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光通訊:一根光纖引發的通訊變革

網路通訊頻道發表於2022-03-23

光通訊的起源

一根光纖引發的通訊變革

話說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各路諸侯,最終使得西周滅亡,這應該算是光通訊在古代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了。

通過烽火傳遞有無敵人入侵的資訊,其實看中了光訊號傳遞特別快的這一特性。

大話光通訊:一根光纖引發的通訊變革

到了1840年,法國的科學家丹尼爾克萊頓做了一個實驗,在裝滿水的水桶上鑽個孔,水流便慢慢從孔流出,然後將光照入水流,發現光居然被水流俘獲了,光線沿著水流方向,曲折傳輸。

其實這是一種光折射的現象,直到1950年,英國科學家展示了一種帶有很厚包層的光導纖維,並且光線可以在其中傳輸,這種光導纖維結構和當下用的光纖類似,但是衰耗很大,算是光纖的雛形。

基於以上的原理,人們將光線在可彎曲的光纖中的全反射現象,應用在了醫療行業:醫療內窺鏡,也就是我們知道的“胃鏡”當中,在較短距離內,通過光導纖維傳遞影像。但是彼時的光導纖維由於其較大的衰耗,還沒有長距通訊的這種應用概念。

一直到1966年,華裔科學家高琨發表論文,他預測:當光纖的衰耗低於20dB/KM時,光纖長距通訊即可成功(當時的光纖衰耗為1000dB/KM)。

並且,他也對當時科學界的普遍認識“光在玻璃中會有很大衰減,無法應用於長距通訊場景”不以為然,為此做了嚴謹的科學論述,這為後來光通訊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

2009年,高琨因其在光纖通訊領域的卓越表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稱為“光纖通訊之父”。

時隔四年之後,基於高琨的理論基礎,美國康寧公司真的做出了20dB/KM的光纖,證明了光纖長距通訊的可能性。

1972年,光纖的衰耗降低至4dB/KM;1974年,降低至1.1dB/KM;1979年,降低至0.2dB/KM;時至今日,光纖的衰耗正在向著0.1dB/KM的大關不斷逼近。

如今,世界已經進入全光纖時代,光纖的出現,使得全世界走進地球村這一設想成為可能。同樣,高清視訊,AR/VR,IOT,無人駕駛等應用,對網路容量和傳輸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光纖通訊猶如社會的血脈,使得人類在資訊時代的汪洋大海中乘風破浪。

光通訊的發展

WDM引發光通訊網路的變革

光通訊的發展史,其實就是複用技術的發展史。

當使用光纖作為通訊介質之後,有效地克服了通訊距離的問題,那麼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有限的光纖資源中,傳輸更多的資訊量。

光纖通訊中的TDM,OTDM及WDM等複用技術,則是提供大容量高頻寬通訊的最佳方式。

時間回到30年前,在1G,2G,3G時代,通訊傳輸的內容主要以語言,文字及圖片為主,對通訊傳輸容量的需求不大,光纖中的傳輸複用技術以TDM分時多工為主。

到了4G,5G時代,通訊傳輸的內容主要以高清視訊及萬物互聯為主,對通訊傳輸容量的需求不斷增大。不同時代及其對應的光通訊複用技術見下圖:

傳統的TDM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是由於電子器件瓶頸的影響很難進一步提升單根光纖的傳輸容量,利用TDM技術已經將單根尾纖速率提升至10Gbit/s,繼續通過TDM技術提升線路容量的方式雖然可行,但是成本又過高了。

於是,如何提升光通訊系統傳輸容量的研究就分為了兩個方向----OTDM與WDM。而OTDM由於其複雜性以及WDM的優越性,使得WDM技術成為光通訊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OTDM技術實現複雜容量提升有限,現階段還不成熟,目前適用於實驗室研究所)

早在1995年,由美國AT&T公司和法國的Alcatel公司在非洲投資的海底光纜光通訊系統,全長超過40000KM,環繞40個國家,採用WDM和光放技術,通道數量16波,單波2.5Gbit/s,總速率為16*2.5=40Gbit/s,可以提供語音、資料、圖片及視訊傳輸的業務,這是WDM複用技術在光通訊網路中的最早一批商用。

人類經濟的發展促使對通訊需求的急劇增長,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是社會進步的一大驅動力,WDM技術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在人類社會通訊需求的牽引下不斷優化自身,為各行各業保駕護航。

以上內容,是光通訊在過去曲折探索中走過的道路,相信大家會有一些共鳴。那麼繼往開來,光通訊的明天會在哪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自 “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4800 ”, 原文作者:華為培訓;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48001306&ver=3693&signature=biTjrX,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