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成長,拒絕淺藏輒止。關注公號【BAT的烏托邦】,回覆
專欄
獲取原創專欄:重學Spring、重學MyBatis、中介軟體、雲端計算...本文已被 https://www.yourbatman.cn 收錄。
本文提綱
Tips:文末加了個獎勵,陽光普照獎祛除2020陰霾,大步向前跨入2021
✍前言
你好,我是A哥(YourBatman)。
2020年,庚子年,註定會在歷史的長河裡被深深記住。歷史將怎樣記載2020年?這是震懾之年,這是突破之年,也是轉折之年。疫情之下,見證了人類的堅忍與脆弱、團結與分裂、擔當與推諉,無知與無助。
每到年末,朋友圈、公眾號、各大社群網站都會成為“成功人士”的show場,盤點自己這一年的成就、掙了多少錢、完成多少個小目標,為來年再立Flag......逛著逛著,一個不小心就被凡爾賽(灬ꈍ ꈍ灬)
2020眨眼就快結束了,你的年終覆盤寫好了嗎?覆盤的重要性到底是什麼?你是否總在表表面面的,像記流水賬一樣的回顧自己過去做過的事、踩過的坑、取得的成績敷衍了事,明年又重複一樣的過程?而覆盤真正的意義是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自己的短板在哪?該怎麼補?通過自己學習還是通過整合資源互補,自己的價值在哪?如何放大,怎樣被更多的人看到?實現自我成長的同時影響更多人~
按照我自行約定的慣例,每年年末定心回首這一年,然後在最後一天留下些筆墨。可能不同於曬成績show自己的那種文章,我更多是傾向於記錄下自己的感悟,與你分享,共勉。
版本約定
- 年份:2020
✍正文
作為一個IT從業人員,我的視角自然和本圈分不開,所以可能狹隘,可能有偏見,可能不深刻,也可能有錯誤“”。若你有不同感悟,強烈建(歡)議(迎)你在文末留下你的文字,組團思考。
說明:本文感悟來自於自己以及結合了幾位職場老兵一起暢聊的總結
科比
科比事件,堪稱是2020年給我觸動最大,感觸最深的一次事件。
美國當地時間2020年1月26號上午10點(北京時間:2020年1月27號凌晨2點)左右,NBA傳奇巨星科比·布萊恩特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卡拉巴薩斯的一場直升機墜機事故中身亡,年僅41歲。
那天是中國農曆春節的大年初三,早上6點多我就朦朦朧的醒來,像平常一樣睜眼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手機,關注關注疫情動態。可沒想到,滿屏的手機通知(標題大致都是:科比疑似墜機身亡。)讓我元神瞬間歸位。
從看見通知,到確認通知,我的心裡狀態起起伏伏,大致是這樣變化的:
那會不願去相信這是真事,從國內的新聞頻道、朋友圈、微博,到da梯子去外網求證,發現此新聞霸佔了美國各大媒體頭條:科比墜機事件坐實了。
所以這個紀念性的朋友圈也就有了,逝去的青春?:
一時間,科比墜機事件瞬間席捲整個網路、微博、朋友圈。眼瞅2020年就快結束了,事情過去也將近一年。百度在12月中旬釋出了2020年百度沸點,即使在如此不平凡的一年裡,科比二字在年度關鍵詞榜單中“高居”前10,年度淚點榜單中更是“高居”第三,影響力可見一斑:
天妒英才,可誰知那一句“Manba out”在2020年1月27日成為了永恆。
故人已逝,但科比的那份執念,那份曼巴精神永存,奉他為斯臺普斯永遠的王。關於老大流傳的佳話、佳句、故事、遺憾實在太多太多,為了節約篇幅我在這就不做重複的蒐集工作了。我相信廣大讀者不乏也有老大的死忠粉,期待留言區見。
綜合全網,我個人有且僅向你推薦這一個小視訊,3分鐘時長剪輯版。不管你懂不懂籃球,都呼籲你安靜的把它看完:2013年常規賽最後階段,科比為了兌現把湖人送進季後賽的承諾,使盡全力,最終拼到腳跟建斷裂,職業生涯就此遭遇滑鐵盧,那個不服輸精神,不甘心的眼神,令人動容。
答應我 安靜的看完科比跟腱斷裂一戰
答應我 安靜的看完科比跟腱斷裂一戰
答應我 安靜的看完科比跟腱斷裂一戰
- 抖音觀看(推薦此觀看方式)
裁員
畫風一轉,我們們繼續聊聊職場那些事。
猶記得2019年下半年,中國整個網際網路圈一片“哀鴻遍野”的景象:小到初創公司,大到網際網路寡頭幾乎無一倖免的進行了裁員,更有甚者“暴力裁員”。那會的空氣中瀰漫的裁員氣氛不僅讓很多人中槍,更是讓那些“倖免者”也憂鬱匆匆,人心惶惶,不可為不“熱鬧”。
本以為2020年會有所好轉,可誰知新冠疫情這個黑天鵝事件爆發,更是冰上加霜。“裁員年年有,今年特別多”,真是不知道意外和裁員,哪個會先到來。沒有什麼是亙古不變的,你喜歡歲月靜好,現實卻波濤洶湧!
也許此時,對於企業,2020年甚至成為了生死之年;對於個人,職場中的人也都需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會被裁嗎?
如何避免被裁?
首先需要明確,裁員是企業斷臂求生的最有效手段,在經濟下滑的趨勢下不可避免。
在企業上班的多數人都揹著房貸、車貸、教育、養老等壓力,倘若被裁員,恰恰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艱難窘迫的境地。即使沒有被裁員,面對將下來越來越嚴峻的形勢,也非常令人擔憂和不安。雖然暫時安穩,但這並不是長久的,畢竟你的飯碗不是鐵鑄造。
公司裁員的物件,大體上遵循這個規律:裁掉“價效比”低的員工。那麼,什麼是價效比?
在企業裡,你產生的價值、你的人脈圈、你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你的“性”(分子,也稱價值),你的工資薪酬、你的職位層級、你的權利決定了你的“價”(分母,也稱成本)。想要提高自己的價效比有這兩條路可走:
- 減小分母:降薪、降級、降權利
- 加大分子:多付出、擴大圈子、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雖說有兩條路子可選,但很明顯減小分母這條路具有不可實操性。你選擇降薪?還是選擇降級?還是會自願放棄權利呢?成年人哪會做這種選擇題,肯定一個都不會選的嘛。
可更為殘酷的現實是,被裁員的大都是“底層員工”,是無職級、無權利、無降薪空間的“三無員工”,分母連減小的空間都不存在。所以說減小分母這條路理論上可行,但不具備實操性,充其量當做退無可退的無奈之舉。
別無選擇,想屹立於職場只能pick第二條路:加大分子。如果說分母的改變具有一定被動性,那麼分子的變化一切都由你主觀決定。你可以選擇為公司多付出(如996、10107),你也可努力成為公司那個不可或缺人(如掌握核心技術專利)。總之你的“命脈”掌握在你自己手上,多一份付出、多一點思考、多一些不可替代性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既然加大分子這條路子能通過主觀能動性來解決,那麼下面就來嘮幾句,有哪些理論可以參考學習,甚至當作行為規範來用。
1、不要迷戀管理,一味追求“當官”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官本位”的思想:在職場上混跡幾年,如果不混個一官半職,就感覺挺丟人(無言面對父老鄉親)。有這種想法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甚至被普遍接受的,衣錦還鄉說的就是這個情況。但絕大多數人對此都少了一個概念上的區別:事業單位or企業單位,體制內or體制外:
- 事業單位:只要不違法亂紀,不犯大的錯誤,烏紗帽這輩子就穩了
- 企業單位(非國企):失去職位的“機會”太多了。且不說公司內部的激烈鬥爭這方面,就算你總是能不溼鞋且八面玲瓏的能應對各種關係,但是,你也控制不了你所在的團隊、事業部、或者是行業的衰退。比如公司戰略調整裁掉整個事業部,你不能說是因為你領導架構設計得不好;比如二手車行業不景氣了,你不能說是因為你總監的能力不行
迷戀管理本身沒有任何錯,畢竟下命令的快感是順應人性的每個人期望得到。但是身處職場的我們,應該看清自己所處的單位性質、環境,然後控制好這個度,才能能遊刃有餘。
2、別以為裁員只裁一線,不裁管理層
從裁員的新聞中總結出規律,各公司裁員的目標人群基本保持一致:主要裁基層員工、基層管理、中層管理。為何裁的是這三類職位呢?其實這蠻好理解,這三類職位一般佔據公司80%的人員甚至更多,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在這裡“動手術”是最見效且是最安全的(人數多就不存在單點風險)。
所以誤以為裁員只裁一線員工,不裁領導(管理層)是非常錯誤的觀點,畢竟員工都沒了,要“領導”又有何用呢?難道讓1個領導管1名員工,甚至光桿司令?這明顯違背了公司的“金字塔結構”嘛。
3、即使步入管理,建議不要脫離技術
不乏有很多人把不用寫程式碼當作步入管理層的一個標誌,其實這個是有很大誤導性的。
舞蹈領域流傳這麼一句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程式設計師又何嘗不是呢,本行業內也盛傳這麼一句話:脫離技術,最多隻用3年。而一旦脫離,就像斷了頭,撿起來的難度非常之大。
因此,即使已經步入管理,也不要把這條路走成一條斷頭路,尤其是在一日千里的IT領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甚至瞬息萬變,所以埋頭管理的同時,也得經常抬頭看路(埋頭寫程式碼的同時,也別忘了抬頭望望O(∩_∩)O哈哈~)。
4、平臺高 ≠ 能力強
把時鐘往前撥5年,從BAT跳出來面試的人是自帶光環的,面試官自然而然的會高看你一眼,甚至職級評定、薪資上也是給得非常慷慨。就因為如此,那些年出現了非常多的先去大公司“鍍金”的現象。也正因為如此,伴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這種鍍過金的人越來越多,市場上魚龍混雜,然後渾水摸魚的現象級越來越常見了。
我猜測:你現在或者曾經肯定吐槽過身邊的同事前BAT員工,然後“我靠”一句:這也太菜了吧
那企業招聘怎麼辦???很簡單:一刀切唄(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時代在變遷,鍍金思維幾年前好用,現在已經過時了。需要保持時俱進,隨時糾正自己。只有自己真的是鐵,才不怕面試的三位真火,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是屹立於市場之王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5、跳出舒適區,居安思危
在企業裡混,在職場上混,永遠沒有誰是真正安全的,無論是做技術,還是做管理。舒適區呆著固然舒服,但很容易就被溫水煮青蛙,一煮就煮到你35歲,慌不慌?
人生已經這麼艱難了,沒想到越來越難。本著居安思危,如履薄冰的態度,才能讓自己一直保持可靠的競爭力。常出來看看,跳出舒適區,挑戰些之外的東西,保持激情和熱淚盈眶。
說明:出來看看並不是指的跳槽,也可以是和牛人交流、參與公開專案、做公開演講、直播等
6、技術轉產品,也請確保技術紮實
坊間傳聞,寡頭企業阿里巴巴、騰訊等現在招聘產品經理,傾向於從技術流裡面轉的這種。阿里騰訊作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翹楚和領軍,不客氣的說它們的某些行為就是標準,就是規範。通過觀念的慢慢滲透,其它中小企業會慢慢效仿,這或許就是將來的一種趨勢~
技術轉產品並不新鮮,甚至是一個很有“前景”的方向。畢竟靠技術沒法“改變”世界,但產品可以。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業界名人(國內):張小龍、雷軍、周鴻禕、馬化騰......他們均為技術出生轉向產品從而“改變”世界。在IT領域裡,產品經理是個很容易被羨慕的工種:門檻低、工資高;壓力小,不背鍋;有假期,加班少......這些標籤被貼上,廣大程式設計師看後還不嘩啦啦的流口水麼?可世間哪有那麼好的事,遠遠沒有空想的那麼簡單,畢竟簡單的事做起來一般都不具價值的,做難事才有所得。
也許表面上看,從“幸福生活”的角度去這麼思考無可厚非,產品經理的職位很容易就讓旁人心生羨慕。但永遠相信:人的選擇可能會錯,但社會的選擇永遠不會有誤,適者生存。技術人轉產品崗其實是一個比較好的歸宿,可以間接繞過35歲魔咒,從此對年齡不再那麼敏感和恐懼。但是,在純技術和純產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的現在,倘若真要轉產品路線,也請做一個有紮實技術基礎的產品經理,而不是僅僅為了“逃”到舒適區,否則很容易就被溫水煮青蛙甚至直接淘汰。
管理層
2020年,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增長乏力。其實這個現象在去年就已經比較明顯了,其核心原因可能有二:
- 中國網民數量(9.4億)已經飽和,流量紅利期已徹底結束
- 既然再無增量市場,那就只能深挖存量市場,但這條路上佈滿荊棘
增長是企業經營情況的晴雨表,增長快證明公司向好,有些問題也就不是問題。增長放緩伴隨著的一般都會是帶來變革,涉及到最重要的就是公司的領導班子,他們的戰略制定、規則調整時時刻刻都和公司命運相關聯。
隨著時間推移和經驗的積累,我們職業生涯中或許很多人會步入到管理層崗位。但是在增長乏力、大環境向下的時局下,對管理層這個崗位我們可能需要有更多的思考、更深刻的認知。手握“寶典”,方能儘可能的保全自己。
更大危機感
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基本不與公司形成命運共同體,大不了換個坑就行了。但對於管理崗位來說,有必要建立起更大的危機感:對絕大多數中級管理者來說,無論是個人的價值,還是地位,都嚴重依賴於當前所在的組織/公司,以及賦予的title。一旦離開這個公司,失去了光鮮的“外表”和對應的title後,這些管理者就會瞬間失去所有光環,“裸露”在水面,大潮退去,就能知道到底誰在裸泳。
管理者一般相對“務虛”,所依賴的、擅長的往往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軟實力”,如溝通、協調、推動、PPT工程師、畫圖工程師......這些能力裡面其實本身都沒有問題,問題就在於這個“軟”字,因為它不好展現,尤其你在面試的時候,所以很難結果導向的評估面試結果,很是吃虧。
當然嘍,你可能會說,管理層咋可能還現場這樣面試?都是走的人脈圈子,那另當別論
另外,對於管理崗來講,招聘的需求一般是較少的,運氣好的話還行可以很快遇到伯樂扶一把。若運氣不佳,中層管理者一旦離開當前公司,市場價值很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跌。反觀技術人員,只要社會還在發展,企業對生產力還有需求,那麼專業技術人員就不會徹底失業,再就業的概率也是很大、很快的。
在失去工作崗位後管理層和普通員工的區別也是蠻大的:管理層往往比普通員工更加悲慘,因為在大環境向下的時候,脫了毛的鳳凰還不如雞。況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思維必然亦會阻礙領導層再就業時的選擇。
更深刻行業認知
能步入管理層,肯定是你身上那些優秀品質得以發揮效用。對於管理層而言,深刻的行業認知必不可少,最好能一針見血。下面舉幾個例子
1、沒有技術驅動型公司
世界上沒有技術驅動型公司。
哪怕強如google,微軟,亦或是國內的阿里、騰訊,都不是技術驅動型公司。道理很簡單:技術不是源頭,需求才是。而技術只是為了更好的去服務需求的一種工具而已~
一切技術問題,都要服從產品交付和市場反饋,所以客觀的說,任何公司都不可能以技術去驅動自身。人可以用技術驅動自身,但公司不行。
不過,在市場經濟下,以技術為導向的組織還有一個神祕的地方:研究院。它的特點是:不需要自己掙錢,所以沒有生存壓力,國家用納稅人的錢養著就成。
2、最重要的是經驗,而不是聰明
作為技術從業者,有兩個概念需要加以區分:IT領域 vs 科研領域。本文所討論的範疇,那必然是IT領域。
IT領域的平均薪資經常性霸榜,再加上計算機經常被輔以“神祕”、“高大上”的標籤,所以有種表面光鮮感覺。你大概率也許可能被老家的大叔大媽這樣誇過:做IT做計算機的人都好聰明,腦子好使,巴拉巴拉...... 這個時候你可千萬記住了,保持清醒,別被這種“幻覺”帶跑偏,迷之自信了,否則這可能對你就是一個捧殺。
之前看到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在這分享給你:你做得好不好,不取決於你是否聰明,而取決於你是否願意不斷讀書不斷學習和不斷積累。經常給自己潑潑冷水,能讓自己更加清醒。
真正聰明的人大都去搞科研去了,做IT的自嘲其實就是民工一枚嘛
3、技術棧一旦確定,就改不了
IT是工科,不是理科,和IT行業相似度最高的行業是蓋樓房,相似度驚人。寫程式碼和蓋樓是一樣的,一旦地基框架都打好了,只有可能重新建一棟而不可能去重構它。
此小標題本來有幾乎二字(就幾乎改不了),但我決定話說狠一點就給拿掉了,任性
4、學會一門語言,其它語言都差不多
這是錯誤認知。這個觀點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正確,實則錯誤的一個認知。
我覺得,產生這種認知的大都出現在工作還只有幾年的年輕從業者身上,這種選手的特點一般是自負、迷之自信,也就是對自我認知還不太夠,並不太能深刻了解“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更多”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也許這是一個技術廣度 vs 技術深度的較量。其實每一個技術棧的size都太深了,你幾乎不太可能去精通多個。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所以選型確定根基很重要。業界有個極端的二八原則:花80%的時間做程式碼設計、畫UML圖、畫時序圖,20%的時間寫code和debug~
別妄想著去追新一會搞這一會搞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能把一門語言搞得比較通透就已經很難了,畢竟我們並不“聰明”。
活著
我是湖北人,我喜歡科比,我喜歡梅西(link:馬拉多納)......
湖北通山縣,援鄂醫療隊是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和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白衣天使們,特別特別感謝援助
2020年,對這兩個字有感,沒有哪一年比今年更對“活著”有著深刻理解。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過往糾葛,都是故事。金錢,在健康面前,不值一提,名利,在平安面前,啥都不是。我們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究竟誰先來,好好珍惜眼前,善待身邊摯愛,餘生不長,活著最重要。
✍總結
今年是近十年最差的一年,卻是將來十年最好的一年。與其憂心忡忡,惴惴不安,倒不如多多思考、多多學習。
最後想說一句:滾蛋吧,2020。雖然這句話說得毫不客氣,但who care?畢竟2020對也沒對我們客氣過,不是麼!
陽光普照獎
獎品內容
- 陽光普照獎:參與進來的同學都能得將,沾份喜氣,共聚力量
- 紅包獎:最直接的中獎,且不用等即開即中,直接放入餘額
參與方式
關注【BAT的烏托邦】,後臺回覆關鍵詞:2020
獲取到你的專屬抽獎連結即可參與。
祛除2020陰霾,大步向前跨入2021。堅定信念,一往無前,加油,打工人!