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演算法(陣列版)
1.1最短路徑Dijkstra演算法:
- 假設頂點是\(V_0到V_5\) 六個點,開始時候是沒有連線的,但是已知能互相到達的頂點之間的邊權。
- 步驟是每次從頂點0開始查詢,找出距離頂點最短的點,然後標記該點為true,再查詢該點能直達的其他點加上邊權會不會比原先記錄的距離值小--->即更新最短距離;遍歷完了所有從該點能到的點後再次回到起點。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MAXV=1000;
const int INF = 0x3f3f3f3f;//很大的數
int n,m,s,G[MAXV][MAXV];//n為頂點數量,m為邊數,s為起點
int d[MAXV];//起點到各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bool vis[MAXV]={false}; //標記訪問陣列 false為沒有訪問,true 為訪問過
/*本題輸入:
6 8 0 //6個頂點 8條邊 起點為0號
0 1 1 從0點到1點距離為1
0 3 4
0 4 4
1 3 2
2 5 1
3 2 2
3 4 3
4 5 3
*/
void Dijkstra(int s){
fill(d,d+MAXV,INF);
d[s]=0; //初始化操作
for(int i=0;i<n;i++){//每次更新完都要回到起點,迴圈n次
int u=-1,MIN=INF; //比較下面,u使得d[u]最小,MIN存放該最小的d[u]
for(int j=0;j<n-1;j++){
if(vis[j]==false && d[j]<MIN){
u = j;
MIN = d[j];
}
}
if(u == -1) return;//剩下的頂點和起點s不通
vis[u]= true;//找出距離起點最短的點 u
for(int v=0;v<n;v++){//從 u 開始走,更新最短距離
if(vis[v]==false && G[u][v]!=INF && d[u]+G[u][v]<d[v]){//G[u][v]是從u到v頂點的直通距離
d[v]=d[u]+G[u][v];
}
}
}
}
int main(){
int u,v,w;
cin>>n>>m>>s;
fill(G[0],G[0]+MAXV*MAXV,INF);
for(int i=0;i<m;i++){
cin>>u>>v>>w;
G[u][v]=w;
}
Dijkstra(s); // s
for(int i=0;i<n;i++){
cout<<d[i];//輸出結果最短路徑
}
return 0;
}
1.2基本模板
//初始化
for(迴圈n次){
u = 使得d[u]最小且還未被訪問的頂點的標號;
記u已被訪問;
for(從u出發能到達的所有頂點v){
if(v未被訪問 && 以u為中介點使s到頂點v 的最短距離d[v]更優){
優化d[v];
}
2.1圖的儲存
樹與圖的儲存
樹是一種特殊的圖,與圖的儲存方式相同。
對於無向圖中的邊ab,儲存兩條有向邊a->b, b->a。
因此我們可以只考慮有向圖的儲存。
(1) 鄰接矩陣:g[a][b]
儲存邊a->b
(2) 鄰接表:
// 對於每個點k,開一個單連結串列,儲存k所有可以走到的點。h[k]儲存這個單連結串列的頭結點
int h[N], e[N], ne[N], idx;
// 對於每個點k,開一個單連結串列,儲存k所有可以走到的點。h[k]儲存這個單連結串列的頭結點
// 新增一條邊a->b
void add(int a, int b)
{
e[idx] = b, ne[idx] = h[a], h[a] = idx ++ ;
}
// 初始化
idx = 0;
memset(h, -1, sizeof h);
當這個圖是n個點 m條邊的無向圖時,那麼m可能和 n的2倍差不多
:
這時, 不妨設M = 2 * N
h[N]
e[M]、ne[M]
2.2樹與圖的遍歷
時間複雜度O(n+m)
,n表示點數,m表示邊數
(1)深度優先遍歷
int dfs(int u)
{
st[u] = true;
for(int i = h[u];i!= - 1;i = ne[i])
{
int j = e[i];
if(!st[j]) dfs(j);
}
}
(2)寬度優先遍歷
queue<int> q;
st[1] = true;
q.push(1);
while(q.size())
{
int t = q.front();
q.pop();
for(int i = h[t];h!=-1;i = ne[i])
{
int j = e[i];
if(!st[j])
{
st[j] = true;
q.push(j);
}
}
}
最短路演算法
3.dijkstra演算法
- 樸素版dijkstra演算法適合稠密圖,用鄰接矩陣儲存
- 堆優化版適合稀疏圖,用鄰接表儲存 點的範圍較大--稀疏圖
3.1樸素\(dijkstra\)演算法
時間複雜是 \(O(n^2+m)\), n 表示點數,m 表示邊數
1、當到一個時間點時,圖上部分的點的最短距離已確定,部分點的最短距離未確定。
2、選一個所有未確定點中離源點最近的點,把他認為成最短距離。
3、再把這個點所有出邊遍歷一邊,更新所有的點。
演算法設計:貪心
int g[N][N]; // 儲存每條邊
int dist[N]; // 儲存1號點到每個點的最短距離
bool st[N]; // 儲存每個點的最短路是否已經確定
// 求1號點到n號點的最短路,如果不存在則返回-1
// 點的座標從1~n
int dijkstra()
{
memset(dist, 0x3f, sizeof dist);
dist[1] = 0; // 求得是1號點到其他點的距離,就標記dist[1] = 0
// 遍歷其他點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 { // 只是迴圈n-1次沒有其他意義
int t = -1;
// 在還未用來更新最短路的點中,尋找距離最小的點
for (int j = 1; j <= n; j ++ )
if (!st[j] && (t == -1 || dist[t] > dist[j])) // t==-1用來確定剩餘未用來更新的第一個點
t = j;
// 用t更新其他點的距離
for (int j = 1; j <= n; j ++ )
// if(!st[j]) 可寫可不寫
dist[j] = min(dist[j], dist[t] + g[t][j]);
st[t] = true;
}
if (dist[n] == 0x3f3f3f3f) return -1;
return dist[n];
}
st[]更確切的含義是某個點是否已經更新過其他點,st最短路確定而不是它的最短距離是否已經確定。所以更新其他點的距離時,前面更新過的點也要更新 其實也可以加上
if(!st[j])
3.2堆優化dijkstra演算法
思路:
集合S中的點表示已經找到最短路徑
堆優化版的dijkstra是對樸素版dijkstra進行了優化,在樸素版dijkstra中時間複雜度最高的尋找距離最短的點O(n^2)可以使用最小堆優化。
1. 一號點的距離初始化為零,其他點初始化成無窮大。
2. 將一號點放入堆中。
3. 不斷迴圈,直到堆空。每一次迴圈中執行的操作為:
彈出堆頂(與樸素版diijkstra找到S外距離最短的點相同,並標記該點的最短路徑已經確定)。
用該點更新臨界點的距離,若更新成功就加入到堆中。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ring>
#include<queue>
using namespace std;
typedef pair<int,int> PII;
const int N = 150010;
// 稀疏圖用鄰接矩陣來儲存
int h[N], e[N], ne[N], idx;
int w[N], dist[N];
bool st[N];
int n, m;
void add(int a, int b, int c) {
e[idx] = b;
ne[idx] = h[a];
w[idx] = c; // 邊的權重,
// 有重邊也不要緊,假設1->2有權重為2和3的邊,再遍歷到點1的時候2號點的距離會更新兩次放入堆中
h[a] = idx++;
}
int dijkstra() {
memset(dist, 0x3f, sizeof dist);
priority_queue<PII, vector<PII>, greater<PII>> heap;
dist[1] = 0;
heap.push({0,1}); // 把初始值放入小根堆裡 距離--點
while(heap.size()) {
PII k = heap.top(); // 取不在集合S中距離最短的點,集合S表示已經確定最短路的點的集合
heap.pop();
int v = k.second, distance = k.first;
if(st[v]) continue;
st[v] = true;
// 以 v 為出點,遍歷v的鄰接點
for(int i = h[v]; i != -1; i = ne[i]) {
int j = e[i];
if(dist[j] > distance + w[i]) {
dist[j] = distance + w[i];
heap.push({dist[j], j});
}
}
}
if(dist[n] == 0x3f3f3f3f) return -1;
return dist[n];
}
int main() {
memset(h, -1, sizeof h);
scanf("%d%d", &n,&m);
while(m--) {
int x,y,c;
scanf("%d%d%d", &x,&y,&c);
add(x,y,c);
}
cout << dijkstra() << endl;
return 0;
}
一些問題:
- 在更新dist時,有可能兩個點重複進堆,有的點它既是a的鄰接點又是b的鄰接點,這樣的點可能會在更新a的鄰接點時加進一次,右在更新b的鄰接點的時再進入一次,這樣佇列中就有兩個一樣的點,雖然距離不同,所以用
st
陣列對已經找出最短路徑的點進行標記,避免重複計算
4.\(Bellman-Ford\)演算法
題目:有邊數限制的最短路a
單源最短路徑演算法
對於帶權有向圖 G = (V, E),Dijkstra 演算法要求圖 G 中邊的權值均為非負,而 Bellman-Ford 演算法能適應一般的情況(即存在負權邊的情況)。一個實現的很好的 Dijkstra 演算法比 Bellman-Ford 演算法的執行時間要低。
設計:動態規劃
時間複雜度:\(O(V*E)\) 頂點數 邊數, \(n頂點數,m邊數\)
理解:對所有邊進行\(n-1\)次鬆弛操作,因為在一個含有n個頂點的圖中,任意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最多包含n-1條邊,
換句話說,第1輪在所有邊進行鬆弛後,得到的是源點最多經過1條邊到達其他頂點的最短距離;
第2輪在對所有的邊進行鬆弛後,得到的是源點最多經過2條邊到達其他頂點的最短距離;
演算法描述:
1、\(dist[N]\)陣列表示源頂點到所有頂點的距離,初始化為\(infinte\),\(dist[1][1]=0\),
2、計算最短路徑,執行\(V-1\)次遍歷
對於圖中的每條邊:如果起點到u的距離d加上權值w小於到終點v的距離,更新終點v的距離值d
\(if(dist[b]>dist[a]+w) dist[b]=dist[a]+w\)
例如以下加上一個拷貝陣列就可以求最多經過k條邊的最短距離
int n, m; // n表示點數,m表示邊數
int dist[N]; // dist[x]儲存1到x的最短路距離
int backup[N]; // 拷貝陣列,這樣就保證輪數與邊數一致
struct Edge // 邊,a表示出點,b表示入點,w表示邊的權重
{
int a, b, w;
}edges[M];
// 求1到n的最短路距離,如果無法從1走到n,則返回-1。
int bellman_ford()
{
memset(dist, 0x3f, sizeof dist);
// 初始時,1號點到其他點的距離為inf
dist[1] = 0;
// 如果第n次迭代仍然會鬆弛三角不等式,就說明存在一條長度是n+1的最短路徑,由抽屜原理,路徑中至少存在兩個相同的點,說明圖中存在負權迴路。
for (int i = 0; i < n; i ++ )
{
memcpy(backup,dist,sizeof dist); // 拷貝陣列,因為更新其他點時候會影響其他點的更新資訊
for (int j = 0; j < m; j ++ ) // 遍歷每條邊
{
int a = edges[j].a, b = edges[j].b, w = edges[j].w;
if (dist[b] > backup[a] + w)
dist[b] = backup[a] + w;
}
}
if (dist[n] > 0x3f3f3f3f / 2) return -1;
return dist[n];
}
判斷是否有負權環,再對邊進行一次額外的遍歷,如果還能更新說明仍然存在一條邊使得兩點距離更短,事實上再更新多次還是有更新的情況。
注意:
-
如果不限制邊數,直接求最短路,不需要拷貝陣列
-
如果限制邊數,則需要拷貝陣列
-
為什麼是
> 0x3f3f3f3f / 2
(主要還是因為每條邊都遍歷了,遍歷了很多無用的邊)
5、\(SPFA\)演算法
題目: spafa判斷負環
https://blog.csdn.net/qq_35644234/article/details/61614581 這篇部落格給出了過程
https://www.cnblogs.com/acioi/p/11694294.html spfa求負環的解釋
時間複雜度 平均情況下 \(O(m)\),最壞情況下 \(O(nm)\), n 表示點數,m 表示邊數
\(SPFA演算法\)是對上面的\(bellmanford\)演算法的佇列優化
演算法描述:首先建立一個佇列,初始佇列裡只有起始點,建立一個表格記錄起始點到所有點的最短路徑(初始值賦為極大值),然後進行鬆弛操作,依次用佇列中的點去重新整理起始點到所有點的最短路,如果重新整理成功且被重新整理點不在佇列中則把其加入到佇列中。
求負環:如果某個點進入佇列的次數超過N次則存在負環(N為圖的頂點數)
最優解法:用一個cnt[i] 陣列記錄當前到 到 i 點的最短路徑上經過的點的數量,如果 出現cnt[i] > n
說明出現了負環。也可統計邊數,當邊數 >= n
時也是出現了負環。
st
陣列的作用只是記錄當前有哪些點在佇列中
int n; // 總點數
int h[N],w[N],e[N],ne[N],idx; // 鄰接表儲存所有邊
int dist[N];
bool st[N];// 儲存每個點是否在佇列中
// 求1號點到n號點的最短路距離,如果從1號點無法走到n號點則返回-1
int spfa()
{
memset(dist,0x3f,sizeof dist);
dist[1] = 0;
queue<int> q;
q.push(1);
st[1] = true;
// 取出佇列中的一個元素來更新距離
while(q.size())
{
auto t = q.front();
q.pop();
st[t] = false; // 先彈出佇列標記為false,因為後面可能還會有更新
for(int i = h[t];i != -1;i = ne[i])
{
int j = e[i];
if(dist[j] > dist[t]+w[i])
{
// 先更新最短距離
dist[j] = dist[t] + w[i];
// 如果被更新的點不在佇列中,就要加入,因為後面需要用到其最短值
if(!st[j])
{
q.push(j);
st[j] = true;
}
}
}
}
if (dist[n] == 0x3f3f3f3f) return -1;
return dist[n];
}
5、\(Floyd\)演算法
\(Floyd\)演算法屬於暴力求解,時間複雜度\(O(n^3)\),\(n\)表示點數
// 初始化
for(int i = 1;i <= n;i++)
for(int j = 1;j <= n;j++)
{
d[i][j] = (i == j ? 0 : INF);
}
// 演算法結束後,d[a][b]表示a到b的最短距離
void floyd()
{
for (int k = 1; k <= n; k ++ ) // z
for (int i = 1; i <= n; i ++ )
for (int j = 1; j <= n; j ++ )
d[i][j] = min(d[i][j], d[i][k] + d[k][j]);
}
if(g[l][r] > inf / 2) cout << "impossible" << endl;
else cout << g[l][r] << endl;
- 判斷無最短路徑的方法是
> inf / 2
, 原因:加入求1~6個點的距離,6是終點,
d[1][5] = 0x3f
,1到5不可達,此時 d[5][6] = -4
, d[1][6] = d[1][5] + d[5][6] !=0x3f
但是大於0x3f/2。此時1到6是不可達的。
6、有向無環圖的拓撲序列
題目:有向無環圖的拓撲序列
在圖論中,拓撲排序是一個有向無環圖的所有頂點的線性序列:
1、每個頂點出現一次
2、若存在一條從A到B的路徑,那麼在序列中頂點A在B的前面。
一個有向無環圖一定至少存在一個入度為0的點
如何求拓撲序列?
- 拓撲序列中,所有的邊都是從前往後的,因此入度為0的點都可以作為起點,將所有入度為0的點入隊,因為前面沒有點指向它,它只能指向後面的點
- 入隊之後,將它指向的終點的入度減去1
入度為0的點入隊
queue<int> q;
for(int i = 1;i <= n;i++) {
if(!d[i]) q.push(i);
}
遍歷t的所有出邊
for(int i = h[t]; i!=-1;i = ne[i]) {
int j = e[i];
}
完整模板
bool f() {
int q[N], hh = 0, tt = -1;
for(int i = 1; i < n;i++) {
if(!d[i]) q[++tt] = i; // 入隊
}
while(hh <= tt) {
int t = q[hh++];
// 遍歷t的終點
for(int i = h[t]; i != -1; i = ne[i]) {
int j = e[i];
d[j]--;
if(!d[j]) q[++tt] = j;
}
}
return tt == n - 1; // 是否所有點都入隊了,否則表示圖中有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