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l 觀點財經
作者 l 大釗
今年3月30日,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決定向被譽為“製造業皇 冠”的汽車製造領域發起衝擊。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專案。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車!”他說。
如今,距離小米官宣造車已經過去七個多月了,小米汽車的成績如何?
2021年9月1日,小米汽車正式註冊;
首個工廠將落戶北京亦莊;
截至10月18日,共收到2萬多份簡歷,到崗研發團隊453人;
小米汽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11月初,小米之家門店突破1萬家,小米集團合夥人盧偉冰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小米之家已經在為賣車做準備,未來小米會開更多大店,目前已經在考慮汽車品類進店之後,如何進行展示,如何更好的場景聯動等。
綜上看來,工廠、研發團隊、銷售渠道,似乎小米都已經有了,但造車真的靠這些就行了嗎?
“風口論”的堅定支持者
雷軍有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可以飛起來”,這句話曾經被眾多文章多次引用,並且被無數創業者奉為經典。
而雷軍過往的經歷也和“風口”密切相關。
1992年,雷軍加盟金山公司,在金山工作的16年,是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時間段,劍俠情緣、金山詞霸、金山毒霸、WPS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無一不是頂峰金山公司的作品。
2010年4月,雷軍與6位聯合創始人一起“喝粥”並宣佈小米手機成立,那個年代正是山寨機橫行、正版機天價的時代,追求極致價效比小米手機一問世就成了搶手貨。
所以,雷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懂得“順勢而為”,這就是為什麼他給自己創辦的投資基金取名“順為資本”的原因。
展望未來,智慧化是未來三十年ICT產業前所未有的大機遇,汽車智慧化是智慧化時代最重要的場景之一。 所以雷軍選擇在這個時間“押注”造車風口,也是順勢而為。
圖片來源:IDC
另一方面,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逐年下降,小米手機天花板幾乎可見。
全球範圍內2008年-2016年手機出貨量高速增長,從1.5億臺增長到14.7億部,CAGR達到33%。
然而從2017年開始出貨量基本處於負增長態勢,儘管最近兩年迎來5G換機潮, 但IDC預測202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也不過15億臺,CAGR只有3.7%,智慧手機市場增長動力總體不足,增量空間有限。
國內資料來看,小米手機市佔率在2015年見頂達到16%後開始回落,此後基本維持12%水平,2020和2021年受益於市場格局變動市佔率有望提升,但整體智慧手機市場創新乏力、競爭激烈,天花板明顯。
而傳統車市場規模約為智慧手機的3倍。
根據IDC資料,目前全球手機出貨量約13億部,全球市場規模約5000億美元。而2020年全球乘用車出貨量為5583萬臺,以乘用車均價20萬元計算,全球僅乘用車市場就達到約1.8萬億美元市場。
相較於5000億美元的智慧手機市場,汽車市場對小米來說更具備戰略前景。
隨著國內“雙積分”政策持續推動及產業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2021年8月當月新能源汽車產量滲透率已達20.62%,首次突破20%。
而業內普遍認為20%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一方面市場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供應鏈開始趨於穩定。
2010年智慧手機的滲透率超過20%達到22%,終端市場開始進入洗牌階段。
從現在的資料看,全球乘用車市場,電動車的滲透率有望在2025年超過20%,中國市場會在2025年前超過20%。 小米汽車宣佈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正好趕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20%後的格局洗牌。
所以從時機的角度來看,小米入場節點剛剛好。
車未啟動,投資先行
站準風口,算是得了“天時”,但光靠天時並不行,還需要自己努力。
而小米在造車領域的努力主要以投資為主。
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智慧電動、車雲服務五大領域是未來汽車智慧化帶來的最主要增量市場,據我們初步統計,小米均有佈局。
小米對外投資主體包括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順為資本等。
其中,順為資本在2015年6月參與蔚來汽車A輪融資,2017年參與小鵬汽車A+輪融資,小米集團在2019年參與小鵬汽車C輪融資,至此“三家造車新勢力”中的兩家都已擁有小米基因。
圖片來源:國金證券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到2021年9月底,小米投資佈局有關智慧汽車領域企業共有62家,其中智慧駕駛佈局17家企業,智慧電動佈局13家企業,智慧座艙佈局6家企業,其中有22家企業是2021年新增投資。
除了資本佈局外,小米也在積累智慧汽車領域相關專利。
根據智慧芽資料,截至2020年小米共申請汽車相關專利841件,主要集中在無線通訊網路、電數字資料處理、數字資訊傳輸、影像通訊、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方面,其中13.67%的專利是國際專利,但尚未涉及到整車或零部件相關的專利技術。
從小米的投資佈局我們可以看出,小米發力的重點是智慧駕駛、智慧座艙領域。
前期智慧汽車方向投資以財務投資為主,如蔚來、小鵬等;
宣佈造車後,小米開始在汽車領域進行更多戰略投資,投資方向將更傾向於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以期形成汽車領域的“小米生態”。
小米作為智慧汽車領域“後來者”,入局較晚,自身智慧汽車相關技術積累不足, 從0開始並非明智選擇,因此小米採用資源整合的方式追趕賽道領先玩家。
在動力電池領域,小米就通過投資整合觸達了中航鋰電、蜂巢能源、贛鋒鋰電等企業,其中中航鋰電與蜂巢能源是2021年上半年動力電池裝車量前十名,早前,小米還入股了消費類電池供應商珠海冠宇。
但PPT終要落地,對於車企來說量產才是最終考驗的時刻。 在小米投資者日上,雷軍透露首個工廠將落戶北京亦莊,但並未透露車輛生產相關問題。
外界猜測,小米汽車仍面臨生產資質問題,畢竟車輛安全無小事。
參考此前蔚來通過江淮代工拿到生產資質、小鵬早先通過海馬代工後購買福迪的生產資質、理想購買力帆的生產資質等案例,未來不排除小米也會通過合作和購買的方式獲取生產資質。
趕上“天時”、智慧化具備優勢、供應鏈初具規模,加上雷軍親自領隊, 若再能完善生產方面的佈局,小米汽車的起步更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其他創業公司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好開嗎?
但小米汽車在市場中依然面臨非常多的挑戰。 例如智慧駕駛方面,小米能否用不到3年的時候,追上先頭部隊?
回看新勢力的發展路程,蔚來ES8研發到落地歷經三年時間,小鵬P7用了30個月。在不犧牲產品品質的同時,新勢力已經將時間壓縮到極致。 即便如此,彼時ES8和P7的智慧輔助駕駛依舊跳票,要通過後期的OTA逐步升級加入。
但那分別是在2018年和2019年,整個行業的智慧輔助駕駛才剛剛起步,消費者對待智慧輔助駕駛還有比較大的寬容度,競爭也不夠充分。
到了2024年,包括特斯拉和蔚小理等等勢力車企在智慧輔助駕駛方面必然會有長足的進步。 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會讓消費者對新生品牌的容忍度大幅降低。對於現在剛剛進入智慧輔助駕駛道路上的小米來說,時間變得非常緊湊。
另一方面,雷軍曾表示,小米汽車將成為“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小米汽車定價將在10-30萬元。
這個價位段在電動汽車領域屬於入門級別,與蔚小理、特斯拉都是直接對手,與比亞迪、北汽新能源、上汽等部分車型售價區間也有重合。
所以等到交付的時候,小米麵臨的問題不只是車企,還有消費者的艱難選擇。是選雖然新但是已經在路上驗證了好幾年的蔚小理、特斯拉,還是選數十年經驗積累、品牌和售後完善的老牌車企,亦或者是選擇開著小米汽車上路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部分消費者心裡都會有所猶豫。
圖片來源:小米官網
而且,產能也是小米需要面臨的“坎”。蔚小理剛交付時,都經歷過艱難的產能爬坡,即便是特斯拉,在上海工廠開工前也一度陷入交付真空期。
此前小米賣手機就需要靠“搶”才能能拿到,也被網友戲稱為“耍猴”式銷售,如今賣車了,難道也要搞搶購那一套?
這樣一來,對於2024年才投產首款車型的小米汽車來說,在市場能否站穩,還是個巨大的未知數。
此外沒有造車經驗的小米,還有不少問題等待攻克,整車工程、機械素質、供應鏈管理、售後維保等等,畢竟汽車不比消費電子,需要的綜合能力更強。
為了造車,雷軍當眾喊出“我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全力以赴去做小米汽車!”的宣言。
在這次背水一戰中,小米汽車前面的困難遠超小米手機剛成立時。
參考資料:
國金證券:《小米造車的啟示》
類星頻道:《小米造車,勝算幾何》
宣告: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只為傳遞更多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