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田機器學習基石課程學習筆記16(完結) — Three Learning Principles

紅色石頭發表於2018-07-25

上節課我們講了一個機器學習很重要的工具——Validation。我們將整個訓練集分成兩部分:D_{train}D_{val},一部分作為機器學習模型建立的訓練資料,另一部分作為驗證模型好壞的資料,從而選擇到更好的模型,實現更好的泛化能力。這節課,我們主要介紹機器學習中非常實用的三個“錦囊妙計”。

一、Occam’s Razor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提出。奧卡姆(Ockham)在英格蘭的薩里郡,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Entities must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就像剃刀一樣,將不必要的部分去除掉。

Occam’s Razor反映到機器學習領域中,指的是在所有可能選擇的模型中,我們應該選擇能夠很好地解釋已知資料並且十分簡單的模型。

上圖就是一個模型選擇的例子,左邊的模型很簡單,可能有分錯的情況;而右邊的模型非常複雜,所有的訓練樣本都分類正確。但是,我們會選擇左邊的模型,它更簡單,符合人類直覺的解釋方式。這樣的結果帶來兩個問題:一個是什麼模型稱得上是簡單的?另一個是為什麼簡單模型比複雜模型要好?

簡單的模型一方面指的是簡單的hypothesis h,簡單的hypothesis就是指模型使用的特徵比較少,例如多項式階數比較少。簡單模型另一方面指的是模型H包含的hypothesis數目有限,不會太多,這也是簡單模型包含的內容。

其實,simple hypothesis h和simple model H是緊密聯絡的。如果hypothesis的特徵個數是l,那麼H中包含的hypothesis個數就是2^l,也就是說,hypothesis特徵數目越少,H中hypothesis數目也就越少。

所以,為了讓模型簡單化,我們可以一開始就選擇簡單的model,或者用regularization,讓hypothesis中引數個數減少,都能降低模型複雜度。

那為什麼簡單的模型更好呢?下面從哲學的角度簡單解釋一下。機器學習的目的是“找規律”,即分析資料的特徵,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出來。假設現在有一堆沒有規律的雜亂的資料需要分類,要找到一個模型,讓它的E_{in}=0,是很難的,大部分時候都無法正確分類,但是如果是很複雜的模型,也有可能將其分開。反過來說,如果有另一組資料,如果可以比較容易找到一個模型能完美地把資料分開,那表明資料本身應該是有某種規律性。也就是說雜亂的資料應該不可以分開,能夠分開的資料應該不是雜亂的。如果使用某種簡單的模型就可以將資料分開,那表明資料本身應該符合某種規律性。相反地,如果用很複雜的模型將資料分開,並不能保證資料本身有規律性存在,也有可能是雜亂的資料,因為無論是有規律資料還是雜亂資料,複雜模型都能分開。這就不是機器學習模型解決的內容了。所以,模型選擇中,我們應該儘量先選擇簡單模型,例如最簡單的線性模型。

二、Sampling Bias

首先引入一個有趣的例子:194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兩位熱門候選人是Truman和Dewey。一家報紙通過電話採訪,統計人們把選票投給了Truman還是Dewey。經過大量的電話統計顯示,投給Dewey的票數要比投個Truman的票數多,所以這家報紙就在選舉結果還沒公佈之前,信心滿滿地發表了“Dewey Defeats Truman”的報紙頭版,認為Dewey肯定贏了。但是大選結果公佈後,讓這家報紙大跌眼鏡,最終Truman贏的了大選的勝利。

為什麼會出現跟電話統計完全相反的結果呢?是因為電話統計資料出錯還是投票運氣不好?都不是。其實是因為當時電話比較貴,有電話的家庭比較少,而正好是有電話的美國人支援Dewey的比較多,而沒有電話的支援Truman比較多。也就是說樣本選擇偏向於有錢人那邊,可能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才造成Dewey支援率更多的假象。

這個例子表明,抽樣的樣本會影響到結果,用一句話表示“If the data is sampled in a biased way, learning will produce a similarly biased outcome.”意思是,如果抽樣有偏差的話,那麼學習的結果也產生了偏差,這種情形稱之為抽樣偏差Sampling Bias。

從技術上來說,就是訓練資料和驗證資料要服從同一個分佈,最好都是獨立同分布的,這樣訓練得到的模型才能更好地具有代表性。

三、Data Snooping

之前的課程,我們介紹過在模型選擇時應該儘量避免偷窺資料,因為這樣會使我們人為地傾向於某種模型,而不是根據資料進行隨機選擇。所以,\Phi應該自由選取,最好不要偷窺到原始資料,這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事實上,資料偷窺發生的情況有很多,不僅僅指我們看到了原始資料。什麼意思呢?其實,當你在使用這些資料的任何過程,都是間接地偷看到了資料本身,然後你會進行一些模型的選擇或者決策,這就增加了許多的model complexity,也就是引入了汙染。

下面舉個例子來說明。假如我們有8年的貨比交易資料,我們希望從這些資料中找出規律,來預測貨比的走勢。如果選擇前6年資料作為訓練資料,後2年資料作為測試資料的話,來訓練模型。現在我們有前20天的資料,根據之前訓練的模型,來預測第21天的貨比交易走勢。

現在有兩種訓練模型的方法,如圖所示,一種是使用前6年資料進行模型訓練,後2年資料作為測試,圖中藍色曲線表示後2年的預測收益;另一種是直接使用8年資料進行模型訓練,圖中紅色曲線表示後2年的預測收益情況。圖中,很明顯,使用8年資料進行訓練的模型對後2年的預測的收益更大,似乎效果更好。但是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因為訓練的時候已經拿到了後2年的資料,用這樣的模型再來預測後2年的走勢是不科學的。這種做法也屬於間接偷窺資料的行為。直接偷窺和間接偷窺資料的行為都是不科學的做法,並不能表示訓練的模型有多好。

還有一個偷窺資料的例子,比如對於某個基準資料集D,某人對它建立了一個模型H1,並發表了論文。第二個人看到這篇論文後,又會對D,建立一個新的好的模型H2。這樣,不斷地有人看過前人的論文後,建立新的模型。其實,後面人選擇模型時,已經被前人影響了,這也是偷窺資料的一種情況。也許你能對D訓練很好的模型,但是可能你僅僅只根據前人的模型,成功避開了一些錯誤,甚至可能發生了overfitting或者bad generalization。所以,機器學習領域有這樣一句有意思的話“If you torture the data long enough, it will confess.”所以,我們不能太“折磨”我們的資料了,否則它只能“妥協”了~哈哈。

在機器學習過程中,避免“偷窺資料”非常重要,但實際上,完全避免也很困難。實際操作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儘量避免偷窺資料。第一個方法是“看不見”資料。就是說當我們在選擇模型的時候,儘量用我們的經驗和知識來做判斷選擇,而不是通過資料來選擇。先選模型,再看資料。第二個方法是保持懷疑。就是說時刻保持對別人的論文或者研究成果保持警惕與懷疑,要通過自己的研究與測試來進行模型選擇,這樣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結論。

四、Power of Three

本小節,我們對16節課做個簡單的總結,用“三的威力”進行概括。因為課程中我們介紹的很多東西都與三有關。

首先,我們介紹了跟機器學習相關的三個領域:

  • Data Mining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Statistics

我們還介紹了三個理論保證:

  • Hoeffding
  • Multi-Bin Hoeffding

  • VC

然後,我們又介紹了三種線性模型:

  • PLA/pocket
  • linear regression

  • logistic regression

同時,我們介紹了三種重要的工具:

  • Feature Transform
  • Regularization

  • Validation

還有我們本節課介紹的三個錦囊妙計:

  • Occam’s Razer
  • Sampling Bias

  • Data Snooping

最後,我們未來機器學習的方向也分為三種:

  • More Transform
  • More Regularization

  • Less Label

五、總結

本節課主要介紹了機器學習三個重要的錦囊妙計:Occam’s Razor, Sampling Bias, Data Snooping。並對《機器學習基石》課程中介紹的所有知識和方法進行“三的威力”這種形式的概括與總結,“三的威力”也就構成了堅固的機器學習基石。

整個機器學習基石的課程筆記總結完畢!後續將會推出機器學習技法的學習筆記,謝謝!

註明:

文章中所有的圖片均來自臺灣大學林軒田《機器學習基石》課程

更多AI資源請關注公眾號:AI有道(ID:redstonewil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