原材料供應環節。具體而言,就是藉助農業科技對農業場景下的產銷流程,進行系統化升級改造,從產品、儲藏、運輸、銷售、服務等環節織出一張韌性較強的數字供給網路。

既然數字農業的落腳點在供給端,那誰在扮演數字農業引擎?

答案是產地直髮的新電商。以拼多多為代表的電商平臺,本身就具備農業基因,以獨特的“拼購+產地直髮”經營模式,組合平臺銷售、直播帶貨、農貨節、百億補貼等工具,對農產品需求深入挖掘,減少需求波動,從而反促供給端數字能力建設。

數字農業圖景在螺螄粉產銷過程中展開。當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江區裡高鎮木祥屯的螺螄養殖基地合作社社員們,正在冒雨採集螺螄時,80公里外的柳州市工業園區裡,一包包產地直採的螺螄粉正逐一走下生產線,打包分裝登上拼多多第四屆農貨節,發往全國各地。

自莫勤吉藉助新電商返鄉創業,創立螺滿地品牌袋裝螺螄粉,並把產品供給到拼多多平臺,線上螺螄粉流量激增,讓莫勤吉不得不改良生產線、最佳化供應鏈。

農貨節期間,螺滿地的工廠裡,莫勤吉團隊新投入使用的全自動外包裝生產線滿負荷開機。機器人自動抓取螺螄粉配料包,根據生物識別技術拍照識別,然後把配料包精準投放至相應位置,自動包裝成一包包螺螄粉。

據瞭解,這套螺螄粉智慧生產裝置由莫勤吉團隊自主研發,突破柳州螺螄粉外包裝組裝自動化難點,實現螺螄粉生產智慧化、標準化、效率化。生產智慧化,不僅提升螺螄粉供給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人力成本。

“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袋裝螺螄粉銷量爆增,訂單預售期經常延長。不是廠裡沒有物料,而是很多工人做出不來,導致人工跟不上生產。”莫勤吉稱,4條全自動生產線投入使用後,工廠日產能從15萬袋提升至30萬袋。同時,自動化生產線還將原來一條生產線上的15個工人壓縮到2人,大幅提高效率,節省人力成本。

目前,螺滿地品牌螺螄粉已經成為柳州袋裝螺螄粉的明星品牌,也是拼多多平臺連續多年農貨節的大單品,使用者復購率和好評率較高。2021年,莫勤吉公司的螺螄粉銷售額達1億元。

作為烤薯品種中的“扛把子”,煙薯25雖有品質優勢,但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過程中,仍突破不少技術難題。

壹畝地瓜創始人劉朝麗率先面向市場推廣煙薯25,在劉朝麗等人的推介下,煙薯25入榜拼多多,開啟了線上爆發之勢。起初,煙薯25在拼多多上的銷量一天不過百單,一週後,日訂單量漲至四五千單。

需求被激發,可煙薯25的供應端跟不上。彼時,煙薯25只在部分北方甘薯優質產區種植,山東煙威、河北唐山等產區表現優異,但產量有限。這讓劉朝麗產生了擴產的想法,於是開始接觸種植端及科研端,跟著農科院的專家全國調研,尋找正宗的煙薯25培育方法。

最終,在煙臺市農科院作物所所長辛國勝等科研人員的攻關下,煙薯25品種實現了優良的適應性。目前,煙薯25已在全國絕大多數省(市)均有種植,可以做到全年供應。

為了確保煙薯25品質優良,辛國勝等農學家使用脫毒種苗,而脫毒涉及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莖尖剝離。煙臺農科院在國內首次提出“一刀切”甘薯莖尖剝離法,與傳統剝離技術相比,剝離速度提升3倍以上,莖尖成苗率提高429.7%。“我們現在的技術能剝離出0.3毫米的莖尖,跟頭髮絲差不多。”辛國勝說。

除了推廣脫毒種苗,甘薯專家還在南方產區大規模普及深耕、覆地膜、鋪設滴灌等科學種植方法。這讓原本適應於北方的煙薯25,產能得到擴充。據統計,煙薯25已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甘薯品種,不少農戶因種植煙薯25成為“百萬元戶”。

新電商與數字農業加速融合,農業科技應用的維度更加多元,形成一個個科技助農的觸點,當這些觸點連線到一起,便建構一張以產地電商為核心的網。這裡既能找到農業精細化的故事,也能窺見數字產銷一體化未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9060/viewspace-291684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