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田機器學習技法課程學習筆記16(完結) — Finale

紅色石頭發表於2018-07-29

上節課我們主要介紹了Matrix Factorization。通過電影推薦系統的例子,介紹Matrix Factorization其實是一個提取使用者特徵,關於電影的線性模型。反過來也可以看出是關於使用者的線性模型。然後,我們使用SGD對模型進行最佳化。本節課我們將對機器學習技法課程介紹過的所有內容做個總結,分成三個部分:Feature Exploitation Techniques,Error Optimization Techniques和Overfitting Elimination Techniques。

1. Feature Exploitation Techniques

我們在本系列課程中介紹的第一個特徵提取的方法就是kernel。Kernel運算將特徵轉換和計算內積這兩個步驟合二為一,提高了計算效率。我們介紹過的kernel有:Polynormial Kernel、Gaussian Kernel、Stump Kernel等。另外,我們可以將不同的kernels相加(transform union)或者相乘(transform combination),得到不同的kernels的結合形式,讓模型更加複雜。值得一提的是,要成為kernel,必須滿足Mercer Condition。不同的kernel可以搭配不同的kernel模型,比如:SVM、SVR和probabilistic SVM等,還包括一些不太常用的模型:kernel ridge regression、kernel logistic regression。使用這些kernel模型就可以將線性模型擴充套件到非線性模型,kernel就是實現一種特徵轉換,從而能夠處理非常複雜的非線性模型。順便提一下,因為PCA、k-Means等演算法都包含了內積運算,所以它們都對應有相應的kernel版本。

Kernel是我們利用特徵轉換的第一種方法,那利用特徵轉換的第二種方法就是Aggregation。我們之前介紹的所有的hypothesis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特徵轉換,然後再由這些g組合成G。我們介紹過的分類模型(hypothesis)包括:Decision Stump、Decision Tree和Gaussian RBF等。如果所有的g是已知的,就可以進行blending,例如Uniform、Non-Uniform和Conditional等方式進行aggregation。如果所有的g是未知的,可以使用例如Bagging、AdaBoost和Decision Tree的方法來建立模型。除此之外,還有probabilistic SVM模型。值得一提的是,機器學習中很多模型都是類似的,我們在設計一個機器學習模型時,應該融會貫通。

除此之外,我們還介紹了利用提取的方式,找出潛藏的特徵(Hidden Features)。一般通過unsupervised learning的方法,從原始資料中提取出隱藏特徵,使用權重表徵。相應的模型包括:Neural Network、RBF Network、Matrix Factorization等。這些模型使用的unsupervised learning方法包括:AdaBoost、k-Means和Autoencoder、PCA等。

另外,還有一種非常有用的特徵轉換方法是維度壓縮,即將高維度的資料降低(投影)到低維度的資料。我們介紹過的維度壓縮模型包括:Decision Stump、Random Forest Tree Branching、Autoencoder、PCA和Matrix Factorization等。這些從高緯度到低緯度的特徵轉換在實際應用中作用很大。

2. Error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接下來我們將總結一下本系列課程中介紹過哪些優化技巧。首先,第一個數值優化技巧就是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即讓變數沿著其梯度反方向變化,不斷接近最優解。例如我們介紹過的SGD、Steepest Descent和Functional GD都是利用了梯度下降的技巧。

而對於一些更復雜的最佳化問題,無法直接利用梯度下降方法來做,往往需要一些數學上的推導來得到最優解。最典型的例子是Dual SVM,還包括Kernel LogReg、Kernel RidgeReg和PCA等等。這些模型本身包含了很多數學上的一些知識,例如線性代數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boosting和kernel模型,雖然本課程中沒有提到,但是都會用到類似的數學推導和轉換技巧。

如果原始問題比較複雜,求解比較困難,我們可以將原始問題拆分為子問題以簡化計算。也就是將問題劃分為多個步驟進行求解,即Multi-Stage。例如probabilistic SVM、linear blending、RBF Network等。還可以使用交叉迭代優化的方法,即Alternating Optim。例如k-Means、alternating LeastSqr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取樣分而治之的方法,即Divide & Conquer。例如decision tree。

3. Overfitting Elimination Techniques

Feature Exploitation Techniques和Error Optimization Techniques都是為了優化複雜模型,減小E_{in}。但是E_{in}太小有很可能會造成過擬合overfitting。因此,機器學習中,Overfitting Elimination尤為重要。

首先,可以使用Regularization來避免過擬合現象發生。我們介紹過的方法包括:large-margin、L2、voting/averaging等等。

除了Regularization之外,還可以使用Validation來消除Overfitting。我們介紹過的Validation包括:SV、OOB和Internal Validation等。

4. Machine Learning in Action

本小節介紹了林軒田老師所在的臺大團隊在近幾年的KDDCup國際競賽上的表現和使用的各種機器演算法。融合了我們在本系列課程中所介紹的很多機器學習技法和模型。這裡不再一一贅述,將相應的圖片貼出來,讀者自己看看吧。

ICDM在2006年的時候釋出了排名前十的資料探勘演算法,如下圖所示。其中大部分的演算法我們在本系列的課程中都有過介紹。值得一提的是Naive Bayes演算法本課程中沒有涉及,貝葉斯模型在實際中應用還是挺廣泛的,後續可能還需要深入學習一下。

最後,我們將所有介紹過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和模型列舉出來:

5. 總結

本節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機器學習技法課程做個總結:Feature Exploitation Techniques,Error Optimization Techniques和Overfitting Elimination Techniques。最後介紹了林軒田老師帶領的臺大團隊是如何在歷屆KDDCup中將很多機器學習演算法模型融合起來,並獲得了良好的成績。

註明:

文章中所有的圖片均來自臺灣大學林軒田《機器學習技法》課程、

寫在最後的話

歷時近4個月,終於將臺灣大學林軒田老師的《機器學習基石》和《機器學習技法》這兩門課程學完了。突然的想法,開始寫部落格記錄下學習歷程,通過筆記的形式加深鞏固了自己的理解。如果能對讀者有些許幫助的話,那便是一大快事。筆者資歷尚淺,部落格中難免有疏漏和錯誤,歡迎各位批評指正。另外,鄙人不才,開設了一個人工智慧相關公眾號:AI有道(ID:redstonewill)。另外,建立了一個QQ群,以便討論與該課程相關或者其它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一下,QQ群號碼是223490966(AI有道-ML|DL)。後續,筆者根據學習情況,可能還會推出一些課程筆記的部落格。

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

最後,特別感謝林軒田老師!您的教學風格我很喜歡,深入淺出、寓教於樂。非常有幸能夠學到您的課程!再次感謝!

更多AI資源請關注公眾號:AI有道(ID:redstonewil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