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時分,興盛優選的師傅送貨過來,90後姑娘彭鈺瑤清點完畢就忙不迭地提著包裹趕去黃奶奶家。在村子裡,她開了一家線上團購店,村民們都親切地叫她“小玉”。

子女遠在廣東沿海,黃奶奶成為村裡的留守老人,每天的日常就是和老伴閒坐在家門口,直到看到小玉,黃奶奶的眼神才明亮起來,“小玉過來啦”,老人家激動地喚小玉進屋,還拿出蘋果和糖果,塞到小玉懷裡。

在湖南邵陽的小村裡,這樣的留守老人很多。喪失勞動力,缺乏經濟來源,遠離電子產品。

兩年前,小玉告別了大城市的熙攘和喧囂,回到家鄉當起了一名鄉村團購的店長——教會村民們通過微信網購,還作為情感紐帶連線著留守老人和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子女通過興盛優選小程式給父母下單,小玉則將這份關懷送至他們手中。

返鄉姑娘&夕陽店長

“數字先鋒”在村裡

“之前在城市裡打拼,雖然忙碌,但也迷茫,直到回到老家接觸這份工作下來,才逐漸找到與內心和諧共處的方式,以及建設家鄉的價值感。”從大城市打工人到邵陽小村的店主,小玉的身份迎來蛻變。

彭鈺瑤在送貨時,幫村裡的老年人和家人視訊通話

在空心化、老齡化現象突出的鄉村,社群團購這種新興的購物方式起初不被理解。但在小玉的講解和帶動下,大家慢慢學會了在微信小程式上下單,當天下單,次日就能到。

這種便捷的方式很快在熟人關係鏈的村落裡口口相傳,成功紮根。

體驗下來,村民們不僅認可了優質且實惠的產品,也對平臺產生了信任感。“在興盛優選上購物已經成為他們一種習慣了,也是對我的一種信任,我就覺得心裡挺踏實的。”小玉說。

從71歲的高齡老人,到帶領117個村民開啟“數字新生活”,李芬香也迎來人生新篇章。

經由兒子和兒媳介紹,李芬香嘗試著成為村裡第一個團購店的店長。開業當天的0點,李芬香把村民們拉了個微信群,並在群裡發了50個紅包宣告正式營業,那晚她激動地一夜沒睡。

面對村民對新興購物方式的疑慮,李芬香有自己的解釋方式:“有人不理解在興盛優選上怎麼買東西、怎麼能送到自己手上?我告訴他們這個像打電話,找哪個人就打誰的號碼,一找就不會錯,我這個也是一樣的。”

李芬香教村民們在小程式上下單

在李芬香的帶動下,村裡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 “觸網”,學會了在小程式上下單。而李芬香也逐漸記住了群內117人的各色微信名——“神奇百味”、“拌麻”、“快樂每一天”、“美好一天”…

“年輕人誇我說你還能自己搞事業,很厲害!他們說這個話,我高興,心裡這個滋味說不出來。”對於李芬香來說,做了鄉村團購後不僅能負擔自己和老伴兩個人的生活,還收穫了很多快樂,讓自己愈發享受這份工作。

村民們解鎖網購體驗的背後

是智慧零售的下沉

自2017年上線至今,興盛優選已覆蓋全國17個省份,1100多個地縣級城市,7萬多個鄉鎮和農村,合作的社群門店超過了80萬家,上線第二年就成為微信生態內首個破百億GMV的商家。

依託微信生態,連線線下社群實體小店,興盛優選提供蔬菜水果、肉禽水產、米麵糧油、日用百貨等全品類商品,並逐漸在農村市場完成下沉。

據李芬香回憶,村裡最開始也有快遞,但效率並不高,取貨點更是離得很遠。興盛優選出現後,“比快遞、郵局都好,快遞對於我們不方便,還要走到村鎮上,起碼有7、8里路,郵局也遠,就這個方便。”

方便村民的背後,是興盛優選紮根下沉市場的決心——基於預售模式,興盛優選通過大資料預測商品在特定區域的銷量,通知供應商把貨分送到社群/村落店,實現消費者當日23點前下單,次日11點前可以自提。

每天清晨,送貨車都會準時抵達村口

區別於傳統快遞一件一件分別送到家,興盛優選基本是每天把商品成批送到社群店,消費者自提,履約效率高、成本更低;而預售模式也會讓訂單損耗更少,進而形成價格優勢。持續做好服務及運營,最終讓興盛優選基於小程式的智慧零售體系在廣闊的鄉村遍地開花。

在店長們的帶動下,村民逐漸體驗到社群團購的便利,價格便宜還支援送貨上門,售後還很方便。“在交流當中,老百姓對這個東西就產生了信任感,他覺得這個東西可以退可以換,有很好的售後服務,就覺得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平臺,慢慢地他們就開始接受了。”小玉表示。

同時,微信小程式便捷易用、對下沉人群或中老年消費者友好,也促進了社群團購在農村地區的風靡。很多老年人都在微信小程式裡開啟人生中首次網路下單,在店長或自家親戚兒女的指導下學會了“足不出戶”買東西,告別了風吹日曬的“趕集”之旅。

李芬香在送貨的路上

而分享購物的微信社群,也成為鄉村私域的更廣泛實踐。在小玉的微信群內,就有村裡約70戶人家,每天都有村民在群內下單日用品、水果蔬菜或大件電器等,每天下來平均40單左右,忙的時候能有上百單。

目前,興盛優選上鄉鎮和農村的消費者佔比達到60%,且超過99.99%的交易都在微信小程式內完成。

數字化紮根鄉土,更連線著人情

幫助村民買到好貨的同時,數字化還給農村帶來了一些新的“生氣”。

村裡的微信群,除了下單外,還是村民開展聯絡、促進鄰里關係的“線上村落”。誰家需要什麼東西、今天打疫苗第幾針、村裡大小事…開啟微信群嘮嘮家常,即使子女不在身邊,也能熱鬧有生氣。

村裡的微信群

改變購物方式、交流方式的同時,也改變了思維方式。“他們以前不會用微信,覺得網上買東西是騙局,現在這些爺爺奶奶有時候想吃麵包之類的,就會直接找我幫忙下單,第二天貨到了,我會告訴他們這個怎麼吃、能放多久,他們也越來越接受這種購物和生活方式了。”小玉說。

而接受這種團購方式,也是接受數字化的開端。智慧零售紮根鄉土的意義也就開始顯現出來——幫助城市外的中老年等弱勢群體適應數字生活,讓他們也能搭上網際網路時代的快車。

對於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來說,鄉村團購還是連線家庭與親情的線上樞紐。比如,暑假期間,很多父母在小玉的微信群內給孩子下單牛奶、水果等。每次一到貨,放學後的小朋友就會開心地圍過來,“小玉姐姐,我媽媽寄的零食禮包到了!”

村裡的孩子放學後,來小玉店裡取貨

“很多年輕人在外打拼,很少回家,那麼他們想表達關懷的話,就會購買東西讓我給他們送過去。這對老人是一種掛念,也包含對小孩的關懷,我在其中起到紐帶的作用,把兩種情思、三代人的感情連線起來,我就覺得挺有價值的。”小玉說。

彭鈺瑤和李芬香們,更像是一顆顆“種子”,讓數字化在古老的村落中紮根下來,充滿活力地生長著,更為這片土地帶來希望。

邵陽小村只是一個縮影,在更多的中國鄉村裡,數字化正在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幫助更多村民迎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